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专著有《美国城市史》等三部,编著有《城市社会的变迁》等两部,翻译有《全球城市史》等三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曾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多次赴美国和大洋州从事学位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两度获得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基金。...
目录
序言3
第一章 殖民地时期——城市的兴起9
一、 以经济活动为主的港口城市9
二、 殖民地四大经济中心18
三、 城市与美国独立战争23
四、 市镇会议——城市政府的雏形25
第二章 19世纪上半期——区域范围的城市化30
一、 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30
二、 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33
三、 纽约成为全国首位性城市40
四、 中西部的“城市边疆”45
第三章 19世纪下半期——城市化的鼎盛时期55
一、 “美国由农村搬入城市”55
二、 中西部与芝加哥的兴起62
三、 “城市边疆”推进到西海岸70
四、 南部城市化艰难起步108
第四章 进步运动时期的城市改革118
一、 把持市政的“无形政府”118
二、 市政管理和市政建设的问题126
序言
本篇所阐释的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时期,就是城市化由起步到实现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的这一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历史现象,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城市化首发于率先产生工业革命的英国、而后相继出现在其他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同样经历了这个发展阶段。
近代初期的北美大陆,除少量印第安人部落外,大部为尚未拓居的处女地。英国殖民者在这块空旷的大陆上开辟殖民地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城市为先导及中坚的。与当时欧洲殖民地国家在南美等地的殖民地不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这些城市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以经济活动为主,而非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乃至宗教中心。尽管城市的数量及其人口都很有限,但以波士顿、费城、纽约和查尔斯顿为基础形成四大经济中心,带动了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兴盛和文化的初步繁荣,并逐渐成为与宗主国抗衡以至彻底摆脱其控制的抗争基地。美国革命之所以很快获得对英斗争的完全胜利,并在独立后顺利地向联邦制过渡,与城市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多年熏陶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正因如此,美国革命带有很强的城市色彩。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交通运输方面随之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即出现所谓的“运河时代”、“汽船时代”和“铁路时代”,城市因之得以长足发展,40年代以后尤为突出。这些因素导致国内贸易由南北流向改为东西流向,确立了大西洋沿岸城市在全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在东北部形成经济核心区,为进一步的区域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后,美国开发的边疆不断向西推进,城市化在各区域的发展起到了中坚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梯度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城市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促进全国经济一体化。纽约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不容置疑的首位性城市,并向国际性大都市迈进。
19世纪下半期,伴随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西部的大规模开发,美国城市化也进入鼎盛时期,“美国由农村搬入城市”。在此过程中,中西部和西部分别形成两大热点地区:在中西部,若干分散孤立的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机联系而完整的城市体系,与东北部城市共同构成美国工业布局的心脏地带;在西部,城市从无到有,某些城市甚至一跃成为较大规模的地区性经济中心,横贯大陆铁路的到来,更使它们如虎添翼。中西部和西部分别位于美国经济区划的核心地区(core)和边缘地带(periphery),它们的城市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道路各异,分属两种不同的城市化类型。中西部是在整体经济环境较成熟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其整体性见长;而远西部是工业化时期边远地区城市化的典型。到19世纪末,在全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进而美国的经济重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等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城市的大规模兴起,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时美国市政体制尚不完善,在联邦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纵容下,握有市政实权的“城市老板”与各大企业沆瀣一气、互相利用,腐败之风充斥于市政管理,市政建设出现严重无政府状态,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极不协调。急剧膨胀的城市问题,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自八九十年代起,各种改革运动纷纷涌现,其中以社区改良运动和市政体制改革最令人瞩目。在改革过程中,妇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派教会也开始走出教会大门,程度不同地参与社会事务、致力于城市改革,成为进步运动中一支独特的改革力量。在层层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两种全新的市政体制--城市委员会和城市经理制应运而生,其中的城市经理制,是将企业管理模式嫁接到市政管理上的一个成功的尝试,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凸显。进步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场发生在城市中、以城市为阵地的全国性社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看成确立城市在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主导地位的一次调整,经过这场运动的洗礼,美国方名副其实地跨入现代社会。
1920年是个划时代的年份。是年,美国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而在这一亿人口中,已有一半居住在城市中,即所谓城市居民。至此,美国成为一个城市化国家,城市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本篇共分四章,试图按照时间顺序,勾画出美国从一个英属殖民地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过程中城市发展的梗概,并尽可能地展示当时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第一章简要叙述殖民地时期城市发展的一般状况,并侧重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四大城市波士顿、费城、纽约和查尔斯顿,试图以此透视殖民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本章最后一部分,集中探讨了城市与美国革命的关系这样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诠释了城市对美国革命乃至建国后政治体制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涉及19世纪上半期区域城市化。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是在区域范围,以东北部为重点,向中西部渐次铺开。本章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总结了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几次重大变革对城市的影响。之后,在第二、三部分集中论述了这一时期城市性质、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变化等,发现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布局已出现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市中心商业区。第四部分侧重介绍向西开发过程中几个较有影响的城市如匹兹堡、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和新奥尔良。在这里,笔者用较多笔墨描述了这些城市是如何兴起发展的,它们和工业革命、运河、汽船、铁路及地区开发又是怎样一种关系,而不是仅仅抽象地罗列史实。最后一部分把视角放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型、重要性不断增长的纽约。该部分在详细探讨纽约得以超过费城和波士顿的主要原因时,应用了地理学界首肯的“中心地学说”加以诠释。
第三章集中论述19世纪后期这一工业化、城市化的鼎盛时期。有关这个向城市“大搬迁”时期的资料非常丰富,本章筛选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反映这一现象的全貌。本章还用较大篇幅对中西部和西部这两个典型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两种城市化道路的特点。在阐述中西部时,对专业化城市和城市体系等均有论及,并侧重剖析了公认的工业化城市典型芝加哥。这部分论述与上一章专论纽约的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分别剖析两个典型。对西部城市化与地区经济的关系,则分别以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淘金热到深层采矿、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等为题进行详细论述。此外,本章还辟一节专门描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逐渐升温的南部城市化。
第四章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运动时期的城市改革。本章试图用环环紧扣的叙述,展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政府和市政管理的状况,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改革之路的。对城市老板把持市政的原因、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黑幕揭发者的活动、以年轻妇女为主的社区改良运动、教会的社会福音运动、资产阶级中上层发起的市政体制改革运动等都有专门论述,其中,对市政体制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两种新型体制即城市委员会制和城市经理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为理解美国市政体制后来的发展和内在机制做了必要的铺垫。...
作者其它作品
Maya灯光与材质高级技法(第2版)
- ¥88.00
- ¥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