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美)哈里M. 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
- 译者: 黄涛
-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90675
- 上架时间:2018-3-21
- 出版日期:2018 年4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流派/研究 > 经济学知识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1952年,当人们都在寻找“抢手”股票时,一名博士研究生却另辟蹊径,提出了“选择投资组合”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当代投资世界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无法想象没有它的金融景象会是怎样的。
这名博士研究生就是哈里M.马科维茨。在过去的60年里,作为经济学家、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赢得了国际性的赞誉。他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上的先驱工作,包括投资组合风险和收益的权衡、相关性的作用。
在《风险-收益分析:理性投资的理论与实践(第2卷)》中,这位金融界的杰出人物重新审视了他最初的杰作,不仅对之进行了回顾,也做出了更新,还证明了在当今变动不居的世界经济中风险一收益分析依然重要。作为面向学术界人士和金融从业者或类似读者的著作,本卷内容丰富,向投资者、经济学家和金融顾问精炼地介绍了MPT、它的发展和不足,以及在过去60年里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本卷中,马科维茨主要关注的是单时期选择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通过动态规划原理和模型,如莫辛一萨缪尔森模型、马科维茨一范.戴克二次近似法,以及布莱一马科维茨考虑税收的投资组合分析,得以实现的。
本卷表明了理性投资理论可以怎样应用于实践。例如怎样:
理解动态系统并进行长期投资
在临近退休时运用资产配置的“滑行路径”
平衡代际间的投资需求
在金融“决策支持系统”中包含决策规则
MPT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不管经济和金融环境怎么变化,它都是行之有效的。
目录
《风险收益分析》(第1卷)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号为9787111541837。
丛书序一(厉以宁)
丛书序二(何帆)
译者序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期望效用准则
简介
定义
独特性
期望效用准则的特征
理性决策者和非理性决策者
阿莱悖论
韦伯定律和阿莱悖论
公理
收益的效用是否存在边界
附言
第2章
译者序
事实上,他的博士论文、他在《金融学学报》(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的开启个人学术生涯同时也开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文章,一直到他最近一两年公开发表的文章,基本上都与投资组合理论直接或间接相关。同样,他的首部专著《资产组合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他的《资产组合选择和资本市场的均值方差分析》
该书中文版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一直到本书,核心主题都是投资组合理论。
毫不夸张地说,马科维茨教授是投资组合理论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开创了投资组合理论,始终是该理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将该理论应用于指导现实投资最重要的实践者;他不仅系统阐述了投资组合理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阐释了“为什么”(投资组合选择要同时考虑均值和方差,或遵循均值方差准则)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如怎样求出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怎样将理论应用于投资实践等)。
当然,像任何天才人物一样,马科维茨教授不可能只在一个领域做出过贡献。1989年,美国运筹学会在授予马科维茨教授冯·诺依曼奖时,援引了他在投资组合理论、稀疏矩阵技术和SIMSCRIPT编程语言等三方面的工作。但诚如马科维茨教授自己所言,稀疏矩阵技术是他从事其他工作时的副产物,而SIMSCRIPT编程语言也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模拟求解时为缩短编程时间的产物。
此外,作为方法和工具,稀疏矩阵技术和SIMSCRIPT编程语言同样可应用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实践。例如在本卷中,读者将会看到,马科维茨教授用了大量的篇幅探讨SIMSCRIPT编程语言在构建金融模拟程序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中的作用和优势。而金融模拟程序和决策支持系统正是投资组合理论应用于实践问题的重要一环。
从1952年提出至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已经60多岁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可谓非常“古老”了。“古老”的理论并非不重要。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大量新的、更为复杂的替代性理论出现,但投资组合理论一直屹立在那里,在投资实践中也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2014年纽约梅隆银行的一项调查估计,美国管理资产高达数十万亿美元的捐赠基金和养老金计划,绝大多数在日常运营管理中运用投资组合理论。
“古老”的理论并非没有活力。投资组合理论一直在完善,其应用范围也不断得到拓展。在本书第1卷中,马科维茨教授反复批判了这个领域他所谓的“大混淆”,即混淆有效地应用均值方差分析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大混淆”的存在,本身即说明投资组合理论仍然极具活力,应用广泛,尽管有时可能没有被正确地应用。
“古老”的理论也并非就很简单。与后来兴起的金融理论如期权定价、连续时间金融模型等相比,投资组合理论的确更直观,所用到的数学知识也相对容易一些。但它同样牵涉甚广。例如因为有多个利益相关者,投资组合选择是社会选择的一种(本卷第10章);由于可能不止一个投资者做决策或决策不止针对一个时期,投资组合选择又与博弈理论相关(本卷第8章);此外,模拟分析不可避免地需要有关计算机和编程的知识。
所有这些都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当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无疑是值得的。马科维茨教授年事已高,可能正是因此,他才要撰写这样一部4卷本的著作,将投资组合理论的方方面面做全景式的阐述和介绍。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和更胜任这一工作。尽管如此,马科维茨教授也承认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故在第1卷中就列出了第2~4卷的计划大纲,以便“在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时,其他学者能多少按照计划完成余下的写作”。
