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大师:如何调动团队力量(原书第2版)
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找到一个支点,你可以撬动任何人《纽约时报》畅销书,《哈佛商业评论》、《观察者报》一致好评史蒂芬.柯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清华大学教授吴维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总有一些目标,我们渴望达成,却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它们可能是:
帮助孩子戒掉网瘾。
让患病的亲人或朋友保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不思进取的下属超额完成任务。
带领团队做到行业第一。
为什么有的人能轻松影响他人的行为,调动他人积极达成目标,而有的人却对此充满了无力感?
不管你是为人父母,还是一位管理者,或者只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你都可能希望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影响力。影响力不等同于权力,权力可以迫使他人行动,而影响力却让人心甘情愿地自觉改变。
本书作者团队详细阅读了17 000多篇文章,寻找具有不同影响力的学者和人物,密切观察他们的工作方式,并从中寻找普遍规律。令人鼓舞的是,卓越的影响者确实存在,并且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可以习得的。本书将向你展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人,是如何显著地改善了别人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的。
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不仅会使你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对别人施以援手,变成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
作译者
约瑟夫·格雷尼(Joseph Grenny)
企业变革研究领域从业30多年的资深顾问。非营利组织Unitus的共同创始人,该组织致力于帮助世界贫困人口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
科里·帕特森(Kerry Patterson)
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组织行为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2004年,获得杨百翰大学马里奥特管理学院迪尔奖,以表彰他在组织行为领域的杰出贡献。曾负责过多个长期行为变化调查研究项目。
戴维·马克斯菲尔德(David Maxfield)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一位优秀的研究学者、顾问和演讲师。他领导的研究项目主要涉及医疗疏忽、安全风险和项目实施领域人类行为的影响。
罗恩·麦克米兰(Ron McMillan)
广受好评的演讲师兼企业咨询顾问。柯维领导力研究中心的创立者之一,曾担任该中心的研发部副总裁。
艾尔·史威茨勒(Al Switzler)
密歇根大学行政开发中心讲师,为《财富》500强中的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服务,主要从事培训和管理指导工作。
目录
致谢
| 第一部分 |
领导变革的新科学
第1章 领导力即影响力 2
领导力的实现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影响者即那些懂得如何创造快速、深刻和可持续性行为改变的管理者。
第2章 实现影响力的三个核心要素 9
影响者在三个方面做得比常人好:他们更清楚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如何进行衡量;他们聚焦在少数可实现结果的关键行为上;他们利用六种影响力来源激励和保证关键行为的实现,进而促成变革。
第3章 发现关键行为 26
并非所有时刻都同等重要。影响者注重的是帮助人们在关键时刻改变那些少数具有高杠杆作用的关键行为。
| 第二部分 |
利用六种影响力来源
第4章 帮助人们喜欢讨厌的事物:个人动力 55
利用直接经验和间接故事提示因果地图,影响者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对关键行为的看法。
第5章 帮助人们做到无法做到之事:个人能力 81
实现新的行为需要具备新的技巧,开发个人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掌握行为技巧和情绪。
第6章 提供鼓励:社会动力 104
利用管理者和意见领袖鼓励关键行为的方式管理社会影响力。
第7章 提供支持:社会能力 133
在关键时刻改变行为方式时,人们不仅需要鼓励,通常还需要帮助。
前言
变,而且要快变
近一两年,由于商业环境的变化和商业模式的革新,中国各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家的生存神经被深深地触动了。于是,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的雷军与传统白电企业格力的董明珠设下赌局;千亿规模的万科开始尝试用互联网思维卖房;俞敏洪喊出“宁可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的口号。
各家企业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变,而且要快变,也就是快速推动变革,才能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但同时从人性方面来讲,人们会本能地抵制变革,因为变革意味着风险。因此,可想而知,在企业中推动变革,尤其是快速变革的难度有多大。
想要推动变革落地,企业需要影响的是内部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地推动变革落地,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本书会给大家全面的答案,帮助大家成为驾驭变革的影响者。在此,我把自己对本书一些关键点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变革要落实到员工的行为改变上
