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金政治:总统背后的银行家
基本信息
- 原书名:All the Presidents' Bankers: The Hidden Alliances that Drive American Power
- 作者: (美)诺美·普林斯(Nomi Prins)
- 译者: 刘丽娜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65703
- 上架时间:2017-4-28
- 出版日期:2017 年5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管理 > 企业管理 > 企业运营 > 企业家/总经理/董事会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企业家

【插图】

编辑推荐
本书对美国权力运作历史的描述是前所未有的,它阐明了同一批金融家如何在历史上各个时期运用其权势和地位,把总统操控于股掌之上,而不论其党派归属。这是现实版的纸牌屋,一部真实的美国金融政治史。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这是一部开山之作,讲述了一批精英分子如何改变美国经济和政府政策,如何主宰外交和内政,以及如何塑造世界历史。
作者从关于原始档案中采集证据,揭示了白宫与华尔街之间长达百年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内容已超越对献金政治或银行家贪婪本质的简单分析,极具震撼力。
普林斯女士带领我们深入到总统和金融家的世界,那些高档会所、度假胜地、常春藤大学,皆是他们之间利益捆绑的见证。作者抽丝剥茧般地解密了一个特权阶层代际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源于血缘、姻亲、师徒的关系,使这些极少数人成为左右美国的力量。
本书给美国关键的历史事件增添了新的内容,例如:
为什么美国一批居于支配地位的银行家要在1907年大恐慌之后秘密集会设计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雄心勃勃的J. P. 摩根是怎样鼓动威尔逊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做出那样的决定的?
在小J. P. 摩根邀请罗斯福总统之子驾游艇出行时,大通银行和国民城市银行的老板是如何与罗斯福总统私下合作拯救资本主义于大萧条的?
美国的金融巨子是如何联合杜鲁门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设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作者揭秘了在冷战和越战时期,总统和银行家如何联合行动,努力提升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并在全球寻求势力扩张,同时,在国内广泛推行民主价值观和社会福利体系。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华尔街为了保住来自中东的石油利益,改变了政治-金融联盟的性质。银行家对利润的追逐盖过了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公共服务意识,而同时总统也丧失了对经济的把控,正如2008年金融危机所揭示出的惊人一幕。
作译者
记者、演说家、备受尊敬的电视和广播评论员,她之前曾做过华尔街的高管。她已有5部著作问世,包括《其他人的钱》(Other People's Money:The Corporate Mugging of America)、《掠夺成性》(It Takes a Pillage:An Epic Tail of Power,Deceit,and Untold Trillions)等。她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财富》《琼斯夫人》《卫报》《国家》等报刊和杂志,她还是Demos智库的高级研究员。
译者简介
刘丽娜
哲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
目录
题记
主要人物介绍
前言
导 言 当总统需要银行家1
第1章 20世纪第一个10年初期:
金融恐慌和党派竞逐的产物15
第2章 20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期:
银行家卷入战争35
第3章 20世纪第一个10年晚期:
和平条约和国内政治49
第4章 20世纪20年代:
政治孤立主义和金融国际主义59
第5章 1929年:华尔街23号会议室、
股市崩盘和“六巨头”出手82
第6章 20世纪30年代早期:
动荡年代和逃税大亨89
第7章 20世纪30年代中晚期:
整顿华尔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13
第8章 20世纪40年代早中期:
前言
那本小说中描述了一个真实场景,在黑色星期二那一天,市场情况糟糕透顶,于是那个年代最有权势的几位银行家聚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当时摩根银行的老板杰克·摩根还在伦敦出差,在家主持大局的负责人是托马斯·拉蒙特,他召来了另外5家主要银行的当家人,这些银行或多或少都与摩根银行有些瓜葛。这几位后来被称为“六巨头”的银行家讨论了不到半小时,就决定把各自银行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来拯救市场。当然,这种危局是他们自己的鲁莽和不当行为导致的恶果,救市也就是救他们自身。
让我们把镜头快速切换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如本书相关章节描述的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情形,这场全球大崩溃的序幕看起来也似曾相识。打造毁灭性金融灾难的还是那些人物、那些手段,只不过具体的技术和产品复杂程度带有各自时代的特点而已。但与1929年危机的不同在于,这次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大刀阔斧的行动拯救了那些顶级银行。相似之处在于,这回仍是由6个主要银行家操刀,他们中的多数仍保有1929年10月那次会议所代表的公司血统和世系。这样的一脉相承结局,令我不禁拍案惊奇。
