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陈佳、谷锐编著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教程(第4版)》面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信息专业人才,适合作为高校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课教材。本书从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入手,全面展开信息系统开发各方面知识介绍。从总体规划开始,介绍业务流程重组和能力成熟度模型并以此作为管理框架以实现开发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自顶向下层层分析需求,运用面向对象思想开展分析设计,突出数据分析在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并详细介绍了系统测试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教程(第4版)》全面地介绍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开发思想和开发方法,引入了cMM概念,系统地介绍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介绍以数据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方法,在需求分析阶段实现由业务过程向面向对象分析的过渡,并在系统分析、设计、测试阶段,以面向对象技术和UML为基础系统地介绍开发方法和工作思路。本书力求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开发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导开发人员能够构建一个性能良好、实用、可修改、可扩充的信息系统,并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书还提供了与之配套的电子版开发文档、源程序代码和教学课件,以方便教学。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教程(第4版)》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同时还可供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1.1信息的基本概念
1.1.1数据与信息
1.1.2信息的特性
1.1.3信息的生命阶段
1.2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2.1系统的概念
1.2.2信息系统
1.3信息系统的开发
1.3.1信息系统开发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3.2系统的方法
1.3.3系统开发步骤
1.3.4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1.4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及项目管理
1.4.1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组织
1.4.2系统分析员应具有的基本技能
1.4.3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文档管理
1.4.4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项目管理
1.5原型法
前言
回首来路,本书一直在努力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力求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既有知识体系并适量增加新内容。经过三个版本的演变,本书对于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已从传统的面向过程开发转向了面向对象开发,但同时又保留以数据为中心的观点,在总体规划中,提出用业务流程再造思想来构建业务模型,再用主题数据库思想对信息进行整合,以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后续的开发阶段,提出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系统的观点开展需求分析,将业务流程平滑过渡到面向对象分析、数据分析和设计。以数据为中心的思想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对系统功能开发、复用和扩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面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信息专业人才,适合作为高校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课教材。本书从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人手,全面展开信息系统开发各方面知识介绍。从总体规划开始,介绍业务流程重组和能力成熟度模型并以此作为管理框架以实现开发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自顶向下层层分析需求,运用面向对象思想开展分析设计,突出数据分析在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并详细介绍了系统测试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本书共计8章,其中第1、2、3章内容由陈佳和徐斌共同完成;第4、5、6章内容由谷锐完成。第7、8章内容由陈佳完成。书中附带的开发文档、源程序及附件由谷锐、何剑彤完成,程序测试由徐斌、李朝辉完成。
因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及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7月
书摘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标而构造的。例如,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和产出科研成果。工厂的目标是生产出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设系统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系统目标,然后再考虑运用什么功能来达到这个目标。由于信息系统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具有与系统特性一致的一般性质,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前,首先要制定拟建系统的目标,这个目标将成为整个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基础。
5)环境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的,它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学校还是T厂不仅要受到国家计划、政策法规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地方和有关单位(系统)的影响,这就有一个环境适应性的问题。系统通过边界与外界联系,当外界发生变化时,系统内各个部分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需要根据客观现实与自身条件调整自己,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动态”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要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系统、优化系统。
如果从系统的特性角度来认识信息系统,则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目标,划定系统的边界,然后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分析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所应完成的功能,弄清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交换关系,最后再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另外,还要充分预料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为将来系统的发展留出接口。
1.2.2 信息系统
1.什么是信息系统
人类自有生产活动之时就有了信息交换和简单的信息系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活动的复杂化,人们的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每个人在其工作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记录、查找和加工信息,信息处理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企业经理80%的时间用于信息的通信和处理信息,而用于决策的时间却很短,一些发达国家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职工人数已占职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处理量的逐渐扩大,手工处理方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生产活动的需要。计算机成为信息处理的有力工具,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用于现代的管理活动,改变了信息的存在环境和信息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带来管理模式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使得信息的使用价值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得信息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重要资源。目前人们所说的信息系统已经不是以往的手工管理方式的系统,而是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一般来说,信息系统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信息系统是任何组织中都有的一个子系统,是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的。对于从事物质生产及具体工作的部门来说,它总是管理或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
