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当前高校的教学创新需要颠覆过去几百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体系,但并不是去探索前所未见的教学新理念和新实践,而是需要鼓励每一位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采用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把并不陌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做法落到实处。希望本书能够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与课程研究者以及高校管理者向着这一方向改进。
本书从理念和实践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开展研究导向型的教学创新,涵盖了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的教学创新案例,展示了中国、美国、英国等几十所高校教师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长期进行教学探索的成果,也展示了他们恪守育人这一本职工作服务学生的精神。本书还介绍了典型的公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和第三方机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可作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职业发展培训的教材,以及教师开展日常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校教学研究者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发展
第1章 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创新的方向 / 2
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和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 / 4
高等教育创新迫在眉睫 / 11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创新:背景、发展和新兴实践 / 16
第2章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 34
第3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研究导向型教学 / 39
研究型教学:并非在传统教学中加点研究佐料 / 41
英国大学如何关注学生体验 / 48
学生端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 / 53
浅谈站讲台的责任与艺术 / 62
第二部分 高校教学创新实践案例
第4章 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案例 / 68
构建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数学教学 / 71
融合中外教材长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 77
大学数理基础课的研究导向教学 / 86
“管理仿真模拟”课程教学理念 / 90
道、法、术、器、例的教学思想形成:在教学中让理论与实际结合,
与时俱进 / 101
前言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缺课、上课不感兴趣、玩手机甚至花钱雇人替课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高校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利用微信点名、做课堂小测验变相点名、上课前收走学生的手机等,但这些强制性措施似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问题。针对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解决大学和教师到底应该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与探索的环境这一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大学教学创新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突破的领域。
很多时候和国内的同行讨论这些问题,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国内的大学生在接受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对学习已经没有兴趣且失去好奇心,大学已经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学生过往的学习习惯固然重要,但当前大学教学的问题实际上是全球大学面临的共同挑战。曾经和来自荷兰的一所不错大学的教授交流,他介绍他们的学生同样不喜欢上课,上课同样会玩手机,他们也有点名和课前收手机的措施。可见学生过往学习习惯并不是造成当前挑战的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当前大学在教学上面临各种挑战,因为社会发展、大学功能和学生特点的相互作用导致大学教学出现诸多的不适应。
首先,传统大学知识传播的功能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学习需求。在知识社会中,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更被看重,但当前大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过去大学传播知识的功能发展起来的,当信息技术让知识随时随地可获取,大学知识传播的功能相对弱化,学生更多关注的解决问题、增强合作与沟通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在知识灌输的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所以,大学教学创新,首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的目的。
其次,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网络一代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很小就在网络和虚拟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兴趣多半集中于和网络相关的事物。游戏和网络更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与少投入的主要因素。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打游戏和网络聊天等活动上,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取满足感。反观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采用100多年前形成的班级制,教室多沿用排排坐的格局,这两种情境的巨大反差必然会造成学生对缺乏人性关怀的课堂环境的抵触,学生无法集中精力于课堂学习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互联网和新技术给传统的课堂与教学带来挑战,但也为教学的革新带来机会。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和老师片面地理解及利用新技术来维护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技术,少有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运用新技术来改变传统大学课堂的例子,例如融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师生在线互动的虚拟学习空间,增进学生投入和参与的课堂互动技术等。这些教学创新为大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是未来大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本书提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希望对国内外大学的教学提供借鉴。
大学教学创新的挑战
尽管大学教学亟待创新,但国内教学创新的实践却一直没有成规模地开展起来。这是由来自不同层面的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
第一,尽管国家在近些年的政策文件中密切关注提升大学育人质量,但受限于既定的大学资源配置和教师评聘中科研主导的现实情况,一些大学和任课教师没有动力教学,更不要说教学创新,大学里一般只认可教师的科研成果而不太关心教学的绩效。笔者所在机构每年组织全国性的大学教学创新大赛,邀请大学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教学创新经验,但对此感兴趣的学校教学支持者和教师并不多,有些人表示忙于科研,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只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活动,国内高校教学创新氛围之低落可见一斑。