岂止如此,“六巨头”对美国的影响由来已久。
这些巨头自19世纪80年代后期就与银行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J. P.摩根,他就是那个年代起家致富的典型。他们对1907年的金融恐慌负有责任,之后自己或派代言人参加了在哲基尔岛(Jekyll Island)召开的会议,缔造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以便对未来造成的金融危机施以援手。同样也是这些人,后来为一战提供资金并获利丰厚。
自1929年大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执掌美国的并非经由民主程序选出来的政治领袖,而是这些君临天下的银行家。无论是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设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随后的冷战、美国金融和军事扩张等历史事件,华尔街与白宫联手制定国家政策的事例无处不在。时至今日,尽管在各个时期升任金融机构老板和官至政治领袖的人士总可以互换角色,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仍是精英银行家。
银行与总统及其内阁之间达成的政治和金融同盟,主导了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定,并将持续主导下去。我的研究表明,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的旋转门并不是像近来很多著作所讲的那样是20世纪80年代才有的,这一现象其实一直存在。
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我采用了两个视角。与每位总统和财政部部长相对应,我发现同时代的6位最有实力的银行家(在多数时候,这6个人以外的其他人与政治家的同盟关系都是较弱的),并将其与参加1929年10月摩根银行会议的那6家银行进行交叉对照。在很多情况下,每个时代的6大银行巨头都与1929年参会的那6个人有所关联,并与当时的总统及其班底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在有些时候,主导同盟、施加影响的就是一两个银行家,就像如今少数公司就可以操纵市场一样。
本书讲述了权势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部美国金融政治史,它揭示的不只是这种同盟关系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国内和外交政策,还有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如何主导世界。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影响总统决策的银行家也是总统的密友。他们肯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政策制定施加影响,但在战后的那段艰苦岁月里,其结果对普罗大众而言也还算不错。
70年代,这种同盟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银行家掌握了新的权柄:把中东的石油美元“玩转”到拉丁美洲的能力。关于战争和大萧条的痛苦往事已成回忆,公共意识也日渐淡漠。20世纪70年代,大卫·洛克菲勒和沃尔特·瑞斯顿这样的银行家虽多了督促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卡特按其意思行事的本事,但却少了早期银行家和总统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牢不可分的真性情。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自私自利的情结得到了强化。美国的银行面临着来自欧洲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竞争,导致一系列银行管制的放松,银行家的权力得以提升并持续至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机会主义的周旋。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共和党总统小布什都挑选高盛的CEO(分别是罗伯特·鲁宾和亨利·保尔森)做财政部部长,并与私人银行家建立关系网。游说人士和律师纷纷与政府官员频繁互动。人们本应更关注竞选双方的立场表述(尽管决策结果并无差别),却往往被竞选筹款夺去了眼球。
从历史记录看,国家档案馆资料馆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到卡特总统的所有资料都可以全面查阅,而且内容规整,分类有序,精读起来令人兴味盎然,我常常看上几天流连忘返。里根上台以后的档案记录就不怎么全了。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的克林顿图书馆里,我被告知有些记录可能永远不会浮出水面,除非根据《信息自由法案》的规定提出申请,而这不仅仅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无论如何,随着时间延长,对文件的修改也会增多),还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也不存在编纂如此大量材料的承诺。所以,我依据《信息自由法案》申请希望看到的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时期的档案资料始终未能得见。
好奇之士需要在今后几年查阅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任总统的资料,以了解他们在任期间与主要银行家的关系。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他们所讨论的具体内容,银行家留下来的文字不多,而且自尼克松辞职之后白宫也不再对总统办公室进行谈话录音。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银行家及其拥有的银行即是1929年摩根会议参与者的金融后代,几十年后也依旧如此。历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序言
