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图书]
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Triple Focus:A New Approach to Education
- 作者: (美)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美)彼得·圣吉(Peter Senge)
- 译者: 倪韵岚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76006
- 上架时间:2017-9-12
- 出版日期:2017 年8月
- 开本:32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励志/成功 > 个人励志 > 人生智慧/哲学

【插图】

编辑推荐
为什么越是学霸,越不满足于主流教育?
为什么成功人士,很多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
为什么一个人即使具备了专业的知识系统,仍需要终身学习?
为什么那些改变世界的天才,不是应试教育体系内成绩一流的考生…
丹尼尔·戈尔曼与彼得·圣吉,历经20年研究与教学检验,告诉你专注于哪些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带领一个人真正地走向成功。
三重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根基。
三重专注力,为生命,重启教育。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未来的社会,人工智能将改变学习的规则,因为机器将取代人的双手完成技术工作,计算机将取代人的大脑完成逻辑与决策。未来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和智力层面优中推优的人,每个人都要学习做那些机器做不了的事情。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与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追踪脑科学与教育学前沿研究20余年,提出一切学习的根本框架,为学习者构建智力与情商协调发展的"三重专注力":
·关注自己:专注于脑-身-心系统。这是打开内在中心的一把钥匙,带领我们通向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令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忽略干扰,管理困扰我们的情绪。
·理解他人:专注于亲朋好友和团队所代表的最直接的社会系统。使我们发展出关爱他人及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这些是有效人际关系的基石。
·理解更大的世界:专注于更广阔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这需要被商业世界普遍采用的系统思考的训练,来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
作译者
曾任教于哈佛大学,专研行为与头脑科学,撰写的作品多次获奖,现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研究员,曾四度荣获美国心理协会(APA)最高荣誉奖项,20世纪80年代即获得心理学终身成就奖,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此外还曾任职《纽约时报》12年,负责大脑与行为科学方面的报道;他的文章散见全球各主流媒体。撰写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著有畅销书《情商》。
彼得·圣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获得社会系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师从系统动力学奠基人佛睿斯特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理念。
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一直致力于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后来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著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第五项修炼:寓言篇》等。
目录
推荐序一 顾明远
推荐序二 马蔚华
译者序 倪韵岚
中文版序 彼得·圣吉
序言 丹尼尔·戈尔曼 彼得·圣吉
第1章为生命,重启教育 ∥ 001
第2章聚焦于自我 ∥ 009
新的学习:社交与情绪学习的专注力训练 ∥ 017
第3章理解他人 ∥ 029
同理心与学业成功 ∥ 031
培养孩子做出决策 ∥ 039
社交与情绪学习和科技的关系 ∥ 041
识别我们身处的系统 ∥ 046
第4章理解更大的世界:系统与系统思考 ∥ 051
动态复杂性 ∥ 057
社会复杂性 ∥ 065
系统思考者的习惯 ∥ 072
第5章社交与情绪学习和系统教育融合共创的可能 ∥ 079
附录A顾明远与彼得·圣吉跨界对话 ∥ 111
译者序
多年以前,我是圣吉先生《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的忠实粉丝和坚定实践者。有缘与他结识、共事之后,他昔日在我心目中的“西方管理学大师”的定位却又模糊起来:我了解到,他追随南怀瑾先生十余年,刻苦(用英文)学习儒释道经典;他在我国中组部的邀请下为中国的干部队伍提供创新领导力的培训;他从组织学习进而研究可持续发展议题和全球系统问题;近年来,他更聚焦于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在跟随他学习、工作的这些年中,我开始渐渐明了串起这些不同努力背后的一根主线:那就是对每个人、对人类、对地球的爱。
我们刚认识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家小餐馆,我们一边吃着凉拌花生一边喝着燕京啤酒,我向他请教:“老师,您一直学习东方智慧,而且用英语学。我虽然是中国人,但是中国的经典我都读不下去,往往翻上几页就浅尝辄止了。”圣吉先生这样回答我:“那是因为,你在骨子里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次等的。”那一刻,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作为一个有着十余年西方求学、工作经历的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崇洋媚外的。我甚至一直对西方的种种保持着客观的批判。然而老师的话棒喝一般地为我照亮了一个盲点,那就是,在心里很深的地方,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信心,或者说,连深入了解的动力都不强。为什么呢?因为在我成长的经历中,我们的国家近代以来一直是落后的,我们几代人都在焦灼中奋力追赶。这也是为什么,我,如同千百万其他中国人,要走出国门、要去西方,去学习所谓“先进”的东西。
“那您为什么要学习呢?是因为兴趣吗?”