第二,尽管有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有浓厚兴趣,但各种既有教学制度的约束导致教学创新无法持续,如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教师受到来自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制约,督导组一般由资深的老教授组成,大多数深谙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理解和容忍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与活跃甚至略显凌乱的课堂。再如学校的考试制度,很多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必须占一门课总成绩的70%以上,这就限制了过程性考核的开展,无法有效增加学生在过程中的投入。当然,更大的约束因素是长期以来在大学教师群体中形成的课堂就应该由教师主导并且课堂就是要把知识点讲懂、讲透,而不会考虑给学生留些空间的观念,这也是当前教学创新最大的障碍。
第三,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当前教师教学创新无法持续的原因之一。很多教师开始时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创新,无奈于学生不配合、不积极,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无法有效地完成,同时学校总体的毕业率要求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的教学想法只能半途而废。
最后需要指出,当下国内缺乏教学创新的交流分享平台也是导致教学创新氛围不浓厚的因素之一。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有很好的创新实践但没有好的平台传递给其他人,他们的创新在难以得到所在学校认可的同时,也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
本书收录的教学创新案例的特色
本书是对以上大学教学的诸多不适应和教学改革挑战的回应,所提出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是冲破阻碍创新的制度和文化因素的探索与尝试。我们希望教学案例集能成为一个讨论和分享教学创新的平台,让好的教学创新实践能够广泛传播,同时能营造一种鼓励教学创新的氛围,促进国内大学的教学创新实践向规模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收录的教学创新案例有如下特色。
第一,我们认为教学创新不一定是从零到一的颠覆,更是回归,真正能让中国大学育人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创新可能不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见过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而是如何真正把那些从教育的角度看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实施的东西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比如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研讨式”“小班化”的改革探索,这些改革探索本身并不新奇,但如果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使这些改革探索在大学课堂中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就是很好的创新。当下中国大学的教学创新,实践性和落实到行动是基础与关键,可贵之处在于大学的教师真正把教学放在首位,大学能真正为教师的创新提供支持。
第二,教学创新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如何成为主体是所有案例关注的核心。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状况,学生、教师和教学支持部门都需要转换角色,把支持学生学习和成长作为大学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基本目标。同时,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当下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本书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就是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而提出的。另外,本书也收录了讨论学生学习特点的案例。
第三,除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授外,这些教学创新都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关注课堂如何提升这些方面,这种大学教学目标的调整是当下教学创新的主旋律。
第四,本书收录了最新的技术(如微信、慕课、SPOC等)支持教学创新的例子。尽管这些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大学课堂中仍然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序言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缺课、上课不感兴趣、玩手机甚至花钱雇人替课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高校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利用微信点名、做课堂小测验变相点名、上课前收走学生的手机等,但这些强制性措施似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问题。针对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解决大学和教师到底应该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与探索的环境这一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大学教学创新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突破的领域。
很多时候和国内的同行讨论这些问题,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国内的大学生在接受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对学习已经没有兴趣且失去好奇心,大学已经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学生过往的学习习惯固然重要,但当前大学教学的问题实际上是全球大学面临的共同挑战。曾经和来自荷兰的一所不错大学的教授交流,他介绍他们的学生同样不喜欢上课,上课同样会玩手机,他们也有点名和课前收手机的措施。可见学生过往学习习惯并不是造成当前挑战的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当前大学在教学上面临各种挑战,因为社会发展、大学功能和学生特点的相互作用导致大学教学出现诸多的不适应。
首先,传统大学知识传播的功能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学习需求。在知识社会中,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更被看重,但当前大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过去大学传播知识的功能发展起来的,当信息技术让知识随时随地可获取,大学知识传播的功能相对弱化,学生更多关注的解决问题、增强合作与沟通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在知识灌输的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所以,大学教学创新,首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的目的。
