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Competing on the Edge

编辑推荐
“计算机行业充斥着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公司,通病就是其缺乏灵活性的战略无法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个近切需要和鼓励快速而持续变革的行业。没有任何人更清楚地阐述了战略速度的必要性,除了《边缘竞争》,它的一针见血、它的启发性……让人实在印象深刻。”
------Michael S.Dell,戴尔计算机公司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当今的商业领域,各行各业都在加快变革速度。市场环境、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等,都在实施快速而‘意外’的变革战略。布朗和艾森哈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和管理理念,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制定不断变革环境下的战略模式。”
------Arthur C.Martinez,西尔斯公司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内容简介
作译者
肖纳 L. 布朗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她主要从事综合性技术行业以及消费行业方面的咨询。布朗博士致力于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不确定性市场的管理以及快速变革市场的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她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此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战略与组织理论。她还曾经以罗氏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获得者的身份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获得了经济学和哲学的硕士学位。此外,布朗还在卡尔顿大学获得了系统与计算机工程学的工程学士学位。
凯瑟琳 M.艾森哈特是斯坦福大学的战略与组织学教授,她主要致力于对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行业的研究。艾森哈特教授得到过多项大奖,包括太平洋利用基金奖(Pacific Telesis Foundation Award)是奖励她有关快速战略决策的思想;怀特莫奖金(Whittemore Prize)是奖励她关于高速变革市场环境下的跨国公司组织的论著;以及斯特恩奖(Stern Award)是奖励她关于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形式的研究。艾森哈特教授同时还担任很多公司的顾问,包括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等。她曾取得布朗大学的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商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变革环境下的战略挑战 1
1.1 变革管理 4
1.2 边缘竞争 9
1.3 研究方法 31
1.4 结论 36
第2章 即兴发挥 38
2.1 调查你的公司 45
2.2 即兴发挥的基本知识 45
2.3 过少的组织结构:无序陷阱 50
2.4 过多的组织结构:官僚主义的陷阱 59
2.5 穿越无序边缘 68
2.6 即兴发挥战略的具体实施 84
2.7 当竞争的游戏规则改变时应注意的
几个问题 87
第3章 获取跨业务部门之间
的协作优势 89
3.1 考察你的公司 94
译者序
自全球进入知识经济以来,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以后,市场的发展与变革速度之快,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90年代的管理环境和市场已经与80年代相去甚远,这个时代的市场、技术、人才、空间、速度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一年来互联网企业的股价在股市中剧烈震荡,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当变革的强度与频率达到如此程度时,当其波及面与影响力如此广泛时,传统的生存战略与变革战略显然已经不再适应。为此,在这本变革性的新书中,布朗和艾森哈特主张,必须彻底打破那种传统的、标准的生存战略,在新的时期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
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强调变革本身的发展变化,力图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公司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变革战略下,公司将主动迎合高速变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不断地对公司本身进行创新和变革,以取得连续的竞争优势。布朗和艾森哈特认为,那些最优秀的公司正是应用了边缘竞争的战略,对公司进行不断的、有节奏的、定期的变革。熟练地掌握了边缘竞争的平衡方法之后,管理人员便不再是单纯地对市场变革进行反应,而是设定自己的变革节拍,迫使竞争对手跟随自己的战略方向,从而领导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
管理学界的变革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以及带动了IT行业变革的戴尔公司的总裁迈克尔·戴尔,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角度,他们一再强调,我们需要全新的思维方法去想象和运作我们的企业,在迫切需要和鼓励持续快速变革的行业中,缺乏灵活性的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本书的作者布朗与艾森哈特,分别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和斯坦福大学的战略与组织学教授。她们一直致力于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不确定性市场的管理以及快速变革市场的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并担任英特尔、惠普等公司的顾问,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她们的理论研究水平与管理实践经验的良好结合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书兼顾了以下两个视角:在实践领域中,在当今如此注重实效且充满形形色色挑战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把握高速变化且激烈竞争的市场;在科研领域中,对环境复杂性所做的思考,对变化本质的归纳以及对变革理论的探讨。这使得本书对于管理人员以及学者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应用了丰富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2个分布于全球的典型公司的深入调查以及对上百位管理人员的访谈,作者用大量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边缘竞争战略的具体应用。鲜明的主线,以及从多个角度进行的深入剖析,使得本书完全不同于许多案例的简单堆砌。作者是在对管理实践、案例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一步步总结出发人深省的有效战略的。
