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世界级语言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畅销书作家/TED演讲人 史蒂芬·平克 教你运用语词打动人心
内容简介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是一部无可替代的写作指南。它结合现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从思维的高度分析写作技巧,告诉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者,如何清晰简洁地向读者展示事实和思想,如何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的关注。
传播、营销、文学、科普、学术、政府、企业、技术、法律等所有领域的写作者,都可以跟随本书学习写出打动人心又令人叹服的文章。本书既有助于改进中文写作思维,也有助于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作译者
目录
提升写作能力,从关注逻辑开始
推荐序2
古典风格:聪明人的写作原则
001 引言 写作风格为什么重要
013 第1章 破解好文章
《解析彩虹》 / 016
《背叛斯宾诺莎》 / 018
讣告的艺术 / 022
《他乡暖阳》 / 028
033 第2章 观看世界的窗
古典风格是什么 / 035
古典风格如何解释抽象观念 / 038
写作中的坏习惯 / 046
滥用元话语和路标 / 046
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 049
用引号做自我辩解 / 051
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 052
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 055
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 059
前言
古典风格:聪明人的写作原则
中文有《诗经》,英文有《圣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暝,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最早的写作风格由此而来。千年演化,文体多变,风格迭出。有的风格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有的风格简约清晰,雄辩滔滔,如培根《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数千年来文体风格演化,始终存在古典风格与艺术风格的对立。前者追求平易但不平淡,言之有物,又有文采;后者重视写作形式,文学实验遍及题材音韵、节奏句式,穷古今之变。在盛唐是古文与骈文的对立,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向《诗经》《论语》等古典作品学习写作。在清朝是古文与时文的对立,桐城派领袖人物方苞号召重回经典,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在古希腊则是塞内加风格与西塞罗风格的对立:塞内加重视论点的鲜明与表达的有力,句子简短,接近口语;西塞罗讲究修辞,句子长而丰满,音调铿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是培根与巴洛克风格的对立:培根文章简短、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巴洛克风格繁复华美,带点神秘主义色彩。
与汉语不同,英语经历了三个语言时期:古英语、中英语和近代英语,三种语言虽有联系,但差异极大。因此,今天追溯英文写作传统,更多是从近代英语算起,《圣经》英文译本的诞生即是标志事件。莫尔开启了近代英语古典风格写作源头,之后从德莱顿、班扬、笛福、斯威夫特、科贝特、萧伯纳、奥威尔,到美国怀特,一脉相承。在中国,则从韩愈、柳宗元、桐城派到曾国藩。
文风兴盛,关乎时代命运。那些天资绰约的魏晋名士们,身处一个礼崩乐坏、生命无常的时代,不约而同选择了华美绮丽的文风,对仗工整、数典用事。如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又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身处盛世,你不由自主地向往尧舜古风,是盛唐之古文运动,也是康乾桐城派;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培根,也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儿、拉罗什福科。
当时代强调理性,古典风格流行。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伊始,"要求全体会员用一种紧凑、朴素、自然的说话方式,正面表达、意思清楚、自然流利,一切尽量接近数学般的清楚,宁用工匠、乡下人、商贩的语言,不用才子、学者的语言。"科学文章必须写得像"数学一般平易",否则会误了社会大事。今天还有几位科学家记得300年前英国皇家学会的约定?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开篇如是写道:
古代人从两方面考察力学,其一是理性的,讲究精确地演算,再就是实用的。实用力学包括一切手工技艺,力学也由此而得名。但由于匠人们的工作不十分精确,于是力学便这样从几何学中分离出来,那些相当精确的即称为几何学,而不那么精确的即称为力学。
牛顿写法简朴自然。今天科学家的普遍写法则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变得危险。以多样的策略来处理这个主题很重要,包括心理健康援助,也包括执法角度。"为什么非要故作高深呢?明明可以写成:"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变得危险。我们需要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但可能也要通知警方。"
