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几个值得引起关注的视点:
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聚首研讨当代理想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在三点上达成共识:道德素质、通识素质、应用技能及其素质。
美国产业界曾对美国管理教育课程设计的几点批评:对学生视野方面的培养不足;跨职能的综合性科目不足;过于重视数量技术的分析;对人的管理注意力不够;对沟通技术注意力不够;对企业外部环境注意力不够;对企业道德注意力不够;对商业的国际层面注意力不够。
一位著名的美国管理学教授说,‘将来的管理人才有两类:一类是宏观的;二类是没有工作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工作能力,就只能失业的。
美国国家工程院前院长奥古斯丁论及工程学的分期时认为,工程依次经历了结构时代、机械时代、动力时、信息时代,现在正在进入社会工程学时代。
“整体工程师”的概念对传统工程专业和管理专业提出了挑战。
“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显示了社会对高端人才的更高期望。
这些视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本书将从工来实践和工程文化的视角展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代强劲的科技综合化趋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以及各类人员在其面前提高素质、拓宽视野、加强沟通的新要求,将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综合,正面展开介绍工业系统。本书通过对能源、冶金、化工、机械、汽车、电子、轻工以及建筑等8个主要工业部门的介绍,深入浅出地展现了这些领域的生产过程,并从中提炼出系统观、结构性、社会化、产业政策、管理沟通、市场开拓、文化传统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使读者从技术过程到产业发展对整个工业系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本书作为清华大学综合基础课教材,已有多年教学实践,在加强学生通识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书也可作为干部培训教材、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教材以及了解工业知识的科普读物。...
目录
1能源工业.1
导学1
1.1概述2
1.1.1能源、能源工业和能源系统2
1.1.2开发能源工业的基础5
1.2煤炭生产6
1.2.1煤炭资源6
1.2.2煤炭的开采7
1.2.3煤炭生产新观念——洁净煤技术12
1.2.4煤炭生产的系统观14
1.3石油和天然气生产18
1.3.1石油资源18
1.3.2石油的开采19
1.3.3石油的运输22
1.3.4石油的加工23
1.3.5非常规石油的生产28
1.3.6天然气的生产28
1.3.7石油工业生产的经济观29
1.4电力生产36
1.4.1火力发电36
1.4.2水力发电47
1.4.3核能发电50
1.4.4电力系统52
1.5开源节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6
1.5.1发展是硬道理56
1.5.2中国能源的发展必须走上良性循环之路57
1.5.3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加速能源开发58
1.5.4能源的开发与节约60
1.5.5能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61
问题与思考62
2冶金工业67
导学67
2.1概述68
2.1.1材料工业68
2.1.2冶金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68
2.1.3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70
2.1.4冶金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及典型生产部门71
2.2炼铁生产72
2.2.1原料准备73
2.2.2高炉炼铁75
2.2.3炼铁生产技术的发展79
2.3炼钢生产80
2.3.1炼钢目的和过程80
2.3.2氧气顶吹转炉炼钢81
2.3.3铸锭与连续铸坯83
2.3.4炼钢生产技术的发展84
2.4钢材的生产86
2.4.1钢材的品种87
2.4.2轧钢设备88
2.4.3钢材轧制工艺过程88
2.4.4轧钢生产技术的发展89
2.5钢铁生产的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90
2.6钢铁联合企业92
2.6.1钢铁生产的特点92
2.6.2合理组织钢铁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93
2.6.3钢铁联合企业95
2.7钢铁生产的内部结构问题96
2.7.1结构问题的重要性96
2.7.2钢铁生产结构的几个重要指标97
2.8钢铁生产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关系102
2.9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简介104
2.9.1有色金属的分类及用途104
2.9.2有色金属生产的特点105
2.9.3有色金属生产的布局108
问题与思考109
3化学工业115
导学115
3.1概述116
3.1.1化学工业116
3.1.2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16
3.1.3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117
3.2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19
3.2.1化工原料119
3.2.2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120
3.2.3化工生产单元操作方法121
3.2.4化工项目的开发122
3.2.5化工生产过程的优化124
3.2.6化学灾害125
3.3基本无机化工原料生产127
