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马斯洛生前唯一未出版作品
重新认识幸福 支持儿童成长
促进亲密感 感受挚爱的存在......寻找内在的自我
基本信息
- 原书名:Future Visions: The Unpublished Papers of Abraham Maslow
- 作者: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美)爱德华·霍夫曼(Edward Hoffman)
- 译者: 张登浩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97414
- 上架时间:2018-5-15
- 出版日期:2018 年5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读物

【插图】

编辑推荐
人的自我发展:画图
不被眼前的事物所束缚
不逃避自己的才能
让自己的创造性能量“流动”起来
接受一个人的实际状态
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内容简介
在去世之前的25年中,马斯洛留下了大量计划出版的论文、随笔和信件,后经马斯洛传记作者爱德华·霍夫曼精选之后编成此书。在本书中,马斯洛将与读者一起分享他包罗万象、新颖有趣的研究和思考。
作译者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亚伯拉罕·马斯洛小传
第一部分 人格、成长与治疗 /1
1 我早期对文化与人格的理解 /2
2 幸福心理学 /5
3 对自我实现理论的批评 /10
4 接纳存在之爱中的挚爱 /17
5 高峰体验的健康意义 /19
6 审美需要初探 /22
7 儿童的限制、控制和安全需要 /25
8 约拿情结:理解我们的成长恐惧 /27
9 悲剧心理学 /32
10 是与否:关于乐观现实主义者 /42
11 生理上的不平等与自由意志 /45
12 人本主义生物学:“完满人性”对精英论的启示 /51
13 生活在高阶价值观的世界中 /54
14 重拾感恩 /59
第二部分 心理学的再审视 /61
前言
在编辑本书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与当代读者最为相关也最合时宜的文章。除了为每篇文章加上一个描述性的题目之外,为了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我着重修改了马斯洛的表述风格,以及句法和单词拼写方面的错误。
为了将这些文章都置于马斯洛不断发展的事业这一更为宽泛的情境之中,我还为每篇文章添加了一段介绍。
如果本书能够进一步揭示马斯洛未出版的思想理论,并能够重新唤醒人们对其重要思想遗产的认识,那我的愿望就实现了。
爱德华·霍夫曼
亚伯拉罕·马斯洛小传
过去的半个世纪,在如何看待自我方面,也许没有任何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可以超越马斯洛对我们的影响。他关于自我实现、创造性和幸福感等极具震撼性的观点不仅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影响深远,而且影响了健康保健、教育、管理理论、组织发展甚至神学等领域。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马斯洛的理论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于如何实现有价值生活方式的流行价值观,但是人们对于马斯洛浩瀚的思想遗产的具体内容和他一生的艰难历程知之甚少。
马斯洛是一位极具使命感的人。他的目标就是扭转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犬儒主义,给人们的人格一个更加富有希望、更加鼓舞人心却又非常现实的描述。尽管对于主导20世纪大部分时期的弗洛伊德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众多概念,马斯洛都非常乐意接受,但他最终拒绝了这两种心理学理论,因为他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只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
纵观马斯洛的一生,他认为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性哲学,开启一场名副其实的“新启蒙运动”,帮助人们认识和发展更加高尚的审美、怜悯、创造、道德、爱、精神性(spirituality)等能力,以及人类的其他特殊特质。马斯洛坚持认为,如果不能对人性进行真正的描述并以此来指导我们自己,我们的社会会继续制定出更加碎片化、更加低效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社会政策和计划,包括经济计划、社会福利、犯罪问题和成瘾的治疗等。
尽管1970年马斯洛去世的时候,其所获的赞誉已经达到了顶峰,但他的事业依然经久不衰,所获得的成就也历经考验而不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在纷乱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所获得的名声甚至谄媚只是对其几十年来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一种正式认可。作为一位热情而温和的人,马斯洛无形中影响了他所遇到的每个人,他有一种特殊的天赋能够让全新的,甚至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看起来十分可信。
马斯洛开门见山地将自己的整个事业都描述为对道德的追求,并将对心理学的道德追求归因于自己早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养。1908年4月1日,马斯洛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没有什么文化的俄裔犹太人移民家庭。马斯洛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他之后又有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陆续降生。