幸好,还有科学家铭记古典风格。认知科学家马克·特纳(Mark Turner)与人文学者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Francis-No?l Thomas),不满当代英文写作风格,在我即将引进的经典之作《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Clear and Simple as the Truth)一书中,他们重返古典风格,认为它不同于实用风格,也不同于平实风格,而是将写作看作一种智力活动,作者与读者地位平等,用对话来交流。在《风格感觉》一书中,认知科学家平克则将古典风格发扬光大,他认为: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古典风格是清晰的,作者在用文字呈现真相之前就已知悉真相,因此古典风格的作者不为真相辩论,而只是带着读者看世界--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古典风格是简洁的,但并不简单,它总会带读者看到那些不一样的真相。"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朴素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有奶酪吃"(因为第一只老鼠被捕鼠器逮着了),这才是古典风格。
就像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个隐喻:现代人是使用石器时代的大脑生活在21世纪。你我都是使用同样的大脑在写作。我们的大脑受制于千千万万年来的星辰起落、狩猎采集、演化大道。比如人类的语言习惯是有生命的大于没有生命的;人类先于动物;阳性大于阴性。只会说美女与野兽,而不会说野兽与美女;只会说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而不会说妇唱夫随、女耕男织。
适者生存,人类会演化出适合交流的写作风格。在认知科学家特纳与平克看来,追求简单、清晰的古典风格正是演化赢家。
当认知科学家遇上写作,会发生什么?那些不符合现代科学揭示的心智与语言运作规律的写作手册都要改写。因此,认知科学家们纷纷来到人文学者的地盘,谈诗论文。客气一点儿的特纳与人文学者合著了《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娶了小说家做妻子的平克则在新书《风格感觉》中致力于站在认知科学前沿研究角度,为当代作者提供一份风格指南。
平克是当代最重要的认知科学家,不仅出版过《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等科普畅销书,还曾荣获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大奖。所以,当一流科学家与一流作家身份合二为一,《风格感觉》尚未出版,即广受关注。试看平克此书给我们揭示的21世纪知识分子写作要点。
原则1:节俭使用元话语
你可能听过元认知、元记忆、元学习,认知科学关心"meta"词缀,不少术语均以"meta"开头。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指语篇中标示话语结构的标记语言,相当于为读者"设置路标",提醒读者该注意什么。来看平克现身说法的一个例子。
本章的剩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一小节介绍"元话语"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设置路标。第二小节讨论三个问题的坏处:致力于描述专业活动而非介绍主题,过多使用自我辩解的语言,以及过度闪烁其词、避做正面表态。之后的第三小节解释使用惯用语的问题。第四小节谈过度抽象化的问题,包括滥用名词化和被动语态。最后,我会评述以上讨论的主要观点。
如果你是一位路人,在一个满是指示牌的地方,你很容易迷路,不知所措。在上段例子中,"本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之后的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最后"同样设置了一堆路标。充斥标记语言的文字,难以理解和记忆,应大刀阔斧地砍掉。你可以用提问代替元话语。
序言
提升写作能力,从关注逻辑开始
在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能够读懂英文,更需要我们能够熟练进行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英语写作能力同计算机能力一样,成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需要。英语写作不仅考验学生对词汇、用法、语法等语言要素的积累,更考验学生对上述各个要素的组织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对各种语言要素的整体掌握能力。熟练进行英文写作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我自己的专业——心理学而言,一名合格的心理学毕业生除了需要接受足够的心理学实验设计、编程、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训练,还要有能力将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和从中得出的推论以严谨、清晰的科学论文形式发表出来,成为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写作是任何学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美国,统计一下所有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所有课程,就会发现写作课是选修比例最高的课程,其次才是心理学导论课。但就我多年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经验来看,中国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堪忧,甚至在发表多篇论文以后依然不能独立写作。