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较全面地讲述了各种类型的温度测量和控制方法。全书共分10章,第1章讲述了测量的基础知识,包括仪表的类型、仪表的特性及测量误差;第2章介绍了热力学温标及国际温标ITS90;第3章、第4章、第5章分别介绍了膨胀式测温、热电偶测温、热电阻测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第6章介绍了辐射测温法,包括光电测温、红外测温、光纤测温等新技术;第7章介绍了超声波、磁、示温涂料等测温方法;第8章介绍了数字温度的显示原理及新型器件;第9章介绍了温度自动控制的类型、原理及控制系统;第10章讲述了各种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及目前常用的新型温度控制仪表。本书内容广泛、新颖,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材料、机械、冶金、物理、化工、热能等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作译者
姜忠良,清华大学教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材科学研究与工程院磁性材料研究室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金属功能材料的研究及《实验参量的测与控制》课程的教学。编写、出版教材十多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获得冶金部二等奖2项,杜邦奖1项,广州市科技奖1项,并获中国专利、国际专利多项。
目录
第1章测量的基础知识1
1.1测量方法的类型1
1.2测量系统5
1.3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7
1.4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11
1.5测量误差15
第2章温度与温度测量26
2.1温度26
2.2温标26
2.3温度测量 41
第3章膨胀式测温法 44
3.1液体膨胀式温度计44
3.2压强表式温度计54
3.3固体膨胀式温度计56
第4章热电偶测温法60
4.1热电效应60
4.2热电回路的基本定律62
4.3热电偶材料65
4.4国际标准化热电偶 66
4.5非标准热电偶73
4.6热电偶的结构76
4.7热电偶的测温回路86
4.8冷端温度的处置89
4.9热电偶的工业检定93
4.10热电偶测温系统的误差95
第5章热电阻测温法97
5.1金属的电阻与电阻温度系数97
5.2金属热电阻的结构和材料99
5.3铂热电阻101
5.4铜热电阻103
5.5其他金属热电阻103
5.6半导体热电阻105
5.7热电阻的测量方法109
5.8热电阻温度计的误差114
5.9热电阻温度计的检定115
第6章辐射测温法117
6.1辐射测温的物理基础117
6.2辐射测温的特点与类型123
6.3全辐射测温法125
6.4单色亮度辐射测温法130
6.5比色测温法136
6.6多色测温法139
6.7红外测温法140
6.8光导纤维测温法150
6.9发射率的测定157
第7章其他温度测量法160
7.1超声波测温法160
7.2介电常数温度计161
7.3磁温度计 162
7.4石英晶体温度计163
7.5测温三角锥164
7.6温度的目测法166
7.7示温涂料测温166
7.8热像仪测温173
第8章温度的显示175
8.1数字显示回路175
8.2前置放大器与温度变送器176
8.3模/数(A/D)转换器181
8.4温度显示器件187
8.5常用模块193
第9章温度的自动控制198
9.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98
9.2温度自动控制规律203
9.3模拟PID控制205
9.4数字PID控制211
9.5炉温PID控制系统217
9.6PID控制系统的整定223
9.7被控对象的特征对温度控制的影响226
第10章温度的微机控制系统和控制器229
10.1微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229
10.2微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类型231
10.3模糊控制器235
10.4WDK2温度控制器242
10.5AI708系列温度控制器 249
10.6DDC温度控制系统实例257
附录A263
表A1铂铑10铂热电偶(S型)分度表263
表A2镍铬镍硅热电偶(K型)分度表271
表A3Pt100铂热电阻分度表278
表A4Cu100铜热电阻分度表283
表A5Cu50铜热电阻分度表284
参考文献285
前言
温度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几乎所有的科研和生产过程都和温度密切相关。因而,准确地测量和控制温度,对于获得正确的科研数据和保证产品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于超低温物理和超高温物理现象、等离子加热技术及快速凝固技术的研究,都需要准确地测量和控制温度;又如,在金属冶炼过程中,若温度得到准确控制,则能源消耗可降低17%、劳动生产率可提高18%且金属产量可增加15%。因此,正确地进行温度的测量与控制,对于新材料的研究与生产、促进科技的发展及生产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较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类型的温度测量及自动控制方法,内容既包括常用的工业方法,也包括精密的实验室方法。书中内容全面而新颖,不仅包括了已经成熟的技术,还包括了此领域中最新发展的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书力求有一定理论深度,同时也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及实用。与现有国内外同类图书相比,本书不仅介绍了温度的各种测量方法,还较详细地介绍了温度的自动控制方法,特别是温度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和控制方法。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本科教材“试验参量的检测与控制”的基础上,选择了其中有关温度测量与控制的章节,加以充实更新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或选编了书后所列参考文献中的一些有关内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第1~6章、第9章、第10章由姜忠良编写,第7章、第8章由陈秀云、姜忠良编写。柴建云对第9章、第10章进行了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材料、机械、物理、化工、冶金、热能等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