罗斯和塞缪尔(马斯洛的父母)非常鼓励聪明好学的“亚伯”(大家都这么称呼马斯洛)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马斯洛居住的布鲁克林的弗拉特布什社区公共图书馆,亚伯如饥似渴地读书,他崇拜的英雄人物包括因揭露丑闻而闻名的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和像美国独立革命的开创者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这样的创始人。到上高中的时候,亚伯长得又高又瘦,充满了对理想主义的渴望,充满了对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向往。尽管马斯洛的政治观点后来发生了改变,但他从未抛弃自己早期的人道主义和对乌托邦的渴望。
与年轻的马斯洛的社会理想主义相伴随的是一种强烈的个人不完善感。“我的家庭非常悲惨,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几十年之后他仍然如此尖酸刻薄地回忆说,“我的整个生命哲学、所有研究和理论的提出……其根源都在于对她所赞成和拥护的一切的憎恨与厌恶”(Hoffman,1988,P.1)。塞缪尔和罗斯没完没了地争吵并最终在孩子都长大成人之后离婚(这对于那个时代的犹太人夫妻而言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尽管马斯洛的弟弟妹妹强烈反对他把他们家在布鲁克林的生活描述得那么凄惨,但马斯洛的整个青少年时期确实感觉很孤独、害羞和不快乐,这一点似乎是非常明确的。除了读书之外,听古典音乐是少数几个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活动之一。
做出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决定对马斯洛来说并不困难。在纽约市立学院和康奈尔大学,马斯洛最初学的是哲学,但最终选择主修心理学,将其作为探索人类问题的更加现实和科学的途径。尤其是行为主义的领导者约翰·华生(John Waston)的新作和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1940)观点极为尖锐的人类学著作《社会习俗》(Folkway)对正在读大学的马斯洛产生了重要影响。1928年马斯洛非常兴奋地转学到了威斯康星大学,这所大学以自由主义而闻名。他后来回忆,在威斯康星大学“我开始改变世界了”(Hoffman,1988,P.34)。同一年,他与自己的亲表妹贝莎·古德曼(Bertha Goodman)结婚,他们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恋爱。马斯洛结婚的时候只有20岁,他在情感上迅速成熟也获得了相应的自尊,这两者伴他度过了之后的生活。
实验心理学
在威斯康星大学,马斯洛被培养成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他的导师包括行为主义学家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破除旧习的“体型说”理论家威廉姆·谢尔顿(William Sheldon)。马斯洛所在的小而欢乐的心理系,几乎所有教授都是行为主义者,他们都相信通过在实验室情境中研究低等动物,比如大白鼠,可以建立有关人性的理论。最初,马斯洛也同意这一观点。但他最终认为行为主义只是一种为他人服务的新工具,属于更为广泛的人道主义。令马斯洛感到气馁的是,在威斯康星很少有研究者能够与他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强烈愿望。
1930年,当年轻的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加入心理系研究灵长类时,马斯洛立刻被他的研究工作所吸引。哈洛机智幽默,马斯洛与他在一起做研究非常愉快。由于猴子明显与人更为相似,马斯洛也认为猴子比老鼠更适合作为研究对象。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马斯洛又开始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他在维也纳的主要竞争对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感兴趣。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是性驱力,而阿德勒强调人们对于权利或控制的追寻。对马斯洛而言,这两种视角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他对到底哪个视角正确依然怀有疑问。
由于威斯康星的心理学实验室只允许进行动物研究,因此马斯洛勉为其难地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猴子在社会阶层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们的性行为,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是相反的。也就是说,跃居于更高的主导地位,猴子(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的性活动就越积极。而且,猴子不断展现出来的异性和同性之间的行为明显就是支配—服从行为的一种形式。马斯洛认为,对猴子来说,“性行为常常被当作一种攻击性的武器,而不是欺凌或战斗,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后者这些强有力的武器”(Hoffman,1988,P.61)。马斯洛的重要发现还有,猴子的支配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注视或视觉上的“打量”建立起来的,而不是诉诸公开的战斗。正如哈洛几十年后回想起来的:“说(马斯洛的这项研究)只是领先于他的那个时代,那是严重低估了其重要性”(Hoffman,1988,P.62)。
依据这些观察,马斯洛提出了关于灵长类性行为的原创性理论。他认为,对于处在社会秩序中的猴子而言,存在两种完全不同但又相关的力量,最终形成了个体之间的性关系:荷尔蒙刺激的交配欲望,以及建立最高领主与下级之间支配关系的需要。基于这些引人注目的发现,马斯洛设计了一些研究,以便使自己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性行为,比如与支配性有关的婚姻关系。
