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技术人员,相关行业城市管理者,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本书用12讲介绍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城市化,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生态安全与和谐城市的建构,结合地域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城市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及LID、BIM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乡土地资源及城市空间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设计的典型案例分析,等等。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已出版《城市生态安全导论》《城市生态安全续论》《城市?建筑的生态图景》《广义建筑节能》《美大学——校园建筑?景观?文化》《中国古代邮驿建筑》等著作共九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十余项,以及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横向课题多项。曾获韶山“一号工程”毛泽东纪念馆改造概念设计全国邀请赛方案设计三等奖。
目录
Contents
第2版前言
第一讲城市化、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第一节认知城市
第二节城市规划
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第四节对城市化的基本认识
第五节我国城市化的特征与面临的挑战
第六节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化问题
第二讲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政策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第一节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
第三节海绵城市的技术应用
第四节深化海绵城市的展望
第五节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第三讲油气资源型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
第一节油气资源型城市及其避难场所
第二节油气资源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评价体系构建
第三节服务质量评价
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型城镇化必由之路
2011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50%,2015年达到56.1%。50%通常是城镇化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的重要拐点,在此关键时期,我国城镇化必须选择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2年至今,国家政策层面相继通过一系列会议决策、改革方案和国家规划等形式,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城乡发展融合共享等方面,为新型城镇化明确了具体操作思路。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优化调整城乡空间结构,守住土地与环境资源红线,“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应对新形势,城市规划范式层面相继探讨了绿色、低碳、紧凑、生态、海绵等城市建设新理念,客观要求城市规划实现对城市“环境-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引导,建设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城乡空间关系,改变传统粗放用地、用能方式,城市发展由外延拓展转向内涵集约,使城市成为公平共享、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的高品质宜人之所。
城乡规划行业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城市转型发展态势,重新认识全社会对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及时更新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技术方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2014)。
1.1.2 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
可持续发展思想客观要求我国在城乡建设中须融入和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国家2015年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生态新政”开始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
“生态文明”是一个总体目标,而“绿色化”则是具体道路。“绿色化”首先是一种生态价值取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化”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发展城乡绿色产业,构建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绿色化”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费模式。
城市因为对区域生态环境所具有的突出调控作用而成为“绿色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绿色化”客观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确保城市人口用地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统筹城乡建设与非建设空间,为市民供给绿色健康生活设施,促进“三生”空间均衡协调发展,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些反馈在城乡规划上,即需要适时优化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明确生态、生产、生活层面相应调整导向,并补充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政策和工具,以承担新时期的新职责。
……
同类热销商品
道路路面施工
- ¥13.50
- ¥12.82
- 机械员-建筑施工现场专业..
- 建筑材料与检测
- 基于BIM的Revit机电管线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