造成这个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作者不能自觉地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结构与表述,忽视背景信息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过多使用不加定义的术语、缩略词和技术名词,进一步加剧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造成文章令人费解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就是文章逻辑结构不合理,段落主题不明确,段落与段落之间、上句与下句之间连接不清,所以整个文章连在一起让人感觉焦点模糊,支离破碎,不知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核心思想。此外,语法和时态错误造成含义模糊的句子或病句,也是导致文章佶屈聱牙的重要原因。陶行知先生说过:“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老妈子看得懂,可以卖稿子;老妈子看不懂,只能当废纸。”写作经验不足的人需要一些写作指南,帮助他们了解写作要点,清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信息,并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多部不错的介绍英文写作的著作或译作,如《风格的要素》《高级英文写作教程》《英文写作实用教程》等。与这些已经出版的英文写作指南相比,由著名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著作等身的史蒂芬·平克教授编著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拥有自己的特色。第一,相较于其他英文写作,本书更加关注写作逻辑,而非语法错误。作为一个母语非英语的人,进行英文写作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语法错误,但导致文章晦涩难懂的核心问题不是语法,而是思想与写作的逻辑。作者只有明确知道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问题。第二,本书非常适合有一些写作经历但写作经验不很丰富且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人。第1章采用实例,帮助读者解析那些大家公认的好文章到底好在哪里,然后在第2章进一步告知不好的文章到底“坏”在哪里,并在接下来的几章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写作。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引人入胜。第三,本书作者采用了很多漫画来说明写作误区产生的原因,生动有趣地解决了“why”的问题。
我认为,不管是从事科研论文写作还是一般论说或创作,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我热诚推荐史蒂芬·平克教授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推荐序2
古典风格:聪明人的写作原则
中文有《诗经》,英文有《圣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暝,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最早的写作风格由此而来。千年演化,文体多变,风格迭出。有的风格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有的风格简约清晰,雄辩滔滔,如培根《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数千年来文体风格演化,始终存在古典风格与艺术风格的对立。前者追求平易但不平淡,言之有物,又有文采;后者重视写作形式,文学实验遍及题材音韵、节奏句式,穷古今之变。在盛唐是古文与骈文的对立,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向《诗经》《论语》等古典作品学习写作。在清朝是古文与时文的对立,桐城派领袖人物方苞号召重回经典,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在古希腊则是塞内加风格与西塞罗风格的对立:塞内加重视论点的鲜明与表达的有力,句子简短,接近口语;西塞罗讲究修辞,句子长而丰满,音调铿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是培根与巴洛克风格的对立:培根文章简短、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巴洛克风格繁复华美,带点神秘主义色彩。
与汉语不同,英语经历了三个语言时期:古英语、中英语和近代英语,三种语言虽有联系,但差异极大。因此,今天追溯英文写作传统,更多是从近代英语算起,《圣经》英文译本的诞生即是标志事件。莫尔开启了近代英语古典风格写作源头,之后从德莱顿、班扬、笛福、斯威夫特、科贝特、萧伯纳、奥威尔,到美国怀特,一脉相承。在中国,则从韩愈、柳宗元、桐城派到曾国藩。
文风兴盛,关乎时代命运。那些天资绰约的魏晋名士们,身处一个礼崩乐坏、生命无常的时代,不约而同选择了华美绮丽的文风,对仗工整、数典用事。如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又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身处盛世,你不由自主地向往尧舜古风,是盛唐之古文运动,也是康乾桐城派;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培根,也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儿、拉罗什福科。