不幸的是,当1934年马斯洛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美国正遭受大萧条。几乎没有什么学术职位可以选择,而且很多大学的反犹太情绪高涨,这使得马斯洛想寻求一个职位十分困难。马斯洛在威斯康星的导师甚至劝他将名字由亚伯拉罕改为不太具有犹太意味的名字,但他断然拒绝了。由于没有工作,马斯洛绝望地进入威斯康星医学院学习,但仅仅几个月之后就因为厌烦而退学了。由于经济压力巨大,马斯洛和贝莎开始无休止地争吵,他们的婚姻出现了危机。
序言
尽管马斯洛在有生之年从没有到过中国,但他确实非常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思想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在马斯洛看来,他所创造的心理学体系不仅和远离他所生活的20世纪中叶纽约的人们有关,而且对实现和谐人性这一目标至关重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格根植于我们的生物本性中,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情绪需要和相应的动机。30岁的时候,马斯洛果断地摒弃了文化相对主义,坚持认为“个体从一出生进入社会就不是一块任由社会塑造的泥块,而是一个社会可以包裹、压制和建设的结构”。他强烈希望能够把东西方最好的部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感谢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比如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可能。
当然,马斯洛最为著名的也许还是他所提出的“自我实现”这一理论。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但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实现潜能的动机,这是由我们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我们执着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比如安全或归属的需要,而不是去努力实现我们最高层次的天赋和兴趣,或者有意回避追求个体潜能所带来的挑战。“如果我们故意不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我不得不警告你,你的余生将在深深的不幸之中度过。”马斯洛断言,“逃避自己的才能,最终也会错过你所有的可能。”
马斯洛最重要的导师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这位精神科大夫曾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关系非常密切,最后却成了最大的对手。在马斯洛学术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发现了已经闻名世界的从维也纳移民到纽约的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只看到人性黑暗一面的愤世嫉俗不同,阿德勒强调,我们天生具有善良、信任、友好和爱的能力,但这些品质必须通过有效的父母教养和教育才能得以培育。作为马斯洛和阿德勒两人的传记作者,我觉得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理想主义,以及相同的背景,他们都来自犹太移民家庭,家庭贫困且父母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在我发现并编入本书的许多未发表的文章中,马斯洛多次谈到自我实现这一引发强烈关注的概念,并认为阿德勒之前提出的人天生具有利他能力的观点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启迪。
马斯洛是一位真正的预言家,他坚信自己的思想体系有助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即使在全球局势非常紧张的时期,他依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他坚定地写道:“虽然现在出现威胁全人类灾难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乌托邦也更加清晰可见。因此,我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理由……去严肃而不是愤世嫉俗地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获得幸福与宁静?我们如何能成为一个好人,真实而善良?……我相信,世界的希望在于,依靠所有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对社会本质的理解’。”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相信,马斯洛思想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将不仅有益于中国的教育、组织管理和心理健康领域,同时也将有助于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爱德华·霍夫曼
推荐序
马斯洛去世25年后,他的声望没有任何下降的迹象,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名声却江河日下,我认为这一点意义非凡。而且我认为马斯洛的时代还未到来,他的辉煌属于未来,他的影响在21世纪将会更加清晰可见。
在关于马斯洛的书——?《心理学的新路径》(New Pathway in Psychology,
1982)中我曾提到,1959年我曾收到马斯洛的一封信,他在信里对我说,他读了我写的《人的境界》(The Stature of Man)一书,觉得我所说的现代文学因我所谓的“无意义谬论”而脆弱不堪的观点,与他自己所谓的“约拿情结”非常类似。他曾经在他的课堂上问:“你们哪一位认为自己将会成就伟业?”当学生们面无表情地看着他时,他又问:“如果不是你们,还会是谁呢?”