本卷的译校工作由译者在工作之余一力承担,时间紧、任务重,交稿日期一拖再拖。在此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李文静老师的理解与关怀,感谢施琳琳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给予的大力帮助。受水平所限,译稿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完善(译者电子邮箱:thuang2015@qqcom)。
黄涛
2017年12月
前言
指全部4卷本著作,后同。——译者注的理论基础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1944)以及萨维奇(L J Savage,1954)开创的“理性选择理论”。虽然这一理论适用于一般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而不仅仅是理性投资,但大多数情况下本书所讨论的实践都是关于投资的。特别地,贯穿本书各卷的一个核心主题是:风险收益分析特别是均值方差分析是投资者近似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或萨维奇的理性决策者(rational decision makers,RDM)行动的一种可行途径。
第1卷讨论概率已知的风险条件下的单时期(singleperiod)选择。本卷则讨论多时期(manyperiod)分析,并仍然假设概率是已知的。第3卷将讨论单时期或多时期分析,但概率是未知的,即不确定条件下选择的情形。第4卷将论述对金融理论和实践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无法很好地融入前3卷的阐述中。
第1卷反复批判了这个领域我所谓的“大混淆”(great confusion),即混淆有效应用均值方差分析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正态(高斯)收益分布是一个充分但非必要的条件。如果人们(像我一样)相信不同概率分布中的理性选择需要最大化期望效用,那么均值方差分析实用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在MV有效边界上精心选择的均值方差组合将近似极大化多种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的期望效用。第1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证明事实上来自MV边界的(对于特定投资者而言的)“正确选择”通常会近似极大化期望效用,即便相关投资组合的收益并非正态分布时也是如此,来消除这种大混淆。
本卷的一个主要目的则是探讨当前的单时期选择与更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本卷论述了例如长期投资、投资者临近退休时应当采用的资产配置“平滑路径”、代际投资需求的调整,以及一般而言金融决策支持系统应该包含的决策规则等主题。特别地,本卷最后一章询问了几十年后金融决策支持系统将会是什么样子。
阅读本卷所需的数学知识
我注意到一些阅读第1卷的读者希望我能够提供非数学的投资建议。事实上,除了偶尔有一些技术性的注释外,阅读本卷的前提是具备与马科维茨(Markowitz,1959)的著作中所用到的相同的数学水平。此外读者还需要知道求和符号∑ni=1怎样运算,愿意并能够学习连乘符号∏ni=1怎样运算(如果他还不知道连乘符号怎样运算的话)(没有学习过微积分的读者可以忽略极少用到的一阶导数)。如同在马科维茨(1959)的著作中那样,本卷包含了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对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对其他人则可能是一个挑战。例如,“条件期望值”这一概念之于本卷的重要性,就像“协方差”概念之于马科维茨(1959)的著作和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之于本书第1卷的重要性一样。要理解多时期的理性选择,对条件期望值是什么“略知大概”是不够的。读者必须理解这一概念的正式定义,以及正式定义与“大概”的联系是怎样的,否则就无法弄懂任何正式的分析。在那种情况下,读者必须基于我的(或其他某个人的)权威表述,而不是自己揣测关于这个概念逻辑意味着什么。
马科维茨(1959)著作第3章(数学内容从这一章开始)题为“数学与读者”的首节,给出了类似“不要试图快速阅读本书”而是“尝试理解证明过程”的建议。关于建议我还要补充一点:如果首次阅读时你无法理解某个概念,不要气馁。仔细考虑这个概念,或许可以继续读下去看这个概念是怎样应用的,然后再回到这个概念的定义。
几个“困难的”证明被分成了一个或多个段落,证明过程的开头为证明(PROOF),结尾处是证明完毕(QED)。“非数学专业人士”可以跳过或略过这些证明。否则因为“证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对什么意味着什么且为何如此的解释,故而不应跳过或略过这些内容。
对那些已经非常熟悉诸如条件期望值、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定义的“策略”,以及动态规划原理等内容的读者,我希望马科维茨(1959)的著作足以证明一本书花费笔墨使专注的新手快速掌握必要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值得多个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思想领袖关注的新思想是有可能的。
时光一去不复返
如下真实但有误导性的故事不时出现在出版物中,包括曾经被一个非常知名的金融专栏作者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大约在1952年,当我在兰德公司工作时,我面临着是CRFE形式还是TIAA形式的股票/债券投资组合选择。我选择了一个5050的组合。我的推理是,如果股票市场大幅上升,那么我就会为我完全没有参与这一市场而遗憾;反过来,如果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我同样会感到遗憾,而5050的比例最小化了我的最大遗憾。那些评论员从这个故事中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的开创者马科维茨,在选择投资组合时也不运用MPT。
5050的比例是1952年我25岁时的选择,但它不会是今天我给25岁年轻人的建议。今天我的建议是给予股票更大的权重,或许是100%的股票,这取决于个体容忍投资组合价值短期波动的意愿。1952年至今,大量的MPT基础设施得以建设。1952年,尽管有马科维茨(1952a)的文章,但还没有编写出优化程序,也没有容易获得的收益序列数据[比如Ibbotson (2004)或Dimson, Marsh, and Staunton (2002)的数据序列]。那时也没有几十年的关于怎样使用MPT设备的讨论,就像我曾经和朋友、同事的讨论那样。我在本书第1卷的致谢中感谢了这些朋友和同事。
至于我现在怎样投资,利用当前常用资产类别的均值、方差和协方差的前瞻性估计值,我参与了我很多客户(例如本书的资助商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第一环球公司和第7章中介绍的GuidedChoice公司)投资组合有效边界的生成和应用过程。在反复的接触中,我了解到自己偏好的近似资产类别组合,并大致上投资于这一组合。我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代替股票,以债券代替固定收益证券来实现自己的选择。