“不仅因为兴趣,而且是因为我看到以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在对自由,特别是个人自由追求的路上,已经越走越远,而没有考虑无止境的个人自由和由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比如消费主义),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无法承担的痛,我们是在透支孩子们的未来,来支持当下的生活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智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些更有系统观的生命方式,对于我们整个人类和地球的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能看到中国对于整个世界所能起到的领导作用—不在于追赶、超越美国,而是为世界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我想,正是这条“不一样的路”的愿景,深深召唤了我,让我义无反顾地追随着圣吉先生。所以当他决定致力于人的教育时,尽管我没有任何教育相关的工作背景,但我仍然“稀里糊涂”“连滚带爬”地开始协助他在中国做一些这样的尝试。
在这当中,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比如,通过“2030学校系统变革项目”,我们得以运用三重专注力所涵盖的各项学习工具,服务于由校长和老师共同组成的学习社群。我记得,在项目开启当天的一个总结会上,我邀请大家都谈谈自己与教育的连接。就这样,我们十来个人,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整个场域进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状态。这时,彼得老师分享道:“有一次,在非洲大地上,我突然意识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那么的年轻,而人类社会呢?我们是走向灭亡,还是与星球和谐共处?我想,我们可不能失败,因为几十亿人的生命和许许多多其他物种的存活,都将取决于人类的未来,而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育更能帮助我们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前言
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如何追求梦想和拓展生命的广度与深度?这本《三重专注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理解和对更大系统的关注这三重专注力,来获得不断向下扎根和向上成长的力量。我理解这三重专注力也是互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一片广袤的沙漠,那么自身的努力和对自我的了解、学习,就好像在自己的沙漠里打一眼深井,而当水源从井中源源不断流出,我们就与他人和更大的世界产生了深刻的连接,这水源让沙漠变成绿洲,既滋养了大地,惠及了周围的人,又滋养了自身。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愿每个人在黑暗中都能找到北极星。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随着技术的加速进步,尤其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似乎越来越不可预测。究竟是人类改变世界,还是人类被外界力量改变?我们的下一代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什么?人类拥有的最本质的感知世界的能力是什么?在这个万物皆被重新定义的时代,这本带着爱的书开启了意义深远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企业管理者阅读。
--彭蕾,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
推荐序一
顾明远
当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1998年中文版在中国发行时,我就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惊喜于他对学习型社会的精辟见解。彼得·圣吉是管理学大师,我是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读了该书以后,我感到原来管理学和教育学是那么相近。其实也不稀奇,管理学研究人才的管理,教育学研究人才成长的过程,两者是相通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
我们两个人生活在太平洋两岸,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似乎很难会相遇。但是天赐机缘,就在2012年,我们两个人相遇了,是在北京海嘉国际学校组织的"跨文化教育研讨会"上。彼得·圣吉在主持这次研讨会时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往往低估了儿童的能力。什么问题交给儿童,他们总是会想出很多办法。"这句话和我30年前说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相信学生"何其相似。这一下拉近了我们两个人的距离。原来,彼得·圣吉一直关注儿童的教育,而且多次来中国,迷恋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聘请彼得·圣吉为名誉教授,并为此组织了一次我与他的对话。所谓对话,本来总是会有不同的意见,相互辩释,互相交锋。但是,我们两个人对教育的看法非常一致,都强调要相信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要让儿童在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今天读到彼得·圣吉和丹尼尔·戈尔曼的新书《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他们提出"为生命,重启教育"。教育要聚焦三个重点,即关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这在我的头脑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我在1997年提出人的能力结构应该是:人自我、人与社会、人对客观世界三个维度。这与他们提出的三重专注力相一致。可见,现代教育观念是相通的。
正如该书的序言中所说,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10年以前谁能预料到今天拿着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因此我们也很难预料10年、20年以后的青少年将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的本质不会变化,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不会改变。人总归是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他人交往。因此,关注自己,养成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的能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与他人和谐相处;理解更大的世界,维护生态环境,热爱和平,永远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也就是未来教育要坚守的焦点。
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矛盾,人类应该自省反思,我们怎么教育下一代?把什么理念教给下一代?教育是播撒仇恨而使人类走向毁灭,还是传播友谊、和平共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11月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教育应该是"全球共同利益",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本书再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未来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要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必将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和思考。
