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理工科和人文、艺术专业大学生阅读。...
目录
清华新人文丛书·科学人文系列序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第二章 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形象比喻
第三章 科学探索中的美与真
第四章 在物理学与艺术之间:对世界之认识的平行性
第二编 分 论
第五章 “和谐”概念的意义:从毕达哥拉斯到开普勒
第六章 科学观测、实验与美的扩展
第七章 时空和光的物理观与艺术观..
第八章 光艺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第九章 黄金比例与斐波纳契数列
第十章 科学想象、幻想与艺术表现
第三编 科学、艺术与社会
第十一章 幻想与现实:《侏罗纪公园》
第十二章 再圆恐龙梦:《失落的世界》
第十三章 环境与发展:《几尔加美休》
第十四章 戏剧舞台上的物理学家
第十五章 达·芬奇的艺术与技术
前言
1959年,英国具有作家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系列讲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的讲演稿后来整理成书,书名为《两种文化》。在书中,斯诺提出了现代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困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隔阂、互不理解的状态;这后来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话题。1963年,在《两种文化》的新版中,斯诺加入了一篇短文,针对人们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与隔阂状态引发的悲观论调,他提出有可能存在着一种新型的文化,这种文化将能够沟通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的鸿沟,他将这种文化称之为“第三种文化”。
斯诺是敏感的科学、人文两栖型学者,他抨击了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从哲学的角度看,近几百年的世界历史发展表明,整个现代世界建立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之上,二元对立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不仅仅在科学与人文领域存在着二元对立,在其他各种领域也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宽斯诺的概念,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诸多领域内引入“第三种文化”的概念。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全球市场逐步形成以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立与隔阂,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的论题,受到全世界学人的高度关注。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使华夏文化延续不断,历久弥新。在当今世界上,“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渗透、相互融汇,是“第三种文化”的应有之义,它是抵御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是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共同要求。
工业革命既为提高人类的物质福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过度增长等威胁人类持久生存的严重问题。如何在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当今人类的重大问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变征服自然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应是“第三种文化”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美好社会的建立共同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建立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故而,推动“第三种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力,并由此推进人类文明的演化与发展。大学的教育理念应当建立在对于未来文化走向的清晰判断上。通过研讨与思考,我们认同这样一种看法:未来的文化,将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是不同文化不断交融的文化;未来的学术大师,将产生于科学与人文、不同文化交叉融合的领域。未来的一流大学,也应当是那些深刻领会并掌握了“第三种文化”精髓并以这种交叉融合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才、指导学术、服务社会,并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大学。
清华大学是一所具有良好科学技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正在恢复发展的大学,我们应当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汇,不同文化的会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特别是用于指导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同时,我们还应当大力鼓励广大师生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渗透这种新型文化的理念。
编写“清华新人文丛书”的立意和筹备,经历了多次的协商与研讨,它体现了我们对于未来大学文化的基本思考与判断,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探讨与体现。
这套丛书分为三个系列,主题分别是:(1)科学与人文的会通;(2)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3)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编写一套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切合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通俗性读物,并将它们转化成为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达到提倡“第三种文化”的目标,必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能够对科学与人文、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以这套丛书为媒介,与兄弟院校共同交流,以促进全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由于我们的知识、能力和精力的有限,在丛书的选择上难免带有局限性。我们热忱地欢迎广大读者与有识之士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便后继的选题与编写,能更好地体现我们初始的宗旨和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要。
序言
20世纪S0年代末,英国学者C.P.斯诺明确地提出了“两种文化”(也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及其分裂的问题。此后,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文化”本身及其分裂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侧重点,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却间断地持续下来。于是,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当年斯诺就极为强调的教育领域,人们一直在试图沟通两种文化,努力在其间架起桥梁。这种倾向,在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两种文化”之分裂的局面仍然存在,并在新形势下有着新的发展。在国际上,学术界有着像以“科学大战”为代表的的文化冲突,在国内,甚至在波及公众的传播领域,也有着像以“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之争为代表的文化交锋,更不用说那些部分因为体制因素导致的文理分科和过分专业化而带来的人才培养上的单面性。 ..
然而,正如斯诺几十年前就认识到的,“两种文化”这种“危险的分离”,对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人们还是有共识的。 因此,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历史上,清华大学曾有着历史悠久的科学传统和人文传统。在当今,清华大学更应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继承优良的传统,并将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结合作为新时期的努力方向。这套《清华新人文丛书·科学人文系列》的组织出版,就是这种努力中的一项。
本丛书系列以大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选择若干有代表性而且重要的以“两种文化”问题为背景,体现科学与人文之沟通的论题,尽可能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做讨论和叙述。我们希望这一丛书系列能够为读者所接受,也希望它能够持续地出版下去,为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作出贡献。...
刘 兵
200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