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读想用”丛书的编写思路与众不同,它博采众长,匠心独运,注重实效,融人了近几年高中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和高考的最新特点,遵循教、学、练、考的整体原则,各科以课为点,以单元为面,以点带面进行透彻详细的解说及训练。...
目录
课前自我构建
第一课毛泽东词二首
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
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四课外国诗三首
单元知识整合
误点名师批答
高考精典题例
课外拓展阅读
作文名篇赏析
单元综合测试
参考答案提示
课前自我构建
第五课荷塘月色
第六课我的空中楼阁
第七课我与地坛(节选)
第八课花未眠
单元知识整合
误点名师批答
前言
读、想、用(Reading,thinking & using)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现已受到国内教研名家的高度重视,必然会带来中学教学方法的大革命。“读”即让学生变苦读为巧读,融会贯通课本知识;“想”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和思想能力的培养;“用”即让学生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具备用综合能力素质应考的本领。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材、教学法。上述三方面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外因,而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动性则是内因。现在,很多学生学得十分被动。他们的学习方法简单、落后,并有相当程度的个体性和盲目性。比如说,课前预习是个重要的步骤,它直接影响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可是目前由于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差,他们把课前预习只理解为教材的通读,至于诸如教材向学生传递了什么重要知识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如何把握?这些重点难点如何才能有效突破?如何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点形成独特的解题技巧与思路等等问题,则很少思考。学生既然在课前没有充分思考,上课自然十分被动,必然出现课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和“满堂灌”的现象,而学生却失去了宝贵的参与和讨论的机会。“读想用”正是从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思考、实践的机会,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因此,“读想用”丛书的编写思路与众不同,它博采众长,匠心独运,注重实效,融人了近几年高中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和高考的最新特点,遵循教、学、练、考的整体原则,各科以课为点,以单元为面,以点带面进行透彻详细的解说及训练。具体来说,高一语文(上)的“单元”栏目有:
(状元经验点津):由北大、清华高考状元们撰写的学习本知识系统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学生自学、上课及复习大有裨益。
(课前自我构建):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内容背景、能力要求及学习目标进行提炼以供读者在课前进行预习之用,使读者在上课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单元知识整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按课程进度进行梳理、总结,使读者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
(误点名师批答):将读者在本节学习、应试中容易犯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并由名师予以批注。
(高考精典题例):将高考中有关本单元的考点及历年真题进行了详尽的总结说明,使读者在同步学习过程中对高考的命题趋势及规律有前瞻性的认识。[课外拓展阅读):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本栏目的设立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课外阅读思考空间。
(作文名篇赏析):作文是历年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和得分点。本栏目有助于学生在同步学习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基本功的训练。
(单元综合测试):模拟“实战”演练,提高对学科知识点、知识体系、规律性的整体掌握水平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
(参考答案提示):对所有强化评估试题、单元测试题给出详细答案,对易错、难度大、较新颖的试题均给出解题提示或分析。
本书的“课”栏目有:..
(要点详析):对本课应掌握的生字、生词、句子(古今异义)、段落(词类活用)、成语等重要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延展。
(板块链接):通过对本课写作背景、重点文段及文法风格的精析,将该课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加以言简意赅的点明。
(迁移阅读):通过选择与本课相同文体、类似主题或相同作者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
(强化评估):通过选编适量的习题,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并有所巩固和提高。
另外,本书还特设了[期中测试题)、[期末测试题)等栏目,供学生自学自测及教师评估教学效果时参考。
这套丛书是由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全国著名重点中学的特、高级教师编写的。他们不但精熟自己所执教的学科内容,善于精析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对高考有深入的研究。
虽然我们在成书过程中,本着近乎苛刻的态度,题题推敲,层层把关,力求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本书的脉络和精华,但书中也难免有疏忽和纰漏之处。读者对本,书如有意见、建议,请来信寄至:(100080)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18号长远天地大厦B座15层天骄之路丛书编委会收,电话:(010)82608889,或点击“天骄网’’(http://WWW.tjzl.com),在留言板上留言,也可发电子邮件,以便我们在再版修订时参考。...
编者
2005年5月于北京大学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