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创造性地将精益管理与智能制造相互融合的专著!
分析中国制造业现状及需求阐述降本增效升级转型路径
分享精益智能制造实战案例助力中国制造2025快速落地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1章 时代变迁 1
1.1 认知革命与采集社会 1
1.1.1 石器和火 2
1.1.2 语言 2
1.2 农业革命与农业社会 3
1.3 科学革命 4
1.4 四次工业革命 5
1.5 美国工业互联网 6
1.6 德国工业4.0 9
1.7 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对比 13
1.8 变与不变 13
第2章 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对策 22
2.1 国家竞争力分析 23
2.2 中国制造业宏观层面的两大挑战 26
2.3 中国制造业微观层面的五大痛点 28
2.3.1 管理层 29
2.3.2 产品研发 30
2.3.3 低成本运营 31
前言
在过去几年智能制造实践中,由于中国制造业基础较差、自动化程度偏低,“机器换人”非常热,很多公司甚至把“机器换人”等同于智能制造,不管有没有用,就把机器人买回来,可是最后发现根本用不起来,结果机器人一直闲置在现场,导致企业增本降效。这种“增本降效”现象在国内企业中非常普遍,严重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质量和速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那么,中国制造业到底应该如何降本增效、升级转型呢?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探讨:有主张学习德国工业4.0的,也有主张借鉴美国工业互联网的,这个问题一直讨论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这也是笔者写这本书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要降本增效、升级转型,必须要基于中国当前基本国情,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基本国情就是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并存。其中主要以工业2.0为主、工业1.0为辅,工业3.0的企业数量最少,不到总量的10%。而反观德国和美国,其制造业基本实现了工业3.0。因此德国和美国是在工业3.0的基础上探索工业4.0的道路,而中国则是在工业1.0和工业2.0的基础上探索工业4.0的道路,这有本质上的差别,也决定了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都不太适合中国,中国要走自己的道路。
过去十多年间,笔者先是从事制造业的精益管理工作,从富士康到江森自控,再到博世,经历了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在这三家企业工作,笔者深刻体会到精益管理是如何在不同文化的企业中落地生根的。特别是在博世工作期间,运用精益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供应链中核心供应商提升企业整体水平,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一直到日常工作,共为100多家供应商提供了项目落地指导,在此过程中得以深刻了解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问题和需求。另外从2013年博世引领德国工业4.0革命开始,笔者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博世工业4.0是如何在公司内部落地实施的,也开始将博世的工业4.0实践应用到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升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制造业需要的是用精益管理来降本增效,以及用工业4.0技术来升级转型,于是笔者将精益管理和工业4.0(智能制造)结合起来提出了“精益智能制造”理论体系,以帮助中国制造业实现“降本增效、升级转型”的目标。精益管理是对管理流程和制造流程进行整体优化,是“软”的方面,可以称为“神”;智能制造是对生产要素和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是“硬”的方面,可以称为“形”。在此轮制造业升级转型大潮中,软硬结合,有神有形,才能事半功倍,以上也是本书的实践来源。
另外,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将过去实践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项目的具体心得和实践提炼成一些简单易懂的原创理论和模型,以供读者参考,如苹果理论、精益管理“大四元”模型、三次元创新理论、精益人才“修己五式”、精益智能制造理论、纵横向端到端数据网络模型、升级转型“五支柱模型”等,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精益智能制造理论,其共有六大要素:精益化、创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化。企业在实战智能制造的过程中要系统地分步实施。
因此,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更多的企业进行实践。另外本书写作方式也是案例和理论相互贯通,以案例引出理论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进行,既关注理论的高度,也考虑具体实践的深度。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从人类社会变革和中国的现状说明中国为什么要走精益智能制造之路;第二部分(第4~9章)介绍精益智能制造是什么,详细解读精益智能制造的六大要素;第三部分(第10~11章)以笔者实践精益智能制造的一个成功案例来说明企业该如何实践精益智能制造,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升级转型。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启,未来将进入智能化时代,在这次社会变革中中国有机会换道超车。过去西门子等公司构建的传统工业世界将不能满足智能时代的需求,整个工业将会被重新定义,中国有望引领此次社会变革。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特别要感谢领革智能的王思龙先生对第7章内容提出的众多改进建议,以及黄国强先生对全部书稿的校正;感谢同济大学的沈斌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王颖副总编辑对本书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感谢斯欧的于万钦先生和温勇先生、IT高管会曹重英博士等众多专家对本书的关注和支持。另外,写作期间减少了对家人的陪伴,但却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谅解,没有他们的支持,笔者无法完成写作,在此对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最后,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文献,笔者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由于精益智能制造理论涉及众多科学领域,又包含很多前沿科技,再加上笔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烦请读者朋友交流探讨斧正。最后,祝愿读者朋友和中国制造业在精益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欧阳生
序言
什么是智能制造?目前还没有新的定义,或者说没有统一认可的定义。通俗地讲,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
所谓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把“智”与“能”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荀子·正名篇》
智能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王万森的《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第3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几百万年来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成为地球上最具智能的物种。人的生命真谛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要更好地活着,活着要有智慧,要有感情,活着才是生命的基础,所以这个就是智能的核心,即生存的本能。
对企业来说,实现智能制造也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以便更经济、灵巧地优化生产过程,制造出更好的产品,让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从整体上来说,智能制造有三个发展阶段:
数字化制造(digital manufacturing)
灵巧化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
智慧化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来的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实践经验,提出了精益智能制造理论体系的三个阶段共精益智能制造理论六个要素,这对于当前开展智能制造的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其指出了制造业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的本质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书不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而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具体阐述,有助于开拓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理解智能制造的广度,以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沈斌教授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18年4月15日
媒体评论
中国是制造大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要“开道超车”,即以创新的思维,开辟新的途径。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来的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实践,提出了精益智能制造理论体系的三个阶段六个要素,对于当前开展智能制造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IT高管会会长曹重英博士
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精益,从质量、成本、效率上实现“快速反应”,达到定制化、个性化制造目标。智能制造可以为精益提供足够的保证,把生产过程中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把以前困难的变得简单,把以前没有的变得可以实现!在全球贸易环境恶化以及劳动力成本不再是中国制造业优势的今天,精益智能制造是中国企业参加全球竞争、由大到强的一种有力的路径选择。
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铎先
精益管理是智能制造的指导思想,智能制造是精益管理落地的使能技术,本书是两者的完美呈现。
千人计划专家、领革智能首席科学家白光建博士
制造业升级转型,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落地方案。无论制造业如何升级转型,总脱离不了降本增效这个核心主题,精益智能制造就是实现制造业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