3.3.1硫酸生产127
3.3.2纯碱生产129
3.3.3化工生产厂址的选择130
3.4化肥工业131
3.4.1化肥的作用、种类和品种131
3.4.2合成氨技术发展的历史133
3.4.3合成氨的生产方法和技术发展方向135
3.4.4目前中国化肥行业技术水平和差距141
3.4.5根据国情发展化肥生产142
3.5有机合成生产145
3.5.1基本有机化工原料145
3.5.2合成材料148
3.6资源的合理利用151
3.6.1合理地选择和供给化学工业的起始原料151
3.6.2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152
3.6.3化工生产中的综合利用153
3.6.4以技术进步实现节能降耗155
问题与思考157
4机械工业162
导学162
4.1概述163
4.1.1机械工业163
4.1.2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63
4.1.3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简要历史165
4.2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169
4.2.1机械行业的工作范围169
4.2.2机械产品的设计171
4.2.3机械产品的制造172
4.2.4机械产品生产的组织174
4.2.5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构成176
4.3机械制造的加工工艺177
4.3.1加工的基本方法178
4.3.2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179
4.3.3机械零件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181
4.3.4产品的质量控制183
4.3.5不同生产类型的工艺特点和要求185
4.3.6设计、工艺安排和制造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188
4.3.7工艺水平189
4.4机械工业生产的社会化191
4.4.1机械工业的专业化方向191
4.4.2机械工业专业化生产的形式193
4.4.3专业化与“三化”194
4.4.4专业化与产品的多样化197
4.5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现代制造技术198
4.5.1从单件生产到大量生产198
4.5.2从大量生产到多样化生产200
4.5.3制造工业的信息化202
4.5.4发展适应国情的机械制造技术207
4.5.5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之路210
问题与思考213
5汽车工业216
导学216
5.1概述217
5.2汽车的基本生产过程218
5.2.1汽车的结构和设计218
5.2.2汽车制造的基本生产过程222
5.2.3汽车生产的特点223
5.3汽车工业的规模生产224
5.4汽车产业的生产管理227
5.4.1大规模生产与科学管理227
5.4.2科层制的有效控制229
5.4.3现代管理体制的诞生229
5.4.4精益生产方式与日本的崛起230
5.4.5美国汽车工业的反思和赶超措施233
5.4.6即将到来的汽车大规模定制生产236
5.4.7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237
5.5汽车工业与交通运输业239
5.5.1汽车工业与运输结构的关系240
5.5.2公路运输系统的组成和优化240
5.5.3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和优化241
5.5.4人—汽车—环境的协调发展242
问题与思考243
6电子工业及信息产业247
导学247
6.1概述249
6.2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成熟249
6.2.1电子工业的物质构成和发展环境250
6.2.2科学技术的积累与支撑251
6.2.3各国的产业化进程及成败得失256
6.3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产业革命262
6.3.1信息技术革命262
6.3.2信息产业革命263
6.4根据国情规划中国信息产业264
6.4.1信息产业的民族性与战略性264
6.4.2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266
6.4.3抓住重点,培植基础267
6.4.4重视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准备269
6.4.5方法论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性272
问题与思考275
7轻工业278
导学278
7.1概述279
7.1.1轻工业279
7.1.2轻工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79
7.2纺织和缝纫生产280
7.2.1纺织原料281
7.2.2棉纺织生产282
7.2.3化纤生产286
7.2.4缝纫加工287
7.3食品加工288
7.3.1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生产289
7.3.2制糖生产290
7.3.3罐头、饮料生产291
7.3.4卷烟、酿酒生产292
7.4家用机械、电子及轻化工生产292
7.4.1家用机械电子产品生产292
7.4.2轻化工产品生产294
7.4.3其他轻工业部门生产296
7.5综合平衡建立轻工业的原材料基础298
7.5.1轻工业的农产原料来源及其与农业的关系298
7.5.2轻工业的工矿原料及其与重工业的关系300
7.5.3完善轻工业原材料供应体系301
7.5.4建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302
7.6以市场促进轻工业发展303
7.6.1市场开拓的重要性和方向303
7.6.2调整结构是开拓轻工业市场的必由之路305
7.6.3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306
问题与思考308
8建筑业310
导学310
8.1概述311
8.1.1建筑业311
8.1.2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11
