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作者吴季松教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自1979年在外8年多,到过68个国家和地区,著有《看世界》系列游记11本,共220万字。自1998年起主管全国水资源工作,走遍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看遍国内外主要大江大河。2005年访问台湾,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从世界的、科技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视角,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台湾的生态、经济和人文做了生动全面的记述、深刻独到的分析和世界范围的比较。
内容简介
作译者
1944年生。
1968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毕业。
1979-1981年为欧洲原子能联营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芳特诺核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榱能和平利用。清洁能源的研究。
1985-1986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发展”专题研究,研究期间曾访问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7国;创意知识经济。
1990-1992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
1992-1993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门高技术与环境顾问。
1995年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研究室主任。
1995年任北京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第4后世界大会副主席。..
1997年任澳大利亚帕斯第6届世界科技园区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1998年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1998年任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9年参加华盛顿第2届中关环境与发展高级论坛并做首席发富。
2000年参力口荷兰海牙第2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代表中国出席高官预备会。
2001年任北京臭申委主席特别助理。
2002年为中国政府推荐联合国环境暑(UNEP)环境奖候选人。
2003年参加日本东京第三后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
2004年参力口摩洛哥马拉喀什国际水协世界大会做主旨发富,并为国际水协大奖最后两名候选人之一。
2005年获“国际科技园区荣誉会员奖”,是该组织成立21年来世界上第7个获奖者。
著作有《看世界》。《中国可以不缺水》和《新循环经济学)等多部,其中{知识经济》获第12后“中国图书奖”,行销27万余册。...
目录
第一篇 从世界看台湾的历史
第1章 从台湾、大陆和世界看台湾的历史
一、从台湾看台湾历史
二、从大陆看台湾历史
三、从世界看台湾历史
第2章 从台湾、大陆和世界看台湾的文化
一、从台湾看台湾的文化
二、从大陆看台湾的文化
三、从世界看台湾的文化
第3章 从台湾、大陆和世界看台湾的生态
一、从台湾看台湾的生态系统
二、从大陆看台湾的生态系统
三、从世界看台湾的生态系统
第4章 从台湾、大陆和世界看台湾的经济
一、从台湾看台湾的经济
二、从大陆看台湾的经济
三、从世界看台湾的经济
第二篇 绿色掩盖下的流失
第1章 从石门水库淤积事件谈起
前言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作者的大陆游历开始得也很迟,是在1964年——作者20岁的时候。其后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串联;再以后是在工作中,尤其是自1998年开始主管中国水资源的6年多时间里,作者走遍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中的33个,游历了祖国的名川大河、湖泊湿地。
由于国际政治的原因,作者在35岁时才开始游历世界。其实作者游历世界的梦想始自半个世纪之前,当时作者只有5岁,看了一本小人书《鲁滨逊飘流记》,那是作者第一次看到地图以外的世界。作者游历世界的切实想法始自45年前,1957年作者参加中苏儿童大联欢的时候,很想去看看苏联小朋友鲍里斯的家——那个乌拉尔农村是什么样的。从那时起作者便开始认真地准备:发奋读书,学习外语,遍览游记与史书,锻炼身体和意志。但是直到
22年后的1979年——作者35岁时,出国的梦想才成为现实。
激励作者游历世界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的家庭,从作者的姨父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到作者的父亲1936年西赴英国留学;从作者的亲友1959年北去苏联留学,到作者的女儿1994年再去法国留学;作者和亲友经历了自上个世纪初起的中国五次出国留学大潮。整整五代人,92年,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
在27年里,作者前后出国43次,在国外住了8年多,度过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飞行了96万千米,绕地球24圈,几乎每年一圈;操着英语、法语和半生不熟的俄语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柬埔寨、老挝、科威特、约旦、塞浦路斯、伊朗和土耳其;在欧洲的前苏联或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挪威、瑞典、芬兰、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法国、安道尔、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摩纳哥、梵蒂冈、圣马力诺、意大利和希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拉圭、智利和巴西;非洲的埃及、摩洛哥、南非、莱索托和肯尼亚;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五大洲,还有当时没有回归祖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共68个今天或历史上存在的国家和地区,或长或短地停留过,接触过100多个国家包括上至总统下到乞丐的各种各样的人。
作者住过瑞典的皇宫,也住过意大利的贫民区;和腰缠万贯的富翁交了朋友,也和沦落街头的乞丐作过长谈;见过世界闻名的大国总统,也邂逅过四处流浪、目不识丁的吉普赛人。作者不愿乘舒适的出租汽车,宁愿挤公共汽车和地铁;不愿有人陪同导游,宁可孤身徘徊街头。作者到过的五大洲主要城市的主要大街和一些阴暗的小巷,都是用自己的双脚走过的。因此,作者是从亲身经历的世界来看台湾的。
在国外的日子里,作为一个掌握四种语言的人,作者首先关注的是人。无论是在繁华的巴黎见到法国总统希拉克先生,还是在非洲密林小屋中见到肯尼亚的穆马小姐,作者都一样地想去了解他们;无论是在纽约公园大道的豪华公寓中见到美国世代富豪梅隆先生,还是在印度孟买街头见到不知名的乞丐,作者都一样地想去理解他们。因此,作者更能理解包括台湾同胞的国人。..
