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1.1 研究可靠性的重要意义
1.2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1.3 复杂系统可靠性的特点
1.4 提高可靠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2章 可靠性参数与指标
2.1 系统可靠性参数
2.2 系统广义可靠性参数(综合可靠性参数)
2.3 系统可靠性参数的选择
2.4 系统可靠性指标
2.5 可靠性指标的论证
参考文献
第3章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与忧化
3.1 概述
3.2 可靠性模型的分类
3.3 任务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3.4 任务可靠性模型的优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可靠性预计
前言
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加强产品的竞争能力,这是形势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为此,必须学可靠性、用可靠性、发展可靠性。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了解、熟悉可靠性的只是少数。这一现象的存在,势必阻碍着可靠性工程的推进。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在学习和应用可靠性的过程中吃过苦头、走过弯路、有过迷惑。我们深感,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系统自学可靠性知识是何等不易。为了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用可靠性,我们萌生了编写该书的强烈愿望。经过编写组多年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该书终于问世了,希望它能够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
该书有以下特点:
1.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工程实践。该书努力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可靠性技术和管理思想,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实例,对可靠性工程进行了系统介绍。..
2.本着“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我们将多年研究的成果及实践经验有机地融人书中,与读者共享。
3.为了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书中略去了一些公式的繁杂推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在语言、构思等方面尽可能深入浅出,力求工程化、通俗化、标准化。
4.全书按照“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是通过试验或使用表现出来的”思想展开,有较强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此同时,各章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读者既可系统阅读,也可根据需要选读有关章节。
5.该书主要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学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全书共分13章。其中第1、2、3、7、8、9、10、13章由金碧辉编写;第4、5章由唐炜编写;第6章由李建军编写;第11章由王正良编写;第12章由白林生编写。
限于水平和精力,书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热忱希望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指正。
该书由俞大光院士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傅崇伦教授审稿,对他们热心的指导、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同时也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同志致谢。...
作者
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