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物理书籍
本书为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试行)》编写的。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本书设置了96学时的基础模块内容,供各专业通用;同时设置了54学时的选修模块内容,供不同专业选用。.
本书处处着眼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对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增强了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其更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要。..
本书分上、下册。上册共7章,分别为几何光学,力,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物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几何光学
1.1 光的折射
1.2 光的全反射
1.3 光的色散 棱镜
1.4 透镜 凸透镜成像
1.5 凸透镜成像公式 像的放大率
1.6 显微镜 望远镜
本章小结
检测题
第二章 力
2.1 力
2.2 重力
2.3 弹力
2.4 摩擦力
2.5 力的合成
2.6 力的分解
2.7 力矩
本章小结
检测题
前言
本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涵盖了新大纲所规定的96~150学时的全部教学内容,其中96学时为基础模块内容,54学时为选修内容。选修部分的各章节加上了“*”号,供各类不同的专业根据需要选用。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突出能力培养,我们根据新大纲的精神,适当浅化了理论,将基础模块构建成96学时的“知识平台”,习题也以浅易为主,扩大了教材的通用性,以适应各类不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及知识点的衔接,编写本教材时我们在极个别需要的地方设置了大纲上未作要求的内容,如棱镜、透镜和透镜成像、输出功率、欧姆表等,目的在于过渡出光的色散、凸透镜公式和学生实验中的“输出功率和负载电阻的关系”、“多用表的使用”等。
在编写中我们注意了继承和借鉴传统教材的优点,保持了原有的理论系统,仅在局部地方做了调整。例如,为了降低学生初学中职物理的难度,将“几何光学”安排在第一章;鉴于原子物理内容太少,不宜单独成一章,我们将“原子核式结构”、“玻尔的原子模型和能级”放在“光的本性”这一章,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讲解光谱、光谱分析、激光等部分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光的产生同原子结构的关系。
为了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先进性、实用性,使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由此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的冲动,我们在编写教材内容和习题时,尽可能地将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结合。
为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教材在叙述物理知识时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易于产生求同思维的、从定理定律到实例的演绎方法,而采用易于萌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从实例到理论的归纳方法。
为了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写法上也进行了一些革新,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采用了“三步到位”的写法。所谓“三步到位”,即第一步引入知识,第二步阐述知识,第三步运用知识(包括科技上的运用和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材在引入知识的过程中,力求营造一个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空间”。我们选用一个与知识点内容密切相关的,有科学性、实用性、思想性的实例,在叙述实例中引出知识点。接着在[想一想]栏中设问,所设问题应是学生迫切求答的问题,架起实例与物理知识间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现象中去积极地思考问题。然后尽可能设置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获得思维技能的训练和感性认识。希望这一步起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能力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
第二步,即知识的叙述。我们改革了过去单纯阐述物理知识的写法,尽可能地创设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抓住前面[想一想]栏中所设置的问题,顺应学生迫切解惑的心理展开对知识的阐述。在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中心内容,单独用宋体字表示,各章节的这一部分内容可联成一个系统,便于学生阅读时抓住重点和要领。
第三步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在教材的这部分创设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开辟了学生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的渠道和展示自己创造技能的空间。
在[小实验]、[试试看]、[观察与思考]栏中,设置了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实验及实践研究的小课题,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为了增强教材的科技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现代性,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科技之窗]、[知识博览]栏中,介绍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现代科技、生产实践、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的事物。在[知识博览]栏中,有时还介绍与该处知识相关的科学家, 以及他们研究物理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这些生动事例的“耳濡目染”,激发出爱祖国、爱科学、爱物理的激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教材在语言文字上乜努力做到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贴近学生,而且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易为中职学生接受和喜爱。
全书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物理量的名称符合1996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
本教材由卢灿华任主编,闫少勋、段超英任副主编。卢灿华全书统稿,并编写“走进物理学”、第一、第六、第十三、第十四章。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由闫少勋编写。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章由段超英编写。检测题由宋安国完成。
全书每章节的引言、[实验]、[观察与思考]、[科技之窗]、[知识博览]等栏目主要由卢灿华编写,闫少勋、段超英作了补充。
本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聘请张世忠、徐家申主审,周继礼、孙启天、王颖哲、朱玉民、袁望曦、孙祥林、王柏林、牛金生、韩宝权、费颂林等为本书的编写提出过宝贵意见,王小波为本书绘制了部分插图,编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转换教材单纯知识载体的角色,如何使教材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突破传统教材“教科书文体”,使教材更生动活泼,本教材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作为新教材,一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编者
2001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