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精神与理念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老校训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清华老校歌的真义
尽笳吹情弥切——《联大校歌》歌词释义
人文日新
新民——文科教育的根本使命
关于“大师”问题的对话
大师之道与大学之道
老清华的“全人格教育”
民族的与现代的
梅贻琦教育思想综述
清华文化的三大源头
清华人的生活理念
大学校长与大学..
大学与大师
老清华的学子们
温故以创新——在北大任教的老校友聚会纪念清华校庆
说自由
教育方针和管理体制
序言
一个时期以来,校内外谈论清华传统精神(包括学风、校风、教育理念等等)者又形成风气,所论大都可给人以这样那样的启示,但偏颇或值得商榷之处确也不少。一篇清华校友写的文章,题目定得颇为“俏皮”:《清华有传统吗?》单看题目,容易使人误解为清华根本就没有什么传统可言,而细读之下,才似乎弄清了作者的意思,好像是说,清华本来是有传统的,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批判、再批判,已经被“扬弃”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供继承和发扬的了!换而言之:你一天到晚在说继承(或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而究竟什么是你要继承或发扬的呢?应该说个明白,以便使人有所适从。如果这就是那位校友的本意,那么这位校友确实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记得前些年(现在不晓得是否还有),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和力量对他们进行“传统教育”,如请“得力”教授作报告等等。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是什么还不明确,那怎么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但要想真正理出清华优良传统的中心和内核,也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确如我前些年在一篇文字里所说的那样,清华的历史(包括其传统精神)有时就像一头从丛峦叠嶂中苦斗过来的狮子,被弄得遍体鳞伤、污垢满面,一时难以区别出哪些是“真”,哪些是“伪”;哪些是“粗”,哪些是“精”。何况,这里还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白了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狮子毕竟是狮子,苦斗过后,经过必要的舔养,一旦伤复力充,振身一抖,那些不应属于他的,便会纷纷落去;而那些应该属于他的(固有的和新生的),便会以其更健壮的生命力向新的高深驰骋。有两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其一,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老校训,有很长一段时期,它似乎是被彻底地扬弃了,镶嵌于大礼堂正额上的那面校训巨徽,曾长期被一面巨大的红五星所覆盖。直到前些年,当有人建议恢复其本来面目时,还被“主其事者”当作是恢复“封建时代的训条”或“不合时宜的老古董”而遭非议。而现在,它可以说已经彻底“翻身”了,换句话说,它又附在清华雄师般的躯体上向新的高深驰骋了。其二是清华的文科(这里指的是列在课程表上的文、史、哲、政、经、法类课程,不是某些雄辩家所指的文艺代表队之类)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断了。当那个具有绝对权威的声音宣布“……我指的是工科还要办”时,可能有不少同志曾庆幸清华早已走在了历史的前面(早已把文科取消)了。而现在,学校所提出的响亮而引为自豪的口号之一,恰恰正是我们又恢复了文科教育,只不过,要想使这项恢复和发展工作取得被公允的成就,尚须相当时日。
清华的传统是博大的,涵蕴是深厚的,而且是一以贯之、不容割裂的。记得前些年,曾有过一种“权威”的提法:“清华有两十传统,一个是以梅贻琦为代表的买办传统,一个是以蒋南翔为代表的革命传统。”用意很明显:只有后者才值得全面继承和发扬,而前者,只有被当成“反面教员’’批判和扬弃的资格。这种说法在群众中(至少在清华历代校友中)有多少人从心底认同,我不敢说,反正我一直不敢苟同。我一直认为,历史也好,传统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有时为了叙述或总结方便,把它们作分段观察,做一些去伪存真或去粗取精的工作,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历史可以被任意割裂。在历史的阶段性发展中,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记得前些年(那时我还在清华校史研究部门工作),一位校领导同志生病住院,想乘机系统了解一些校史上的问题,就通过我当时的部门领导同志把我召去作些介绍。谈话刚开始时,空气尚称和洽,但当谈到清华校史的继承性和连贯性这个敏感的话题时,我脱口说出:“没有周诒春,也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也就没有蒋南翔。”记得当时我这话一出口,室内空气马上凝重起来,那位校领导同志虽然没有立时进行批驳,但表情严峻,明显是不能苟同;就连陪我一起去的部门领导也跟着表现出不以为然的面色。但我的这个看法迄今不悔。因为事实正是这样:作为学校传统来说,没有周诒春的“人格教育(或曰德育教育)”,也就没有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或“新民教育”(有了也很难行得通);同理,没有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或“新民教育”,也就没有蒋南翔的“又红又专”或“德才兼备,体魄健全”教育。从反面的例子讲,没有蒋南翔长校时期(当然不能由他负全责)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和“批判斗争”,也就没有迟群时代的在“知识愈多愈反动”思想指导下对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惩治和迫害。..
