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翻译史上的几点启示
2 翻译学上的几个问题
2.1翻译是什么?
2.2翻译不是什么?
2.3本教学论的考虑
2.4翻译流程的界定
2.5翻译单位的确定
2.6语境的重新考虑
2.7翻译标准的拟定
2.8翻译原则的把握
3 二度对话模式的构建
上卷 理解
1 什么是理解?
2 理解什么?
2.1meaning的概念
2.2meaning的意义
2.3意义的分类
3 怎样理解?
3.1理解原理——“对话”原理
3.2结构主义与成分分析
3.3转换生成与对话的路线
3.4奈达理论与形式解读
3.5文体与语域的把握
3.6符号学与意义的分类
3.7话语分析与翻译的单位
3.8三维语境与二度对话“氛围”
3.9“对话”渠道
3.10逻辑分析
3.11功能分析
3.12文化分析
3.13艺术分析
3.14作者分析
3.15读者分析
3.16译者(主体)分析
3.17其他分析
结语
中卷 比较
1 什么是比较?
2 比较什么?
3 怎么比较?
3.1语言比较
3.2文化比较
结语
下卷 表达
1 什么是表达?
2 表达什么?
3 怎么表达?
3.1常规处理——直译
3.2变通方式——意译
3.3直译和意译兼用
3.4直译加注释
3.5释义性翻译
3.6音译之补救
3.7模仿
3.8关于语感
3.9关于惯用法
4 关于翻译方式策划
4.1关于英汉翻译的一般方式策划
4.2关于汉英翻译的一般方式策划
5“二度对话”全过程操作示范
5.1语内翻译——“入”于里
5.2语文翻译——“介”于中
5.3语际翻译——“出”于外
5.4度转换的语用意义
5.5小词汇传达大情感
5.6优劣有别
结语
附卷 练习
1 词语(意义)的翻译
2 句子的翻译
3 描述性文字的翻译
4 叙述性文字的翻译
5 阐述性文字的翻译
6 论述性文字的翻译
7 立7用性文字的翻译
8 科技性文字的翻译
9 对话中的文字翻译
附卷 练习参考答案
1 词语(意义)的翻译
2 子的处理
3 描述性文字的翻译
4 叙述性文字的翻译
5 阐述性文字的翻译
6 论述性文字的翻译
7 应用性文字的翻译
8 科技性文字的翻译
9 对话中的文字翻译
译及其教学流程示意图
主要用工具书
主用网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