此外,本书对大量的图表进行了精心合理的穿插安排,这些图表的典型特点是外观与风格都非常类似,只是阐述的重点内容不同—这使得读者能够直接了当地对各个图表进行对比,一目了然地看出不同的图表所分析的案例之间的重点区别。这是一个很可贵的、独具匠心的设计。
本书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充分结合的特点,使本书既是管理人员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开创性的、空前的战略观,帮助他们及时抓住变革的契机,设定竞争的变革节拍,夺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并带给他们最具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剖析需要避免的管理陷阱。同时,对管理学研究学者及管理咨询业界人士来说,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本书由吴溪主译并负责审稿和统筹工作,并由马黎阳负责初稿的一审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特别感谢爱人同志—马黎阳,在资料的查找、初稿的初步审核,以及翻译过程中的不断鼓励和支持,吴江、吴涛、胡文姝、徐旭、徐亚、张亚莉、宋旋、宋学学、黎兵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使译稿得到进一步润色,出版社的张渝涓编辑、崔毅编辑对本书提出了大量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你们;曾清燕、阎向东、武晶、陈飞、黄昊、范辉政帮助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一并谢谢。
书中翻译解释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
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共同的兴趣—计算机行业, 它可能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了。提起计算机行业,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因特网、多媒体、影像游戏、网络技术等等。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相应地派生出大量的新兴产物,如带宽、因特网时间等术语,电子商务这样的新的商务模式,以及地球村的概念等等。在90年代初期我们刚刚开始合作时,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动力与刺激感染着所有的人。从《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到《经济学家》《福布斯》和《财富》杂志中的无数文章,在追踪报道着计算机行业的各种进展: 太阳微系统公司(Sun)的Java语言开发是否成功?比尔·盖茨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网景公司(Netscape)是否能逃脱厄运继续生存?IBM公司以及DEC公司是否还有复苏的迹象?……许多计算机公司迅速成长为前所未有的超级巨人,创造了天方夜谭般的庞大财富。但是,计算机行业的影响力还远远不止于此,它仅仅是这个变化无常的新时代的一个前驱,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行业的影响还将不断渗透到更多的行业中去。计算机企业的模式,也同时成为目前高速、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企业模式的写照。
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一些最前沿的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诸如环境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进化理论(Evolutionary Theory)等。在我们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各个学科(从生物学、物理学到考古学等等)的学者们也纷纷从各自的领域探索“变革”的本质内涵。他们都试图找出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破绽:如何解释古生物化石记录的断代?人类演变的过程是否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对寒武纪时代的考察中发现的生命现象的几经更替,又将如何解释?恐龙是如何消失的呢?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与变化和运动有关的术语包括:非线性、无序性、奇异吸引子等。总之,围绕变革所带来的新思想的冲击令我们万分激动。
我们对计算机行业的兴趣是很实际的。对我们来说,与之相关的管理问题是前所未见的。对于此类节奏快、竞争激烈的行业来说,应该怎样进行管理呢?计划管理对这样的行业来说完全无效,因为整个行业市场总在剧烈变化。事后反应式的管理方式也不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将迫使管理层时常处于跟随或追赶的境地。对于此类企业,已经有一些著名的警句来形容:“一旦你停下来享用午餐,那么你将成为别人的午餐”,“打个小盹,你就会失去一切”,“只有偏执狂才能够生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这样的企业呢?与此相比,我们对一些前沿学科的兴趣则只是单纯的学术上的兴趣。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纯粹是从一个科学基础研究的角度去探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变化,而我们也确实发现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很单纯并且很有趣。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正试图找出一个新的行业发展的模型,以取代那些已经统治了战略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界多年的、成熟的理论模型。