想要让企业的变革有实质性的进展,能够真正落地,我们必须关注员工的行为改变。只有落实到员工的行为改变上,变革才算是落地了。美国著名的变革管理大师约翰·科特指出:“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绝对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系统。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改变组织当中人们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企业内部推动“勤俭节约”的新风尚,那怎么才算是把这个改变落地了呢?一定是这种“勤俭节约”通过员工的行为改变体现出来。例如,原来员工都是用单面纸打印资料,现在改变了行为,变成双面打印;原来员工经常忘了在开完会后关闭投影仪和灯,现在很自觉地关掉它们。这样才算是把“勤俭节约”真正落地实现了。
因此,当我们要推动变革时,想要让变革能够实质性推进,就要考虑如何把变革落实到大家的行为改变上。
通过关键行为巧妙撬动变革
在推进变革时,我们应该聚焦于找出那些对于变革的推进有重大积极影响的关键行为,而不要期望改变人们的很多行为。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期望改变人们的很多行为呢?因为变革本身会给人们带来一种不确定感,再要求人们改变很多行为,会让其更加无所适从。如果要求人们改变很多行为,那么很有可能需要员工在能力上有全面的改善。这就需要组织提供很多的培训,对于企业来说是巨大的负担。没有这些培训,人们改变行为就很困难,所以从一开始员工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产生挫败感,就更不会积极地参与变革了。
就拿某大型航空公司改善乘客满意度的项目为例。因为空乘是与乘客直接接触的服务一线,所以为了改善乘客满意度,公司高层对空乘提出了为乘客提供各种服务的要求,要求空乘在多个方面做出行为改变。结果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引得大家怨声载道,服务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公司通过调查才发现,由于对空乘提出了太多的服务要求,同时遇到了飞行旺季,空乘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相关的培训,而且太多的要求让空乘根本无所适从、轻重不分,进而导致了服务水平的下降。所以,作为变革的推动者,我们不能太过理想化,希望员工改变很多行为,而是应该聚焦于对推动变革有积极影响的少数关键行为。
什么是关键行为呢?就是那些能对变革产生“事半功倍”效果的行为,符合大家都知道的“二八定律”。在我们的变革中,往往有少数的关键行为,只要员工能做到,就会对推进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推进关键行为改变的好处在于,少数的关键行为不但能让员工将精力聚焦,不会无所适从,同时能降低能力提升的难度,也不会让企业摊大饼式地投入资源却不见效果。例如,医院降低患者间交叉感染的一项关键行为就是每查完一间病房后,查房的医生都要洗手,然后再去查下一间病房。如果能将洗手这项关键行为落地,就能大大降低患者的交叉感染。
再举一个企业的例子,我曾参与国内某大型家电企业的员工敬业度提升项目。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想要提升员工的敬业度,作为员工的直接上司需要做一项关键行为,就是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予反馈和辅导。如果能帮助员工的直接上司及时对员工进行反馈和辅导,就能大大地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所以,当我们想推动变革时,首先要识别和聚焦于对变革的推进有重大积极影响的关键行为。
全面分析对变革造成阻碍的原因
当我们识别出关键行为之后,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为什么这些人不去做这些关键行为。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利用医院中医生洗手的关键行为来分析。每次查完一间病房后,医生要洗手,这项关键行为是多么简单,但是在很多医院却得不到落实,这大大出乎院方的意料。当我问你为什么这些医生不洗手时,你第一个想到的原因是什么?你第一个想到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些医生太懒、不负责任。如果你这么想,你就落入了“基本归因错误”的陷阱。基本归因错误是心理学很有名的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往往会将一件事情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当事人的态度或品质的不当,进而导致了事情的失败。但实际的原因可能要比你归结的原因复杂得多。人们为什么不做关键行为,可能会受到六个方面的影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做不做某项行为,是由“动力”(愿意不愿意)和“能力”(能不能做到)两个方面决定的。“动力”和“能力”又受到“个人”(就是当事人自己)、“社会”(和当事人相关的其他人)和“系统”(非人的因素)的影响,于是就有了这个六大方面的矩阵。也就是说,我们的变革推进不下去是因为受到以下六大方面的阻力。
第一,个人动力方面的阻力。个人动力主要是指当事人的意愿。人从本能上是排斥变革的,因为变革意味着风险和犯错,会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提出一项变革时,往往就面临着个人动力方面的阻力。
第二,个人能力方面的阻力。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当事人有没有能力做出改变。我们提出变革,尤其是提出要人们改变行为时,往往需要人们去学习新的技能。有的时候这些技能比较复杂、难度高,人们在能力方面就会遇到阻力,他们需要花时间去掌握新技能。
序言
成为驾驭变革的影响者
变,而且要快变
近一两年,由于商业环境的变化和商业模式的革新,中国各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家的生存神经被深深地触动了。于是,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的雷军与传统白电企业格力的董明珠设下赌局;千亿规模的万科开始尝试用互联网思维卖房;俞敏洪喊出“宁可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的口号。
各家企业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变,而且要快变,也就是快速推动变革,才能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但同时从人性方面来讲,人们会本能地抵制变革,因为变革意味着风险。因此,可想而知,在企业中推动变革,尤其是快速变革的难度有多大。
想要推动变革落地,企业需要影响的是内部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地推动变革落地,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本书会给大家全面的答案,帮助大家成为驾驭变革的影响者。在此,我把自己对本书一些关键点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变革要落实到员工的行为改变上
