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网络信息资源检索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类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课程的教材和广大科研工作者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的实用参考书。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教材以理工类院校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长期教学的讲义为基础,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多年来的教学与实践经验进行编撰,目前拟将教材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大部分。理论篇中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常用的、实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及各资源的使用方法,诸如搜索引擎、馆藏与图书信息、学术数据库资源、学位论文信息、会议信息及专利信息、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等,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这些学术信息资源;实践篇中提供了检索课题完成的全部步骤与方法指导,介绍了文献分析管理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其次结合现在本科生教学科研阶段的要求对科技论文写作进行系统呈现,最后根据国内的实情、学校的条件、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兴趣设计出多种个案分析案例;可以以此为实践课的实验内容,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检索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分析与撰写报告能力。
作译者
目录
1.1 网络基础知识 1
1.1.1 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1
1.1.2 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2
1.1.3 网络技术基础 3
1.2 网络信息资源 9
1.2.1 信息资源的概念 9
1.2.2 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0
1.2.3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1
1.2.4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12
1.3 信息素养 13
1.3.1 信息素养的概念 13
1.3.2 信息素养的培养 14
思考题 15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 17
2.1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17
2.1.1 目录型检索工具 18
2.1.2 网络资源指南 18
2.1.3 搜索引擎资源 20
前言
本书是以南京邮电大学“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结合编者们多年来从事信息检索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编撰而成的。
编者从教十多年以来,信息检索课程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海量信息的出现,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将信息有效加工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往往是出现在两三年前教材里的信息资源如今已经消失或被替换了,信息资源的变幻莫测让读者无所适从,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所获信息与最终分析结果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早在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就对信息素养这样解释: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既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课程的设置就是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入手,使其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解答问题的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书分为8章,共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包括第1章~第4章。第1章是网络信息概述,介绍了网络基础知识,信息资源的概念,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网络信息资源从定性与定量角度的评价,信息素养。第2章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介绍了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概念及分类,搜索引擎的原理、概念及分类,常用搜索引擎,馆藏信息检索工具中的图书馆馆藏目录及馆藏联合目录信息。第3章是学术资源数据库,介绍了常用的图书资源库,常用的国内外综合性期刊数字库资源。第4章是特种文献与网络免费学术资源检索,介绍了国内外主要学位论文网络信息资源,主要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及标准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开放存取资源。
第二部分是实践篇,包括第5章~第8章。第5章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基本知识,从信息检索原理入手了解检索语言的分类,介绍主要检索方法与技术,从分析信息需求的确定、检索工具的选择、制定检索策略到最后获取原始文献。第6章是科技论文写作,介绍了科技文献的分类及标准著录格式,学术论文分类及编排结构,综述分类及编写,学术论文发表及评审。第7章是网络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介绍CiteSpace软件的知识图谱分析,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Ucinet软件的社会网络化分析的方法与过程,以及专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第8章是课程实验,设计安排了四项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并掌握网络信息资源基本知识;熟练应用搜索引擎搜索技术进行检索,综合运用各种检索工具进行综合检索,撰写符合写作规范的研究综述。
参与本书编撰的人员分工如下:
朱京辉,第1章;韩普,第2章;崔梅,第3章;韩钰铃,第4章;刘婧;第5~8章及全书的策划安排和最后的统稿。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黄卫东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编写工作的关心,在编撰过程中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同时要感谢华薇娜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也要感谢朱卫未教授、李宏伟副教授、翟丹妮副教授、李东业副教授等老师前期的奉献;最后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秦淑灵编辑、杜军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做的工作。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紧迫,对许多新内容的认识有不足,书中的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