我的理论观点随着时间推移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本书第1卷的焦点主题,即期望效用的均值方差近似的有效性,并没有出现在我1952年的论文中,而是最早出现在我1959年的著作中。1952年的论文中介绍的投资组合均值和方差与证券的均值、方差和协方差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是数学关系。但怎样应用这些关系,以及应用它们的理由,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在我看来,1952~1959年的改变是最大的[马科维茨(2010a)的论文对我1959年的观点与1952年时所持观点做了详细比较]。
我的观点变化的一个更直接的例子,是本卷内容与第1卷中所预想的不完全相同。虽然本卷的基本主题仍然是概率已知条件下多期博弈的理性投资,但当我仔细地重新检查这一主题时,发现其具体内容在某些未预料到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特别地,在第6章(本卷的首章)的阐述尚未展开时,我就发现传统上将“投资者”描述为独行侠,以及将投资组合选择过程描述为只有一个利益相关者,明显与事实不符。这导致本卷的探讨路径和内容安排是我最初未预想到的。
尽管如此,预想的内容仍然体现在第2卷中,包括动态规划原理、莫辛萨缪尔森模型、动态规划方法“导出效用函数”的马科维茨范戴克二次近似,以及布莱马科维茨考虑税收的投资组合分析。
友好的争论者
我们在本卷中介绍的理论由休谟(Hume)所谓的理念之间的逻辑或数学关系构成。除非某个证明过程中有错误,否则这些关系是不存在争议的。存在争议而且确实有过争议的,是怎样将这些关系中包含的原理应用于实践问题。我从来没有为对我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的有力挑战而难堪过。我难免也会不赞同那些我高度尊敬的同行的观点。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其他的例子包括恰布拉(Chhabra)、埃文斯基(Evensky)、伊博森(Ibbotson)、默顿(Merton)、谢弗林(Shefrin)、斯特曼(Statman)和其他人。我的朋友知道,我从那些描绘日益增长的知识领域的友好对话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并且获益良多。当一个同行建议使投资者“超越马科维茨的框架”时,我并不介怀;反过来,当我提出要让投资者“超越‘超越马科维茨的框架’”时,我也没期望做些什么。
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所有这些都为我的朋友所知。我只是想让作为第三方的读者明白,我对那些我认为其观点值得在本书介绍的同行怀有最高的敬意,而不管我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
序言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策划和细致的组织工作,推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该丛书预计出版经济学获奖者的专著数十种,精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计划在三四年内面世。我以为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要知道,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学领域内名家辈出,学术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许多观点令经济学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这既是一个怀疑和思想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不同的经济学说激烈交锋的时期,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断探索和在理论上寻找新的答案的时期。人们习惯了的经济生活和政府用惯了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寻新路,提出新的解释,指明新的出路。经济学成为各种人文学科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难怪不少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经济学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这等于告诉初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各位经济学家是怎样针对经济学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学说和政策建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论、如何探寻新路的。这就能够给后来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以启发。路总是有人探寻的,同一时期探寻新路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有机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呢?经济学重在思考、重在探索,这就是给后学者最大的鼓励、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学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于实际。每一个新的经济观点的提出,每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导,都与实际有关。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在经济学方面有重大进展,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致用之学。这可能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所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为例,有哪一本不是来自经济的实践,不是为了对经济现象、经济演变和经济走向有进一步的说明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脱离了经济的实际,这些分析、论证、推理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经济学的验证经验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经济学中一些有创见的论述,既在验证方向是滞后的,而在同时代涌现的众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验证的滞后性,表明一种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也许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间隔才能被变化后的形势和经济的走向所证实。观点或者论述的超前性,同样会被经济的实践所认可。有些论断虽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只要耐心等待,经济演变的趋势必然迟早会证明这些经济学中的假设一一都会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历和学术界对他们著作评价的变化,难道不正如此吗?