在国外的日子里,作为一个从小热爱历史的人,作者看到了历史。无论是在埃及开罗的国家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还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作者都怀着同样强烈的兴趣逆溯人类历史的长河。作者看到的历史也不是书本上的。
在国外的日子里,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的管理者,作者看到了自然。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你惊叹大自然的威力,但被激流冲刷得年年倒退的岩岸又使你不安;非洲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之间的维多利亚湖浩瀚如海,让你惊叹大自然的广阔,但岸边一望无际的水葫芦污染又让你忧虑;瑞典冬日里的黑昼是自然的奇观,但在那里度过一个冬天又使你郁闷;日本错落有致、花园般的农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但在那里待上几天,又会因在原野上都如此拥挤而感觉压抑。作者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理解不是什么感悟,而是触摸。
在国外的日子里,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作者看到了科学技术。埃及那高大奇伟的金字塔建造之精准让你怀疑是否是人类所为;法国那耸立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的精巧设计,使你难以想象是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做出的;在美国华盛顿的航空航天博物馆中让你不得不相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走出的一小步,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东京的隅田川畔又使你感到从把河流用做下水道到斥巨资还清河流是人类在前进。作者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亲历,而不是作为知识来学习。
作者还看到了国外的未来。西方的科学技术的确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有人估计,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十倍于以前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势必会越落越远。与此同时,国外的种族问题、外籍工人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婚姻和家庭问题、吸毒问题、犯罪问题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至今还看不到任何解决的前景,这已为国外舆论所公认。而我们完全有可能大大减少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痛苦和后遗症来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在撒哈拉的荒漠上作者想到了人性,在东京都的大街上作者想起了自然。思想无限的人都生活在有限的生态系统之中,只要人与自然和谐,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比人更高的山,比心更宽的河,比志更广的海。人类奋斗了几千年,只有融入了自然世界,才能想明白你到底要什么。
仅仅在200年前,中国还居于世界最富庶国家的行列。那时东方和西方之间贫穷和富足的对应关系和今天刚好相反。自1771年珍妮纺纱机和1782年瓦特蒸汽机发明并推广使用以后,中国才相形见绌并且日趋衰落。到1900年终于跌入世界上最落后国家的行列。这个事实是严酷的,也发人深省。已习惯了的东西,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并不总是最好的,只有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才是进取之道。我们能够在120年(1780~1900)内从最发达的行列掉到最落后的队伍,为什么不能在100年(1949~2049)内重新跃回最先进国家的行列呢?
世界游历告诉我: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引以为荣的东西是我们的民族,我们民族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念。总之,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切,都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它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前进发展的,但是它必须科学地发展,否则我们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妨碍我们前进的东西,近代以来使我们落后的东西,现代使人们蹒跚的东西,为一己之利而分裂,为一时冲动而独行,则必须改变,也能够改变。作者在走遍世界的同时,还熟读世界历史,的确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伟大民族,在面对自己复兴的百年难逢的伟大历史机遇时,居然会有一些人来搞分裂。
为了子孙万代,我们要下定决心打破自我陶醉的痴迷美梦,停止一意孤行的荒唐行径,踢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切绊脚石,向愚昧、迷信,向无知、偏见,向不讲求效率、不珍惜时间,向言行不一、高调空谈,向谗言四起和独断专行,向宽以待己和严以待人,向缺乏自信而在排外和媚外之间跳来跳去……向这一切开战!这就是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走遍世界的结
论。
2005年12月,在距开始祖国游历的41年后,在距开始世界游历的26年以后,作者才到了台湾。在踏上台湾土地的瞬间,真是百感交集。作者已经走遍世界,是什么阻拦了作者来到56年前就向往的台湾呢?自然世界是如此之大,人类历史是如此之长,在其中、在其间是什么“怪事”都可能发生的。但是,人是能积累知识、有所创造,要问个为什么,想做点什么的动物,作者接触过世界上百个民族、上千个个体,无一例外。本书就是在作者行程1500千米,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游历了台湾岛所有的县,见了连战名誉主席等社会名流、资深的大学教授和街上小店雇员等数以百计的台湾同胞,知道了“是什么”(what)以后,据亲见耳闻,要问的“为什么”(why)和思考的“怎么办”(how)。从世界来看台湾是一个新的视角,作者认为有必要把它奉献给作者的同胞们。
在此,衷心感谢促成、陪同、接待作者这次游历和促成本书出版的所有大陆和台湾的朋友们。感谢他们对此行在各方面的支持以及热情的帮助,恕作者不一一列出。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这本书。...
吴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