2017年4月10日
推荐序二
马蔚华
当得知我的朋友、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将联袂心理学大师丹尼尔·戈尔曼推出中文版《三重专注力》一书时,我备感兴奋和期待。
我与彼得·圣吉教授在公益教育这一领域相识相惜。我们都是实践型学习的倡导者,致力于推动理论应用于实践,即"知行合一"。近年来圣吉教授更是致力于推动系统型领导力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期望管理学智慧不只贡献于商业,还能应用于更广泛的公共领域,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如同系统性思维对管理学的贡献一样,系统性思维也将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丹尼尔·戈尔曼教授作为心理学大师,在本书中凝聚了心理学思想精华,与圣吉教授联手,希望通过系统思考教育的创新尝试,帮助青少年提高专注力,聚焦如何培养人类的未来,以更好地应对"人类世代的困境"。
本书是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甚至是给未来的思想之书。
序言
当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1998年中文版在中国发行时,我就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惊喜于他对学习型社会的精辟见解。彼得·圣吉是管理学大师,我是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读了该书以后,我感到原来管理学和教育学是那么相近。其实也不稀奇,管理学研究人才的管理,教育学研究人才成长的过程,两者是相通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
我们两个人生活在太平洋两岸,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似乎很难会相遇。但是天赐机缘,就在2012年,我们两个人相遇了,是在北京海嘉国际学校组织的“跨文化教育研讨会”上。彼得·圣吉在主持这次研讨会时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往往低估了儿童的能力。什么问题交给儿童,他们总是会想出很多办法。”这句话和我30年前说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相信学生”何其相似。这一下拉近了我们两个人的距离。原来,彼得·圣吉一直关注儿童的教育,而且多次来中国,迷恋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聘请彼得·圣吉为名誉教授,并为此组织了一次我与他的对话。所谓对话,本来总是会有不同的意见,相互辩释,互相交锋。但是,我们两个人对教育的看法非常一致,都强调要相信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要让儿童在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今天读到彼得·圣吉和丹尼尔·戈尔曼的新书《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他们提出“为生命,重启教育”。教育要聚焦三个重点,即关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这在我的头脑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我在1997年提出人的能力结构应该是:人自我、人与社会、人对客观世界三个维度。这与他们提出的三重专注力相一致。可见,现代教育观念是相通的。
正如该书的序言中所说,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10年以前谁能预料到今天拿着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因此我们也很难预料10年、20年以后的青少年将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的本质不会变化,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不会改变。人总归是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他人交往。因此,关注自己,养成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的能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与他人和谐相处;理解更大的世界,维护生态环境,热爱和平,永远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也就是未来教育要坚守的焦点。
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矛盾,人类应该自省反思,我们怎么教育下一代?把什么理念教给下一代?教育是播撒仇恨而使人类走向毁灭,还是传播友谊、和平共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11月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教育应该是“全球共同利益”,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本书再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未来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要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必将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和思考。
2017年4月10日
推荐序二
马蔚华
当得知我的朋友、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将联袂心理学大师丹尼尔·戈尔曼推出中文版《三重专注力》一书时,我备感兴奋和期待。
我与彼得·圣吉教授在公益教育这一领域相识相惜。我们都是实践型学习的倡导者,致力于推动理论应用于实践,即“知行合一”。近年来圣吉教授更是致力于推动系统型领导力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期望管理学智慧不只贡献于商业,还能应用于更广泛的公共领域,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如同系统性思维对管理学的贡献一样,系统性思维也将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丹尼尔·戈尔曼教授作为心理学大师,在本书中凝聚了心理学思想精华,与圣吉教授联手,希望通过系统思考教育的创新尝试,帮助青少年提高专注力,聚焦如何培养人类的未来,以更好地应对“人类世代的困境”。
本书是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甚至是给未来的思想之书。
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前行长
2017年6月6日
媒体评论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随着技术的加速进步,尤其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似乎越来越不可预测。究竟是人类改变世界,还是人类被外界力量改变?我们的下一代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什么?人类拥有的最本质的感知世界的能力是什么?在这个万物皆被重新定义的时代,这本带着爱的书开启了意义深远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企业管理者阅读。
——彭蕾,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