其次,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网络一代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很小就在网络和虚拟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兴趣多半集中于和网络相关的事物。游戏和网络更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与少投入的主要因素。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打游戏和网络聊天等活动上,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取满足感。反观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采用100多年前形成的班级制,教室多沿用排排坐的格局,这两种情境的巨大反差必然会造成学生对缺乏人性关怀的课堂环境的抵触,学生无法集中精力于课堂学习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互联网和新技术给传统的课堂与教学带来挑战,但也为教学的革新带来机会。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和老师片面地理解及利用新技术来维护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技术,少有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运用新技术来改变传统大学课堂的例子,例如融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师生在线互动的虚拟学习空间,增进学生投入和参与的课堂互动技术等。这些教学创新为大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是未来大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本书提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希望对国内外大学的教学提供借鉴。
大学教学创新的挑战
尽管大学教学亟待创新,但国内教学创新的实践却一直没有成规模地开展起来。这是由来自不同层面的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
第一,尽管国家在近些年的政策文件中密切关注提升大学育人质量,但受限于既定的大学资源配置和教师评聘中科研主导的现实情况,一些大学和任课教师没有动力教学,更不要说教学创新,大学里一般只认可教师的科研成果而不太关心教学的绩效。笔者所在机构每年组织全国性的大学教学创新大赛,邀请大学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教学创新经验,但对此感兴趣的学校教学支持者和教师并不多,有些人表示忙于科研,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只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活动,国内高校教学创新氛围之低落可见一斑。
第二,尽管有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有浓厚兴趣,但各种既有教学制度的约束导致教学创新无法持续,如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教师受到来自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制约,督导组一般由资深的老教授组成,大多数深谙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理解和容忍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与活跃甚至略显凌乱的课堂。再如学校的考试制度,很多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必须占一门课总成绩的70%以上,这就限制了过程性考核的开展,无法有效增加学生在过程中的投入。当然,更大的约束因素是长期以来在大学教师群体中形成的课堂就应该由教师主导并且课堂就是要把知识点讲懂、讲透,而不会考虑给学生留些空间的观念,这也是当前教学创新最大的障碍。
第三,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当前教师教学创新无法持续的原因之一。很多教师开始时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创新,无奈于学生不配合、不积极,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无法有效地完成,同时学校总体的毕业率要求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的教学想法只能半途而废。
最后需要指出,当下国内缺乏教学创新的交流分享平台也是导致教学创新氛围不浓厚的因素之一。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有很好的创新实践但没有好的平台传递给其他人,他们的创新在难以得到所在学校认可的同时,也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
本书收录的教学创新案例的特色
本书是对以上大学教学的诸多不适应和教学改革挑战的回应,所提出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是冲破阻碍创新的制度和文化因素的探索与尝试。我们希望教学案例集能成为一个讨论和分享教学创新的平台,让好的教学创新实践能够广泛传播,同时能营造一种鼓励教学创新的氛围,促进国内大学的教学创新实践向规模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收录的教学创新案例有如下特色。
第一,我们认为教学创新不一定是从零到一的颠覆,更是回归,真正能让中国大学育人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创新可能不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见过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而是如何真正把那些从教育的角度看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实施的东西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比如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研讨式”“小班化”的改革探索,这些改革探索本身并不新奇,但如果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使这些改革探索在大学课堂中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就是很好的创新。当下中国大学的教学创新,实践性和落实到行动是基础与关键,可贵之处在于大学的教师真正把教学放在首位,大学能真正为教师的创新提供支持。
第二,教学创新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如何成为主体是所有案例关注的核心。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状况,学生、教师和教学支持部门都需要转换角色,把支持学生学习和成长作为大学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基本目标。同时,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当下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本书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就是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而提出的。另外,本书也收录了讨论学生学习特点的案例。
第三,除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授外,这些教学创新都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关注课堂如何提升这些方面,这种大学教学目标的调整是当下教学创新的主旋律。
第四,本书收录了最新的技术(如微信、慕课、SPOC等)支持教学创新的例子。尽管这些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大学课堂中仍然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媒体评论
英文书名:Research-led Education: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作者署名:张晓军 席酉民 赵璐 编著
封底文字:
当前大学的教学创新需要颠覆过去几百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体系,但并不是去探索前所未见的教学新理念和新实践,而是需要鼓励每一位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采用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把并不陌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做法落到实处。希望本书能够促进大学教师、教学与课程研究者以及大学管理者向着这一方向改进。
本书从理念和实践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开展研究导向型的教学创新,涵盖了理、工、管、人文社科以及思想政治课等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创新案例,展示了中国、美国、英国等几十所高校老师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长期进行教学探索的成果,也展现了他们恪守育人这一本职工作服务学生的精神。本书还介绍了典型的公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和第三方机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