8.2建设程序与施工项目管理313
8.2.1相对集中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313
8.2.2建设程序314
8.2.3建设项目管理318
8.3建筑工业化321
8.3.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321
8.3.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和途径322
8.3.3重大的技术和组织变革323
8.4建筑施工体制改革的探索325
8.4.1改革的回顾与展望325
8.4.2建立适应国际承包的施工管理新体制327
8.5工程的质量、寿命和施工安全330
8.5.1问题的提出和必要性330
8.5.2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是综合的治理331
8.6建筑规划和城市建设334
8.6.1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335
8.6.2城市改造与文化走向336
问题与思考338
附综合讨论341
参考文献...347
前言
当今世界在向综合化发展,相应地工程教育和管理教育也在综合化。高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后,开始拓宽专业口径、加强通识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比重。此时,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结构尚不完整且实践不足的困难,把握总体,自觉地将各门课程内容有效地整合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逐渐升华为统一的认识基础和思想方法,就成为教改中亟须解决的课题。通过“工业系统概论”课程的长期实践,我们探索在基础课中细分出一类新型的综合基础课。课程定位于工程本位,整体思维,并拓及经济人文视角;体系上由综合的产业知识阐释完整的工程文化,演绎认识论和方法论,再以认识论和方法论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从而实现完整的教育功能;内容上正面展开工业系统,使学生通过工程认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和习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语);方法上以课堂案例讨论、参观考察实践、学生围绕主题任务合作探究式学习三条线并行推进。综合基础课用系统的教学环节对低年级学生作出综合思维的示范和引导,旨在起到脚手架和催化剂的作用,以活化学生思维,促进日后积累,引导通专结合,提高整体效率,逐渐培养起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后续学习和总体发展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工业系统概论”课程的基本支撑。借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所集的三条古句,可以说明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 ①知常曰明——通识是当代理想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工程文化是文化在近代的重要发展。学生把握总体并了解前后左右,可以更好地学习专业,因此本书正面接触工业系统,对能源、冶金、化工、机械、汽车、电子、轻工、建筑等8个产业分章作了较系统的介绍; ②下学上达——采用技术内容与产业发展交叉、工程与经济综合、国内外情况兼容的方式论述,由部门联系成系统,从过程概括出规律,将知识上升为认识,以期演绎出一种由微观到宏观的大逻辑; ③转识为智——本书以知识、方法论、为学为人为主线,意在培养学生一种“大器”的思维。这样做,体系完整又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较好地解决了深刻性与通俗化的统一。本书除弥补国内外此类教材的空缺,还是一本介绍工业系统的科普书。 ..
本书第2版对所涉及的工程技术发展、政策环境沿革、产业生态变化,在数据和表述上进行了尽可能的更新,以期做到与时俱进。教材编排上还体现了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的一些做法,供读者参考。如在每章前面都指明了应在该章中重点建立的概念,这些概念在这一章内容中比较容易说清,但同时也是观察思考整个工业系统的一些基本原则,在其他章节学习中要运用其分析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各章的基本概念合成起来就构成整体的思维框架;各章前面的导学用脑图的形式给出了展开中心概念的思路,意在培养多通路的立体思维;各章后面的问题与思考,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了思维的框架,增加了一些交互的成分。建议读者以讨论的心态对待这些内容。读书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教学更是个性化的过程。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公开自己的思维,加强交流和整合,以便共建共享,把这门综合基础课建设好。
第2版修订由卢达溶、蒋耘中、李双寿共同完成,仍由傅水根教授审校。博士生助教何梦杰、汪进、马兆瑞,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宋述强同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叶桐同学,还有SRT小组的同学们协助进行了大量数据收集核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在此教材付印之际,再次向给予我们极大支持和帮助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同事们、同学们致谢;向本书调研过的企业和参考过的文献资料的中外作者、译者致意。编著中借鉴引用之处,恕未一一标出,一并列于书后参考文献。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卢达溶
2005年3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