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热销亚洲350万册《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日本自我启发之父”岸见一郎动人新作
若说《被讨厌的勇气》是了解阿德勒思想的“地图”,本书就是带领你实践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之路的“指南针”!
日本亚马逊畅销榜书!
去爱的勇气,就是让自己变得幸福的勇气!
你是否常觉得人生苦不堪言?
彷若生存于世就肩负着难以承受的负担?
阿德勒说:你其实可以轻松放下。
阿德勒认为:人生不是取决于“命运”和“过去”的创伤,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阿德勒说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但也因此我们活在别人的期望下:优异的成绩、高薪的工作、美满的家庭……让我们愈来愈急着迎合这些标准,反而将自己真正热爱的、可以感受到幸福和自信的事物摆在一边。
★ 面对人生的痛苦与重担该如何自处
★ 我们并非受控于情感,而是情感随着意志出现
★ 自卑与优越感对我们的影响
★ 我们如何从个人进入到社会
★ 藉由活在当下通往幸福
阿德勒说: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是时候,下决心根治长期困扰自己的人际痛症:戒掉委曲求全、向情绪勒索说不、勇敢为自己发言……你,最想改变哪一个?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居于京都。京都大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除了专攻哲学(西方古代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哲学)外,1989年起,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并成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证的咨询师与顾问。自从撰写畅销世界各国、堪称阿德勒心理学新经典著作的《被讨厌的勇气》后,便如同阿德勒生前所做的一样,为了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费许多精力在日本及海外与许多年轻人对话、进行咨询。著作包括《被讨厌的勇气》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学作品。
目录
第1章 幸福是什么
幸福的定义
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活着的意义
活得好
谁都想要幸福
最幸福的人
活着就是痛苦
只要活着就不会幸福吗
神所钟爱之人
阻碍幸福的东西
疾病
衰老
死亡
外部原因
在恶政下生活
人际关系问题
认为自己能够幸福的人和认为自己无法幸福的人
幸福和成功
前言
“今年还挺暖和呀。”
“真的呢。”
我已记不清除了像这样的对话之外还与父亲说了些什么。不过,我还记得他说天气那么暖和,不像马上就要过年了,而我当时对此深表赞同。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我与父亲不经意间共度的片刻时光,是很珍贵的。
在说起“人为什么而活”这个话题时,有的人会说出一些豪言壮语,比如“为了成功”。但我对那种狂妄的想法不屑一顾。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时我感到很幸福,现在也觉得只要有像那样的瞬间就够了。
然而,我与父亲的关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好的。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父亲也打过我。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也因此一直无法向父亲敞开心扉。
另一方面,我和母亲的关系却很好。我提出要学习哲学的时候,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虽然不懂哲学是什么,但可能从别人那里听说了靠哲学是无法维持生计的。而且父亲那一代人对留下“不可解”遗言而投水自尽的旧制一高(东京帝国大学预科第一高校)的学生藤村操的事迹想必也很有印象吧。
那时,介入我与父亲之间,保护了我的人是我的母亲。母亲也不懂哲学,但后来我才知道,她对我父亲说,要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看着我做下去就好,然后就这样说服了他。
母亲四十九岁时因为脑梗塞去世了。当时我还在上学。曾经我一直想着结婚后和父母一起度过幸福的人生,所以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心中的人生计划崩塌了,尽管这个计划本身也还很模糊。同时我也不禁想到,如果像母亲那样面临死亡,卧床不起,就算有再多的钱,再高的社会地位,也是毫无意义的。
日复一日,在母亲的病床前,看着失去了意识,一动也不动的她,我一直在思考:像这样的状态,还有活下去的意思吗?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母亲突然病倒时,我正在读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当时,我原本每周都会参加在哲学老师家举行的读书会。因为要照顾母亲,就无法出席了。我给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暂时没法去读书会,老师说:“越是这种时候,哲学越是有用。”
世人常说哲学无用,我也从没想过“有用”这个词也能用来形容哲学,因此老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想起柏格森曾经说过:
“我们究竟从何处来?来这世上做什么?又要往何处去?哲学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就算人们声称它是不值得浪费哪怕一个小时的东西,我们也无话可说。”
我在母亲的病床前埋头阅读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著,以及柏格森论述人脑和失语症之间关系的著作。正如我的老师所说的,哲学确实“有用”。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祖父、祖母和弟弟都因病故去。自从经历过那一年之后,我就一直在以哲学的方式追寻那些问题的答案,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我的追寻是正确的。
我在母亲的病床边度过了三个月。当我带着母亲的遗体回到家里时,我发现自己已经从预想的人生轨道上轰然脱轨了。
母亲死后,我与父亲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因为原本在我们之间起缓冲作用的母亲不在了,我和父亲就会直接起冲突。不过,我们的关系最终也因为我人生中的一次邂逅发生了转变。