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我们融合了理论研究与商业实践研究。这一点也正是本书内容的基础。我们收集了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12个不同企业的关于战略及组织结构的案例。我们就像事实归纳法学者一样,从收集到的真实数据中归纳提炼出本书所阐述的观点,正是这些真实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更切合实际,并且更能满足管理者的需求。同时,来源于实际的资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每一位研究事实归纳法的学者都知道,知识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并为新的思想提供事实依据。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作与环境复杂性理论以及变革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发现,这些传统领域的研究者们也正试图找出“变革”的本质。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些模型的研究与我们在本书中阐述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理论框架却非常的相似。我们所研究的领域具有这样的特性:“一旦你停下来享用午餐,那么你将成为别人的午餐。”正是这一点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像是对“无序边缘”(the edge of chaos)的探讨。
本书还将同时兼顾以下两个视角:在当今如此注重实效且充满形形色色挑战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把握高速变化且激烈竞争的市场;在科研领域,对环境复杂性所做的思考、对变化速度本质的归纳以及对变革理论的探讨。我们试图写出这样一本书,它对于管理者来说,不仅能够创造股市奇迹,还能够促进公司的成长并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并非羡慕这些创造奇迹的管理者(不仅仅是他们,还包括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所有人员)所取得的成功,我们仅仅是想写点与学术理论研究有关的内容,以促使我们的同行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兼顾这两个视角是本书写作过程中的难点—我们必须让所有的读者满意,让实用主义者们满意,让科学家们满意,当然,也让对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都感兴趣的学者们(比如说我们)满意。这些视角最终的平衡也反映了我们的观点,即理论研究工作,尤其是专业院校中的理论研究,一般是严谨而中肯的,它绝不是单一维度的研究,而是立体交叉的多维研究。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将出现在国内的主要学术杂志上,如《经济学家》《哈佛商业评论》《商业周刊》(该杂志更为通俗,它已将许多商业术语、行话翻译为通俗易懂的词汇)。当然,这种均衡的观点的危机是没有一个领域的读者会对本书完全满意。
针对科研学者,我们试图清楚地阐述我们提出的一些新理论在现实企业中的应用,如无序边缘理论(the edge of chaos)、遗传规律(genetic algorithms)、业务整合(patching)、半结构化组织形式(semi-structures)、自我组织形式(self organization),以及耗散平衡(dissipative equilibrium)等。我们试图说明这些理论在现实商业领域中的价值,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科学的基本规律有可能是万变不离其宗,但它们却以各自特有的学术方向来进一步展开。例如,我们把环境复杂性定义与无序边缘的理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实际资料的研究,从而得出了我们自己对环境复杂性理论及变革理论的理解。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理论对管理者和理论学者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本书的最后,阐述了关于时间节奏的理论和实践及一些新的观点。
对于管理学研究学者及管理咨询业界人士来说,我们将尽量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速发展、高度竞争的行业战略的动态观点,并强调实地研究所带来的洞察力的巨大作用。本书有一部分将讲述管理学的内容,这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本书的风格反应了我们的感受,如海布利克(Hambrick)阁下在管理学院的院长演说词中所提到的:他鼓励学院中的研究人员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校园之外。
归根结底,本书是针对管理人员而写的。尽管我们也将一些基础的理论观点加入到本书中,但这只是为了满足那些对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管理人员说明,如何更有效地应付当今他们所必须面对的、需求难以捉摸、变化节奏快速、充满着众多不稳定因素的外界环境。我们将特别指出最具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以及管理陷阱—那些能把事情办好的方法及其原理的各种细节。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向Karl Weick致谢,他给予我们很多启发,他关于“松散式结合”的理论正是无序边缘理论的前奏,同时,他对变革过程的深刻见解也是我们一个主要的思路来源。其次,我们要感谢Connie Gersick,他的时间节奏以及间断平衡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感谢Andy Van de Ven,他在变革、变化,以及有奖销售等方面的研究给予了我们帮助;感谢Henry Mintzberg,他关于应急战略的阐述极有见地。Kaye Schoonhoven给了我们关于动态结构的重要的初步看法。Charlie Galunic的研究为我们的“修补理论”的提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Anne Miner和Jo Hatch则对即兴发挥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的同事们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他们是:Robert Burgelman、Michael Cusumano、Rich D’Aveni、Jane Dutton、Sumantra Ghoshal、Gary Hamel、Rebecca Henderson、Dan Levinthal、Arie Lewin、Jim March、Bill McKelvey、C. K. Prahalad、Jitendra Singh,以及Mike Tus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