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撰写的劳动关系专业教材。本书由我国劳动关系学科主要创立者之一常凯教授领衔主编,聚集了国内十多位从事劳动关系研究的专家为撰稿人,四易其稿、历时两年,遍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中国的劳动关系实际状况,在反复深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集体完成。本书适合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选作专业教材,也适合劳动关系领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文献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由我国劳动关系学科主要创立者之一常凯教授领衔主编,聚集了国内十多位从事劳动关系研究的专家为撰稿人,四易其稿、历时两年,遍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中国的劳动关系实际状况,在反复深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集体完成。
本书共分四编二十一章。第一编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其中导论集中论述了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并介绍了劳动关系学科发展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方法。其他各章分述了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类型和模式、环境因素,以及国际劳工标准,这一编还特别对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进行了研究论述。第二编专门研究了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具体包括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工会、雇主和雇主组织、政府。第三编是关于劳动关系运行和协调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关系的影响、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律规范,以及集体谈判、工人参与、三方协商和企业规章制度,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方法,也是这一编的构成内容。第四编是关于劳动关系矛盾处理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劳资冲突和社会安全、劳动争议和处理、集体争议和产业行动,不当劳动行为救济。
本书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为借鉴,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和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并具体分析和论证了劳动关系学科构成的相关内容。
第二,本书在系统地介绍和评述国内外劳动关系的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是就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分析,并就中国劳工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第三,本书的撰写既注重理论创新,更注重学术规范。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但在撰写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了严格的学术规范,其中包括数据引用的准确性、文献引用的权威性、研究分析的学术性以及理论观点的严密性。一些主要的引文及数据,都在页下标注,书末并列有主要参考书目。
本书适合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选作专业教材,也适合劳动关系领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文献阅读。
作译者
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法政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曾任中国工运学院工会学系主任、教授,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等。兼任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劳动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劳动法研究所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项目顾问等。
自1986年开始从事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的教学与研究,曾到十多个国家讲学或进行学术访问,主持过十余项部委级、国家级和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并多次参与国家劳动法律的起草、修改。..
出版的著作有:《理论工会学概论》《工会法通论》《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以及英文版著作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等十余部;发表的论文有:”劳动关系与工会论纲””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立法”“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Collective Contract in China:Problems and Solutions”等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学习要点
关键概念
第一节 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节 劳动关系系统及其系统运行
第四节 劳动关系学的形成和学科特点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学习要点
关键概念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第三节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第四节 劳动关系策略理论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
书摘
第一章导论
劳动关系学(Labour Relations Science),又称为产业关系学(Industrial Relations Science)或劳资关系学(Labour—capital Relations Science)。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是一门已经比较成熟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但在我国,这门学科还刚刚处于创立的阶段。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关于劳动关系的专门学科,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即劳动关系学是为了适应劳动关系调整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为适应中国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工政策完善的需要,亟须建立中国的劳动关系学科体系。
本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为借鉴,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关系学说和理论。
本章将对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内容、特点以及劳动关系的研究分析框架作一概述。
第一节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关系是人们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但将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事情。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是指现代社会中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其社会背景的劳动关系,这是一种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即研究劳动关系的专门学科。一般而言,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为劳动关系,具体来说,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这一界定包含以下的内容: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对于劳动关系的研究,可以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劳动关系的存在,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把握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运行,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劳动关系。这只是一种方法上的区别,在现实中静态和动态是不可分的,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种历史过程。劳动关系学对于劳动关系的研究就是要把握这种历史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