清华历史上也曾有过几次关于“清华精神”的大讨论,在历次讨论中,一些有影响的师生都曾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如(学生时代的)钱伟长认为是“独立精神”,朱自清认为是“实干精神”。20世纪40年代初,时任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曾以《清华的民主制度》为题写道:
在清华服务的同仁,感觉着一种自由的氛围气;每人都有权利有机会对学校的事情说话。这是并不易得的。……从民主精神的表现,到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中间曾经过一回大风险,居然安稳的度了过去。……他(按指梅贻琦校长)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在这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里,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他使同仁觉得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
可见,在朱自清看来,民主和自由精神,也是清华的重要传统之一。
关于上述话题,最近以来,结合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时机,几位颇具学校发言人资格的校系一级的领导同志也相继谈到,提法也颇不一致。在“清华精神”方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的几种提法:一种认为,清华精神至少有以下三条:一是“耻不如人”,二是“讲究科学”,三是“重视实干”(见徐葆耕:《紫色清华》第2~4页)。另一种认为,清华精神至少有如下四条:1)“团队精神”,2)“实干精神”,3)“创新精神”,4)“科学态度”。(见《新清华》第1448期,2001年6月8日第3版)其他还有一些零散的提法,如“两弹一星精神”、“教书育人精神”等等;最近又看到朱镕基学长的一种新提法——“追求完美”。如前所述,决不能说这些提法有什么错误,它们都是很有见地,或者说都是很有启示性的,至少是他们自己的切身体会无可厚非。但总显得太零碎,不够集中有力。总不能把一切带有积极意义的词语都列为“清华精神”的吧!总应该找出境界更高、涵蕴更深、更有概括力的所谓“辐射源”或“辐辏点”。而我认为,这种“源”或“点”是早巳存在于我们历代校友的心灵深处了,这就是我们的老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
清华传统中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她过去创造辉煌、今后创造一流水准的最根本的、具有灵魂性的因素。但这也是个看来复杂、实则不难说清楚的问题。所谓“教育理念”,应该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治校原则、培养目标等等。还在建校之初(1911年2月)制定的《清华学堂章程》中,即明确规定清华学堂的教育方针是“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后来历经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周诒春时代强调“三育并进”、“培养全人格”;梅贻琦时代强调“通才教育”和“新民教育”;蒋南翔时代强调“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体魄健全”。而其总的目的实可一言以蔽之曰培育“触类旁通、强力不反”的高素质的人才是也。至于由此出发而衍生出来的具体提法,例如“老清华”的“教育要独立、要脱离政治和宗教干预”;新清华的“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等,那就属于要经过讨论、经过历史检验而终究会弄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归根结底不能离开几条已被打上深深清华烙印的最基本的理念:
大学之道:明德修己、新民、止于至善(即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修己作起,通过“新民”(化民易俗、表率社会)以臻于完善);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师者,至少应具备以下五种品格:高尚的人格、博通的学术、深邃的思想、卓绝的识见、儒雅的文采;
大学的直接目的,一日发展学术,二日作育人才;
要办好大学,至少要本三项基本原则:通才教育(或曰“自由教育”)、民主管理(过去也叫“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即自由探讨之风气);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001年大暑之日写成
初载于广州《粤海风》新编第27期,2001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