母亲死后,我很快就结婚了。五年后有了孩子。养育孩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这期间我接触到了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并不是一个仅仅对人的内心进行分析,对现实进行事后解释的心理学家。他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都有所论述。他的思想并不是20世纪初突然出现在维也纳的,而是和我的专业希腊哲学一样,有着正统的地位。
总的来说,阿德勒的理论根据并非原因论而是目的论。柏拉图认为幸福是人活着的目的,他把幸福的可能性与灵魂应有的状态相联系,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论述。柏拉图还认为借助理智引导灵魂,能够使人获得幸福,因此人为了变得幸福必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善。但我认为柏拉图的理论并没有具体说明实际上我们到底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最终达到幸福。而阿德勒则从人际关系中寻求理智的本质,并对目的论在教育和临床中的实践应用产生了兴趣。
书摘
人们经常把幸福和成功或幸运划等号。本章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幸福与成功、幸运,还有所谓的幸福感都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的定义
当我们在思考“人如何才能变得幸福”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要问一问“幸福是什么”。因为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但问题是,幸福是无法定义的。柏拉图的《对话录》也是从试图给幸福下定义开始的,但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成功,结果在我们还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对话就结束了。不过,在我们最终得出结论之前的整个过程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个过程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答案的方向。
当然,即使我们成功地定义了幸福,并且理解了这个定义的含义,也不可能因此就立刻变得幸福。这就像,即使我们知道想去的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但实际上还一步也未迈出。如果仅凭理解幸福的定义就能变得幸福,那么任何人都是幸福的了。
然而实际上,即使我们知道目的地在地图上的位置,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出发才能到达那里,但在出发前不经意地一抬头,我们可能会发现眼前竟然就是出乎意料的大好风光。
这么看来,人并不是对幸福一无所知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像对待一个未知事物一样去试图理解它。其实,我们要么已经经历了幸福,要么就是经历了幸福而不自知。
幸福就像空气。空气存在的时候谁也不会注意到它。只有当空气消失的时候,人们才领悟到它是生命之必需。幸福也是如此,只有在失去它的时候,人才会说自己经历过幸福。所以,人什么时候会失去幸福呢?失去幸福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从对上述两点的观察中,我们能够发现解答“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契机。
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只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没有人不曾在人际关系中受挫。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际关系就是烦恼和不幸的源泉。因人际关系而烦恼的人,甚至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像这样只有痛苦的人生还有活下去的价值吗?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但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能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幸福,也许就会觉得人生是有价值的。在思考幸福和不幸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有人问阿德勒:“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回答如下:
“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阿德勒的演讲录中确实是这样记录的。但是,阿德勒的这句话还有后续:
“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
看了这句话,我们就明白了,阿德勒并不是真的认为“人生意义不存在”,他认为适用于任何人的,或者说世人口中所谓的常识性、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无疑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经常会想当然地认为哲学是抽象的。其实,哲学是具象的。举个例子,假设枝头栖息着五只麻雀,其中一只被枪击落,还剩几只麻雀?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从算数的角度出发,那么正确答案应该是四只,但实际上,所有的麻雀都会被枪声吓跑。算数只考虑数字符号,并不考虑麻雀因为枪声受到惊吓的事实。所谓的抽象,指的是抽取事物的一个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算数是抽象的。这种抽象性不仅是算术所具有的,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也可以看到。
小学时,我开始思考死亡。这成为了我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契机。但我想知道的并不是普遍性的死亡,而正是“我本人”的死亡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考虑“我”这个要素,对于一般性的,或者说普遍性的死亡的研究方法就是科学。通过这种研究得出的结论确实具有普适性,但是却不适用于我本人。我无法抛却这个想法。在接触阿德勒的思想之前,我对心理学不感兴趣,就是因为我认为心理学不能解答关于“我本人”的问题。
人生有无意义?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将现实的各种条件抽象化,必须进行具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