在信的末尾,他还附上了他的一些论文,其中关于高峰体验的一篇论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看来,他已经明显超越了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尽管阿德勒提出的我们拥有“追求健康的意愿”的概念与此非常接近。我给他回了信,之后我们就开始了通信。我记得是在1966年,他邀请我到布兰迪斯大学见面,和其他人一样,我被他的绅士风度所吸引。不幸的是,我们之后再未见面,我回去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的后几年几乎一直在英国,但我们之间一直有书信来往。
我现在想不起来是我们两个谁提议写一本关于他的书,也有可能是出版社的建议,但我记得我们两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马斯洛去世的时候,我还在撰写那本书,但这之前他已经寄给了我半打多自传性的回忆录音带和一大箱他的论文,许多都是没有发表的。在我写完那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在1969年马斯洛还活着的时候提出合作完成那本书,就像是仁慈的命运的安排。那本书是我自己的非小说类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回想起来,让我惊讶的是,马斯洛在自己的一生中成功地成为一位开创者。他曾告诉我很多令他自己也感觉惊讶的理由。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都因为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医师而赢得了良好的声望,他们都声称自己理解了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说,他们擅长的领域有现成的市场。马斯洛一生都是老师,据我所知,他从来没有治疗过任何患者。他在心理学学术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如S-R理论等,都是其职业生涯早期的成果。因为马斯洛关于人性具有“更高的层次”以及认为弗洛伊德“低估了人性”的观点,使得他成为一个模糊的理想主义者而没有权力称自己是心理学家,且最终被排除在外。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至少在舆论方面是这样的。当我1967~1968年在华盛顿大学任教的时候,我曾很高兴地看到大摞大摞的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被放在书店的收银台旁边,像畅销小说那样卖得很快。
如果我现在必须解释一下我认为马斯洛最根本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自弗洛伊德之后他对人类的心理做了最重要的描绘。尽管有些人像我一样厌恶弗洛伊德,但我们都认为,弗洛伊德抓住了潜意识心理,从而为心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就像是在世界地图上增加了一块新大陆一样意义重大。的确有很多人在弗洛伊德之前就认识到了潜意识,从莱布尼茨(Leibniz)
到弗雷德里克·迈耶斯(F. W. H. Myers)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但只有弗洛伊德真正将其变成了一个确定的事实,就像是南极洲一样。
但正如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所指出的,问题在于弗洛伊德将人类心理描绘成一种“带地下室的小屋”,地下室中全是老鼠和腐烂的垃圾。迈耶斯曾提出,人类还拥有一间“阁楼”,他称之为超意识心理,但由于其主要兴趣在于身体方面的研究,所以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迈耶斯多少关注。
马斯洛第一次清楚地阐明了人类有心理需要,包括对创造性、长远目标、价值观、善等的需要,而这些被弗洛伊德看作潜意识的“升华”而置之不理。这样一来,马斯洛创造了有关人性的一个完整的新地图。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性,所有的神经症(不仅只是其中一部分)都源于性的问题。赖希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认识到性的需要与我们最高级的需要存在某种关联,通过性冲动,我们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一种非常神秘的模糊认识。荣格也更进一步地认为“人具有宗教机能”,这是一种对超越性的模糊需要。
但马斯洛明确提出,所有健康的人都有“高峰体验”,这并不神秘,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正常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一个有关人性的新视角。在谈到人的“需要层次”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从对食物、安全、性和自尊的需要,一直到对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人类对获得某种创造性的基本需要。
媒体评论
不被眼前的事物所束缚
不逃避自己的才能
让自己的创造性能量“流动”起来
接受一个人的实际状态
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以往版本书评:
和德鲁克的书一样,本书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豆瓣读者
第一次接触到马斯洛,他将心理学提到了哲学和社会学的高度,很有趣。
——豆瓣读者
这本书虽然是马斯洛去世后出版的,但是非常有真知灼见。无论是关于幸福、权力还是悲剧的论述,都不仅仅是一般的学术意见,而是融进了马斯洛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豆瓣读者
作者的若干观点让本来心情灰暗的我顿时感觉明亮起来。其中几篇,作为排解困扰和理清思路的向导还是很不错的。
——豆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