经济学同其他学科(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学科)一样,实际上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跑。后人是幸运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经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后人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使前人在前进过程中有过疏漏,有过判断的失误,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得出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经济学的进展,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深化,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9月21日
丛书序二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经济学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时候设立,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被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奖。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经济学家获奖。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诺贝尔奖论英雄。有些经济学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获奖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授予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领域热门,有些领域冷门,博弈论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领奖台。有时候,诺贝尔奖的授奖决定会引起争议,比如1974年同时授给左派的缪尔达尔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法玛和席勒。尽管同是得奖,得奖者的水平以及学术重要性仍存在较大的方差。但是,总体来看,可以说,这75位经济学家代表了20世纪经济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基本的假设出发,采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清晰的结论。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会发现和同行的学术交流变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够知道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分工细密、门类齐全的体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旗舰,后面跟着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主力,以及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经济学提供了一套规范而标准化的训练,不管是在波士顿还是上海,是在巴黎还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使用的大体上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习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济学训练拾级而上,由易入难,由博转精;经济学还值得骄傲的是,它吸收了最优秀的人才,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往往国际化程度最高,学生的素质也最高;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里有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经常见到活跃的经济学家,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经常会到经济学的殿堂里接受培训,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传播经济学的火种。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颈”,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整齐划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有很多人指责经济学滥用数学,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击中要害。经济学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即极值方法。消费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资源的约束下寻找利润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经济学的进步,无非是将极值方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单个个体的最大化发展到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最大化(博弈论),从确定条件下的极值发展到不确定下的极值,等等。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也大量地使用数学工具,但它们所用的数学工具多种多样,变化极快,唯独经济学使用的数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经济学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经济学家原本也是各执一词,争吵激烈,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和平共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学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统一”了,思想上也要“统一”,经济学界对异端思想表现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会被边缘化,被发配到海角天涯,根本无法在经济学的“部落”里生存。这种力求“统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学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经济学常常被批评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常会渗透到其他学科,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流并非双向而平等的,别的学科向经济学学习的多,而经济学向其他学科学习的少。经济学变得日益封闭和自满,讨论的问题“玄学”色彩越来越浓厚,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的学者都不知道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挑战。20世纪中叶经济学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战后重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引起了经济学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前景不明,金融风险四处蛰伏,收入分配日益恶化,这些复杂的问题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或将进入一个反思、变革的新阶段,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范式革命”,年轻一代学者将在锐意创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XVII
创新来自继承,也来自批判。机械工业出版社拟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出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的各类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奥的基础理论,又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有一些是经济学家们对自己成长道路的回忆。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过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经淡忘的。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媒体评论
曾经有个理性的男子
爱着他理性的妻子
他们养育四个理性的孩子
过着理性的日子
他们有条理性的狗
不停追逐他们理性的猫
理性的猫虽竭尽所能
却总也抓不住非理性的耗子理性颂
曾经有个理性的男子
爱着他理性的妻子
他们养育四个理性的孩子
过着理性的日子
他们有条理性的狗
不停追逐他们理性的猫
理性的猫虽竭尽所能
却总也抓不住非理性的耗子
——哈里 M. 马科维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