(2)信息系统有别于其他子系统,像人的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每一个器官一样,信息系统也渗透到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当中。
(3)信息系统的作用与其他系统有些不同,它不从事某一具体的实物性工作,而是关系全局的协调一致。因而组织越大,改进信息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信息系统的运转情况与整个组织的效率密切相关。
1985年,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CordonB.Davis给出的信息系统的定义是:“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地说明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在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和低层业务处理3个层次上支持企业或组织的日常管理及决策活动。是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企业或组织中手工方式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后,开发并利用建立在计算机上的一系列分析、计划、控制、决策模型和功能模型,利用数据库来存储信息资源,实现各管理层次的信息化。
由于信息系统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在取得全局最优的前提下,寻求各个组成部分合理的连接及内部的优化。又由于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并且其实现过程要用到各种数学方法,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又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的方法,这就构成了信息系统的3个组成要素,即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它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内部的神经系统,具有整体效应;目的性表现在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是为管理决策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信息系统是可以进行分解的,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模块……表现出了系统的层次性;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依赖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协调、管理与决策,体现出相关性;由于信息系统最终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而管理和决策要与企业或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导致信息系统的变化,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因此信息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性特征。除此之外,信息系统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特征,它既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许多硬件和软件的成熟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也涉及运筹学、控制论、概率与数理统计学、模糊数学、模型和模拟技术等基础科学,还涉及工程学、中文信息处理学等许多方面的科学技术。信息系统还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相关,例如,它要涉及国家决策、经济政策、管理体制和法律,涉及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等许多方面。由此可见,信息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的系统,可以从社会性和技术性两个方面来讨论它的特征。
(1)信息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企业或组织的内外环境、管理模式、管理方式、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人员的素质等将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使用。不合理的组织机构,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不称职的系统开发技术人员,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最终用户,都会给信息系统的开发设置障碍,影响甚至阻碍信息系统建设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系统建设的外延是支持并促进企业或组织内部的体制改革,促使人们重视、推广和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而创造出良好的企业环境,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为企业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必须由管理部门来领导,要有高层领导和最终用户的参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是企业或组织中的各层管理人员,他们是系统的“最终用户”,系统必须满足最终用户的各项管理需求,因此要由管理人员来确定各项管理的信息需求。另外,信息系统的开发不仅带来数据处理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必须由高层领导来决策并组织实施,并负责协调由此带来的人员配置的变化,同时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高层领导还要负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项管理活动的关系,协调开发进度,确定开发的优先顺序,等等。
(3)信息系统建设的群体性和计划性。建设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人员有两大类,一类是管理人员,上至企业或组织的最高领导,下至负责具体业务的业务员都需要参与系统的开发工作;另一类是系统开发人员,有负责总体规划、分析的高层系统分析员,有负责计算机及通信网络系统的硬件技术人员,有系统设计人员、程序设计员以及系统操作员,等等,建设队伍十分庞大,各类人员在系统建设中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人员之间的协调任务十分艰巨,整个系统的完成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另外,信息系统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少则需三至五年,多则达十几年的时间,并且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或组织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的资金筹集和投入是需要下决心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当外部具有强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必须郁积到非常强大以致影响贯彻企业宗旨时;第二,内部必须有一部分人不满现状,认为现存的组织和体制已经落后,很难应付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时;第三,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建设方案和构想,并且这套方案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需求;第四,要有高层领导的高瞻远瞩和魄力。即使所有条件都具备,也不是一次性地将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到信息系统建设之中,而是根据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需要分期分批地投入,因此信息系统的开发必须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既要对开发进程做出详细的计划,又要对资金的投入制定周全的计划,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开发进程,保证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的合理性。信息系统开发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先“自上而下”地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勾画出整个系统的结构框架,采用分解的方法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部分,确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接关系,然后再在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下确定各子部分的实施优先顺序,“从下到上”地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资金,按照实施的优先顺序组织实施整体框架中的各个子部分,使整个开发过程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