当时代强调理性,古典风格流行。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伊始,“要求全体会员用一种紧凑、朴素、自然的说话方式,正面表达、意思清楚、自然流利,一切尽量接近数学般的清楚,宁用工匠、乡下人、商贩的语言,不用才子、学者的语言。”科学文章必须写得像“数学一般平易”,否则会误了社会大事。今天还有几位科学家记得300年前英国皇家学会的约定?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开篇如是写道:
古代人从两方面考察力学,其一是理性的,讲究精确地演算,再就是实用的。实用力学包括一切手工技艺,力学也由此而得名。但由于匠人们的工作不十分精确,于是力学便这样从几何学中分离出来,那些相当精确的即称为几何学,而不那么精确的即称为力学。
牛顿写法简朴自然。今天科学家的普遍写法则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变得危险。以多样的策略来处理这个主题很重要,包括心理健康援助,也包括执法角度。”为什么非要故作高深呢?明明可以写成:“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变得危险。我们需要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但可能也要通知警方。”
幸好,还有科学家铭记古典风格。认知科学家马克·特纳(Mark Turner)与人文学者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Francis-No?l Thomas),不满当代英文写作风格,在我即将引进的经典之作《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Clear and Simple as the Truth)一书中,他们重返古典风格,认为它不同于实用风格,也不同于平实风格,而是将写作看作一种智力活动,作者与读者地位平等,用对话来交流。在《风格感觉》一书中,认知科学家平克则将古典风格发扬光大,他认为: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媒体评论
——卫西谛,知名影评人
写这本书的平克教授可谓大发善心,因为他希望帮助人们写出好文章,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好的文笔,读到“清脆的句子、吸引人的隐喻、俏皮的旁白、优雅的转折”。最后写不好我们也可以拿他的话来安慰自己:说话是人的本能,写作则是不自然的行为,养成写作能力是终身挑战。
——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你去问鸟如何歌唱,鸟并不会教你,因为它天生就知道。好作者往往也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写出好文章的——难得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畅销书作家,他对写作有在语言和思维高度的洞见——无论是关于写作的本质“写作就是网状思维、树状结构的的线性表达”,还是关于“连贯之弧”,都是绝妙又清晰的诠释。很多人请我推荐写作的方法,如果你只看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我想就是这本。
——古典,著名生涯规划师,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跃迁》作者
传统写作训练低效且难以记忆,我创办的“认知写作学”站在认知科学前沿,结合经典美文与文本细读,呈现不一样的写作进阶路线。学员必读之书正是平克的《风格感觉》。头脑清晰,写作未必清晰;清晰写作,必然需要清晰的头脑。理解心智之妙,探索文学之奇,平克此书实为21世纪写作者必读之书。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首先这是一本英文写作指导书,但是如果你沉下心去看的话,你的中文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因为这是一本从认知科学底层原理出发,解构写作内核的大家之作,书中提到的诸多写作原则和技巧是普世性的,对于革除我们因循陈旧的写作积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写作之理、文字之趣,并且真正掌握优雅简洁之道。
——采铜,心理学人,畅销书《精进》作者
在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能够读懂英文,更需要我们能够熟练进行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不管是从事科研论文写作还是一般论说或创作,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书摘
如果需要进一步阐释,或者不能接受某个主张,又或者想补充什么,他们会打断话头,或者伺机接过话头。
可在我们满怀好意发出一篇书面文字时,刚才说的这些互动都不存在。接收者难以看见,神秘莫测。我们必须把想法传递给他们,却对他们知之甚少,也看不到他们的反应。写作之时,读者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写作首先需要假想。我们要设想身处对话当中,书信往还当中,或者演讲当中,又或者独白当中,经由我们在笔下虚拟世界里的思想化身之口,说出我们的话。
良好写作风格的关键,是要对假想中交流所置身的虚构世界有清楚的概念,这远比一切戒条都重要。这样的世界存在许多可能。用拇指发短信的人假想自己仿佛在做面对面对话。写期末论文的大学生假想自己对主题的了解胜过读者,致力于使读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现实却是读者通常比他更了解这一主题,也不需要更多信息,而写论文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为日后真正的考验做练习。活动家写宣言,神父拟布道词,都要好似站在人群面前,激发他们的情感。
为普通读者写作一篇散文、论文、影评、社论、通讯,或者一篇博客时,作者应该沉浸在哪种虚拟情境当中?弗朗西斯一诺尔·托马斯和马克·特纳今天已经为这类作者指出了一种文章范式。他们称之为古典风格,并在精彩的小书《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里做了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