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当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
引例 新希望六和:如何理解今天的农牧行业 1
1.1 企业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2
1.2 动态、复杂的生存环境 8
1.3 企业的社会角色 17
本章小结 23
复习思考题 24
案例分析 蚂蚁金服的首份“社会责任成绩单” 24
参考文献 26
第2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演进 27
引例 海底捞的贴心服务为什么在美国“水土不服” 27
2.1 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28
2.2 企业文化的兴起背景 33
2.3 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与趋势 37
2.4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3
本章小结 49
复习思考题 50
案例分析 百货业的“海底捞”—胖东来 50
参考文献 52
前言
身兼管理顾问和教授的我,20多年来努力去了解复杂而恼人的企业组织管理问题及其危机。在这些问题与危机中,有许多因素是人力不可改变的。20多年来,我都在试图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企业组织不能运作得更好。我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刚刚创业的公司很有朝气,对市场以及内部管理均有很好的把握,但是不能“长寿”;虽然有高素质的人才、巨大的市场、合理的选择、颇具创意的领导人以及资金的支撑,但是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我曾经从组织的战略角度看待此问题,也从行为学的角度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然而都无法找到问题的实质。我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文化或者对文化和工作场所的关联性缺乏认识造成的。
随着对一些成功公司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了一条路—企业文化塑造。其他人也许视其为可有可无或太过艰难的一条路,但这些发现让我振奋。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塑造或许不能完全解决组织的运作问题,但是它给组织带来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借此可以了解我们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公司组织。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美国管理学界的研究被迫关注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与日本的企业竞争问题。人们发现,美国企业无论在技术设备、经济实力,还是在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均优于日本企业。同时日本经济的起步也不能和美国同日而语,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实力有了“奇迹”般的增长,几乎到了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地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同美国企业展开了激烈、持久的争夺战。在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市场较量与竞争中,日本商品旋风般地大举进入原为欧美商品传统领地的市场,颇有所向披靡之势,而美国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日本商品不仅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驱逐美国商品,而且长驱直入占领美国本土市场,使美国人感受到压力和威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企业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日本企业不但注重管理方面的技术,而且尤其重视创设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强化对企业员工的凝聚力,重视人的作用等。日本以其成功的企业实践,让美国乃至全球的企业管理者明白: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有其独特而牢固的企业文化。
我非常幸运,自1995年就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MBA培养课程里承担“企业文化管理”课程的教学,到2002年我们出版了第一本关于企业文化管理的教材,而在随后的时间里,“企业文化管理”课程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之一,并从MBA课程延伸到本科、硕士、博士以及EMBA和EDP课程,同时本人主持了珠江三角洲许多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塑造工程,自2006年后,更是将企业文化塑造推广到全国很多地区的企业中。企业文化管理在中国企业30年的全新发展历程中,既成为管理方法,也成为经营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员工的多元化、许多企业的跨地区发展、新技术的出现以及跨文化的冲突等日益深化,企业文化管理更加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而在我们分析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差异时,也往往将其归结为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差异。特别是丰田的精益制造、宝洁的创新组织、可口可乐百年不老泉的神话,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除了产品、战略以及内部运营管理之外,还需要在企业文化上构建能力,没有价值观的推动以及文化的认同,企业无法走到更远、更高的位置。
正是人们的共识,引发了企业文化类教材的开发,然而我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外版教材还是本土教材,有关企业文化管理的问题都需要面对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也只有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管理长期难以处理好的三个难题提供解决出路和前景。这三个难题是:企业中人的组织问题、企业中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企业中人的心灵慰藉问题。在我看来,企业文化可以形成一种组织能力,把组织塑造成坚定的实体;企业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协调力量,成为企业的凝合剂;企业文化还可以产生一种感情的力量,给企业中的人以心灵慰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企业文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企业文化到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构建企业文化?这三个问题也是我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追问和交流的问题。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企业实践和交流的累积,以及与同行、学生的碰撞,我不断地厘清认识,明确了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从理念到行为。当企业的理念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时,企业文化的作用就会被释放出来,而此时的企业文化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一种本质的差异,是既抽象又具体的企业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我特别推荐“企业文化”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原因。
自2013年本书的修订版出版以来,全球社会与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全球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结构不确定性;第二,中国正在从国内到全球开启一项基于“命运共同体”模式的全球共赢的新全球化进程,并正在涌现对全球商业与管理具有标杆影响力的“现象级”企业,如华为、海尔、阿里巴巴、腾讯、联想等;第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传统组织的企业和新形态企业来说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另外,本书自再版以来,得到了全国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同时,许多同行在使用过程中也提出了包括增强实践性、形式丰富性、结构变通性在内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在新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实践与研究在不断涌现新的成果,所以我们决定对本书进行大范围的修订,从知识到实践、从学习到应用给教师及其他读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
本次修订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商业发展环境与形态、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变化,从“时空线索、理实结合、动静有分、知行合一、教学相长”出发,对全书的结构和内容重新梳理,按照新的顺序阐述企业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理论与实务、结构与运行、传统与当代,并结合当前“重新定义”导向的商业经营与管理,归纳出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新动向和新理念。本版加入了56则“实践链接”素材,希望能增强用户的阅读体验和实战感。同时,笔者也建议教师和其他读者可以将本书与《企业文化塑造》(陈春花,2016)结合使用,对企业文化认知与实践会有更佳的“获得感”。
“企业文化”是一门需要特别理解实践背景的课程,因此如何把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本书的每章内容体例进行了安排:从实践入手,也就是从引例开始导入,之后是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分析,再结合案例进行综合总结,并附上参考文献,扩展学生阅读的视野。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安排;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阅读和自学。本书尽可能地使用中国企业的案例,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会具有很突出的社会文化的特征。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问题,需要透过中国企业实践的案例来展示,这也算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
在第3版中,具体各章的内容变化如下:
第1章 当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章更新了部分内容和案例,增加了“互联社会”“新生代员工管理”“企业的价值网络管理”等内容,新增了“实践链接”材料3则。
第2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演进将原来的第4.1节调整为第2.1节,更名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新增“实践链接”材料3则。
第3章 企业文化理论精要将章名改为“企业文化理论精要”(原来叫“企业文化研究的线索”),重点在于介绍企业文化理论,这样能够更加明确其在教材中的“理论”角色。将企业文化的主要理论按照其特征划分为“理念论、要素论、类型论、模式论”,更便于读者学习。同时,新增了“文化软实力”“价值观管理”等企业文化理论,对原有的理论学说也做了内容调整,更新了本章前后案例材料,新增了“实践链接”材料1则。
第4章 企业文化结构与功能将章名改为“企业文化结构与功能”(原来叫“企业文化的要素与结构”),调出“企业文化的含义”内容,新增了“企业文化的元素”的内容,调出对于企业文化要素、结构、分类涉及多理论的介绍。本章重点阐述了一种典型的结构,调入上一版第6.1节有关企业文化功能的知识,并做了局部内容更新。此外,本章还更新了本章前后案例材料,新增了“实践链接”材料3则。
第5章 企业文化的内核本章增加了“企业使命和愿景”一节,更新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部分内容,更新了本章前后案例材料,新增了“实践链接”材料6则。
第6章 企业文化测评将原来的第11章调整到此,让教材内容逻辑编排更合理一些,删减了一部分企业文化测评方法的内容,整合了“中国学者在企业文化测量研究中的贡献”的内容,更新了开篇案例材料,新增了“实践链接”材料4则。
第7章 企业文化的运行与演化本章对部分内容和案例材料进行了更新,新增了“实践链接”材料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