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美)Ashok D. Belegundu(阿肖克 D. 贝莱冈度), Tirupathi R. Chandrupatla(蒂鲁帕蒂 R. 钱德拉佩特拉)
- 译者: 李政仪
- 丛书名: 经典译丛·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313868
- 上架时间:2018-2-27
- 出版日期:2018 年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40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软件工程及软件方法学 > 建模
教材 > 计算机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计算机专业教材 > 计算机专业课程 > 软件工程
编辑推荐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最优化课程的研究生教材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还可以作为相关领域工程师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是关于最优化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的教材。本书涵盖面广,在概念和模型方面,介绍了最优化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无约束优化问题和有约束优化问题;在求解方法方面,涵盖了梯度方法和非梯度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优化问题,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几何规划、多目标优化问题和动态规划,并辅以丰富的工程应用实例;最后,还讨论了基于有限元的优化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全书特别注意引入优化领域的软件工具,如MATLAB和EXCEL SOLVER,让读者很容易上手,并学以致用。全书组织结构合理,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组织知识内容,符合一般的学习习惯。同时,部分章节又可以独立成章,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需要。
作译者
目录
11绪论
12历史沿革
13非线性规划
14优化问题建模
15单变量和两变量问题的图示化求解
16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存在条件:魏尔斯特拉斯定理
17二次型和正定矩阵
18函数的Cn连续性
19梯度向量和黑塞矩阵及其数值求解的差分方法
110泰勒定理以及线性和二次逼近
111其他概念
习题
参考文献第2章无约束下的一维极小化问题
21引言
22单变量极小化问题的相关理论
23单峰函数和极小点的交叉试探法
24斐波那契方法
25黄金分割法
26多项式拟合方法
前言
这是我翻译的第二本关于最优化技术的教材,第一本是2015年出版的《最优化导论(第四版)》,同样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我认为,这两本书都是最优化领域中难得的优秀教材,但风格上各有特色。与更加偏重于基础知识介绍的《最优化导论(第四版)》相比,本书的内容更为深入,涵盖的内容更为丰富;正如书名所言,也更为偏重工程应用。本书的两位原作者,从履历上看,都有着多年从事工程实践的经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本书的风格。全书处处贯穿着为工程,尤其是机械工程服务的理念。实际上,这也符合最优化技术的教学规律。最优化技术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中的算法和知识应该能够直接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从这一理念上讲,本书做到了。
全书共分为12个章节,按照无约束优化问题、线性规划、有约束优化问题的总体结构进行布局。此外,还介绍了多目标优化、整数规划、离散规划、动态规划、运输问题、指派问题和网络流问题等具有特殊结构的优化问题及其求解方法;最后,专门讨论了最优化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的结合,用于开展机械结构的优化分析和设计。针对书中讨论的相关算法,原作者都开发了相应的MATLAB程序,供读者自行调用,这为初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此可见原作者的用心之处。由于本书偏重于工程应用,因此,全书中少见复杂的数学推导,对于一些必要的定理推导,原作者也是尽可能简单,避免引入过多的高深术语,且通常都会辅之以图示化方式,以避免读者陷于数学推导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此外,全书实例丰富,且很多来源于工程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本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特别适合作为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原作者已经对本书的适用范围和内容裁剪提出了相关建议。我认为,对于30至40个学时的本科课程来说,建议概略讲授第1章、第2章;详细讲授第3章至第7章;其余内容,建议学生自学。对于研究生课程而言,建议概略讲授第3章,详细讲授第4章至第8章;如有时间,可概略讲授第10章。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可酌情讲授第11章和第12章。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李政仪和孙志强负责。李政仪副教授翻译了第1章至第7章;孙志强翻译了第8章至第12章。统稿工作由李政仪完成。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忠于原著,但为了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对书中的某些术语和说法进行了调整,并纠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误或纰漏之处。尽管译者已经竭尽全力,但书中仍有可能存在一些翻译不当甚至是翻译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建议。
孙志强2017年2月17日前言中文翻译版中的一些字体、正斜体、符号等沿用了英文原版的写作风格。并对原版书中的一些错误和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改正。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内容有所增加。作者讲授工程最优化课程时,通过与学生互动,结合科研工作,清楚地意识到工程最优化课程应该是理论、算法、建模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已经努力践行了这一理念。在第二版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具体表现为更为详细的阐释、更为丰富的案例和课后习题以及能够兼容多个平台的源代码。
在阐释理论的同时,作者开发了相应的程序,这有助于更为清楚和准确地展示算法的实现过程。学生们在撰写论文时,如果需要开展仿真,可以直接借用这些程序。此外,对于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这些程序也非常具有实用价值。这些程序利用MATLAB、EXCEL VBA、VBScript和FORTRAN语言开发,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优化方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用。下载网址:wwwcambridgeorg/belegundu也可通过向邮箱te_service@pheicomcn发送邮件申请。。在实际应用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存在一种能够解决所有优化问题的方法。
本书介绍了多种不同的优化问题:无约束问题、有约束问题、梯度方法和非梯度方法;对偶理论;多目标优化问题;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几何规划和动态规划及其应用;基于有限元的优化问题。对MATLAB的绘图功能和优化工具箱以及EXCEL规划求解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本书引入了大量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展示了一些特殊优化问题的求解策略,即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为离散点、约束条件时变的优化问题。第8章是全书的一个例外,不是介绍目标函数的极小化方法,而是专门讨论目标函数的处理方法。
本书可用作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最优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优化工程师的参考书。具体来说,本书特别适合作为工程最优化、设计最优化、结构最优化和非线性规划课程的教材。此外,机械工程、航天工程、土木工程、工业工程、建筑工程、化学、电子工程以及应用数学专业中的相关课程也可选用本书作为教材。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对本书内容进行适当选择。第1章、第2章、第3章的31~35节和第8章是入门性质的基础知识,第4章、第9章和第11章介绍了线性规划方面的知识,第5章至第7章对应的是非线性规划方面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第4章的41~46节中提到关于约束条件的一些重要概念,同样也适用于非线性规划。第10章和第12章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分别讨论动态规划和基于有限元的优化问题。各章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可以合理选择相关内容,比如,对于结构最优化课程(即基于有限元的最优化),可以选择讲授第1章、第2章、第3章的31~35节、第4章的41~46节、第5章、第6章、第7章的77~710节、第8章和第12章。
最后,感谢我们的学生们,是他们激励我们完成了这本书。同时,感谢本书的编辑Peter Gordon,与您合作,倍感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