想要让企业的变革有实质性的进展,能够真正落地,我们必须关注员工的行为改变。只有落实到员工的行为改变上,变革才算是落地了。美国著名的变革管理大师约翰·科特指出:“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绝对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系统。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改变组织当中人们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企业内部推动“勤俭节约”的新风尚,那怎么才算是把这个改变落地了呢?一定是这种“勤俭节约”通过员工的行为改变体现出来。例如,原来员工都是用单面纸打印资料,现在改变了行为,变成双面打印;原来员工经常忘了在开完会后关闭投影仪和灯,现在很自觉地关掉它们。这样才算是把“勤俭节约”真正落地实现了。
因此,当我们要推动变革时,想要让变革能够实质性推进,就要考虑如何把变革落实到大家的行为改变上。
通过关键行为巧妙撬动变革
在推进变革时,我们应该聚焦于找出那些对于变革的推进有重大积极影响的关键行为,而不要期望改变人们的很多行为。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期望改变人们的很多行为呢?因为变革本身会给人们带来一种不确定感,再要求人们改变很多行为,会让其更加无所适从。如果要求人们改变很多行为,那么很有可能需要员工在能力上有全面的改善。这就需要组织提供很多的培训,对于企业来说是巨大的负担。没有这些培训,人们改变行为就很困难,所以从一开始员工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产生挫败感,就更不会积极地参与变革了。
就拿某大型航空公司改善乘客满意度的项目为例。因为空乘是与乘客直接接触的服务一线,所以为了改善乘客满意度,公司高层对空乘提出了为乘客提供各种服务的要求,要求空乘在多个方面做出行为改变。结果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引得大家怨声载道,服务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公司通过调查才发现,由于对空乘提出了太多的服务要求,同时遇到了飞行旺季,空乘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相关的培训,而且太多的要求让空乘根本无所适从、轻重不分,进而导致了服务水平的下降。所以,作为变革的推动者,我们不能太过理想化,希望员工改变很多行为,而是应该聚焦于对推动变革有积极影响的少数关键行为。
什么是关键行为呢?就是那些能对变革产生“事半功倍”效果的行为,符合大家都知道的“二八定律”。在我们的变革中,往往有少数的关键行为,只要员工能做到,就会对推进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推进关键行为改变的好处在于,少数的关键行为不但能让员工将精力聚焦,不会无所适从,同时能降低能力提升的难度,也不会让企业摊大饼式地投入资源却不见效果。例如,医院降低患者间交叉感染的一项关键行为就是每查完一间病房后,查房的医生都要洗手,然后再去查下一间病房。如果能将洗手这项关键行为落地,就能大大降低患者的交叉感染。
再举一个企业的例子,我曾参与国内某大型家电企业的员工敬业度提升项目。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想要提升员工的敬业度,作为员工的直接上司需要做一项关键行为,就是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予反馈和辅导。如果能帮助员工的直接上司及时对员工进行反馈和辅导,就能大大地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所以,当我们想推动变革时,首先要识别和聚焦于对变革的推进有重大积极影响的关键行为。
全面分析对变革造成阻碍的原因
当我们识别出关键行为之后,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为什么这些人不去做这些关键行为。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利用医院中医生洗手的关键行为来分析。每次查完一间病房后,医生要洗手,这项关键行为是多么简单,但是在很多医院却得不到落实,这大大出乎院方的意料。当我问你为什么这些医生不洗手时,你第一个想到的原因是什么?你第一个想到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些医生太懒、不负责任。如果你这么想,你就落入了“基本归因错误”的陷阱。基本归因错误是心理学很有名的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往往会将一件事情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当事人的态度或品质的不当,进而导致了事情的失败。但实际的原因可能要比你归结的原因复杂得多。人们为什么不做关键行为,可能会受到六个方面的影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做不做某项行为,是由“动力”(愿意不愿意)和“能力”(能不能做到)两个方面决定的。“动力”和“能力”又受到“个人”(就是当事人自己)、“社会”(和当事人相关的其他人)和“系统”(非人的因素)的影响,于是就有了这个六大方面的矩阵。也就是说,我们的变革推进不下去是因为受到以下六大方面的阻力。
第一,个人动力方面的阻力。个人动力主要是指当事人的意愿。人从本能上是排斥变革的,因为变革意味着风险和犯错,会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提出一项变革时,往往就面临着个人动力方面的阻力。
媒体评论
史蒂芬·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
思想可以改变世界,前提是你要有影响力,即改变心灵、大脑和行为的能力。本书提供的方法简单实用,能有效帮助我们领导变革,改变世界。
穆罕默德·尤努斯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如何影响人类行为是管理者面对的最大挑战。本书对如何推动可持续性行为变革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西德尼·陶瑞尔
礼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影响者要聚焦可以撬动结果的关键行为,同时促进其心灵体验和情绪反应,这符合道家的智慧——有无相生,符合佛家的智慧——色空一融,符合物理学家的智慧——可见与不可见一同构成一个整体。这种全景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吴维库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
《情商与影响力》作者
谁都不愿意被人指挥,即使不是管理者也明白这一点。幸运的是,社会学学者数十年来都在研究方案。帕特森和他的团队已经将他们的发现汇集在这本令人鼓舞、案例丰富的图书中。
《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