主要人物介绍
银行家
1930~1934年任大通银行行长,1934~1953年任大通银行董事长。在银行家中最公开支持《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结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期间任驻英国大使。
1959~1967年任摩根保证信托公司董事长。1950~ 1959年任J P摩根银行董事长。结盟艾森豪威尔总统。
1981~1986年任美洲银行董事长。结盟里根总统。
1863~1931年,第一国民银行联合创始人和领导人,1913年后由主要其子小乔治·贝克尔负责管理银行。
2006年至今任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938~1952年任国民城市银行副董事长。1919~1938年
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纽联储)副行长。1956~1962年任驻北约大使。
1980~1991年任大通银行董事长。
1961~1969年任大通银行董事长。
1970~1981年任美洲银行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86~1990年任美洲银行董事长。1981~1986年任世界银行行长。结盟卡特总统和里根总统。
2004年至今任JP摩根银行董事长。2007~2012年为纽联储的A类股东董事。2011年获得薪酬2300万美元,超过其他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收入。
1965~1976年任摩根保证信托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国防部部长。
美洲银行的西海岸创始人。与杜鲁门政府的财政部部长约翰·斯奈德结盟。
1970~1979年任汉华银行(Manufacturers Hanover)董事长。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主要经济顾问。
1990~1996年任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JP摩根银行合伙人,1911~1943年代理总裁。1943~1948年任JP摩根公司董事长。在《凡尔赛条约》方面与威尔逊总统密切合作,并推动成立国际联盟。结盟胡佛总统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1948~1955年任JP摩根银行董事长。在威尔逊政府任财政部助理部长。结盟富兰克林总统和杜鲁门总统。
媒体评论
——罗伯特B.赖希(Robert B. Reich)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校长讲席教授
诺美·普林斯一直在追寻金钱的踪迹。她曾供职于华尔街,如今则撰写了这样一本首开先河之作,从西奥多·罗斯福到贝拉克·奥巴马,银行家与总统之间的关系极具象征意义。书中的描述相当令人震惊。本书取材于与总统有关的档案材料,揭示了权力在美国民主制度中的运行。普林斯继承了查尔斯·莱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理查德·洛夫里(Richard Rovere)、威廉·格雷德(William Greider)的笔法,她的书是对美国既得利益集团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
——凯·伯德(Kai Bird),传记作家,曾获普利策奖
《好人间谍:罗伯特·艾米斯的生平》(The Good Spy: The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Ames)
一书的作者
诺美·普林斯仿佛带领我们经历了一场百年间美国政府与大银行家关系的历史旅行。本书笔法生动,视野开阔,让人大开眼界,揭示了六大银行的主宰地位,此间在很多时候,就是这些家族控制了美国的金融政策。
——查尔斯R.莫里斯(Charles R. Morris)
《万亿美元之崩溃》(TheTrillion-Dollar Meltdown)的作者
对诺美·普林斯推出的这部巨著,你肯定希望它的影响力更大:一页一页写满了控制银行,从而控制白宫的银行家大盗的杀戮故事。普林斯是天生的叙事大师,她把金钱阶层的事情——关于银行家和总统之间俗不可耐的关系,写得像一部浪漫作品,读来令人手不释卷、紧张不已。本书对那些坏人的内幕揭露得十分犀利,其人其事令人无法忘却,也不可原谅。
——格雷格·帕拉斯特(Greg Palast),英国广播公司(BBC)调查记者
《亿万富豪和选票强盗》(Billionaires & Ballot Bandits)一书的作者
在讲述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时,诺美·普林斯揭示了美国政策是如何被同一个银行家及政治家圈子所绑架。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对于银行家破坏民主制度、无视公共利益、践踏美国人民权利的行径,总统要么默许,要么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保罗·克雷格·罗伯茨(Paul Craig Roberts)
《华尔街日报》前编辑,曾任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诺美·普林斯再度推出巨著(这次是引人入胜的必读之作,讲述了这个大公司式的国家的执政者),一小撮有权势的银行家如何自内而外地对白宫、财政部施加决定性影响,如何损害民众的利益。此书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当今的社会问题,正如路易斯D.布兰代斯在100年前的名言:“我们必须粉碎金钱托拉斯,否则它们就会击碎我们。”
——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
正如诺美·普林斯令人钦佩地指出,在过去115年间,金钱成为决定美国政治走向的公分母。本书精彩地介绍了金钱如何影响权力,以及威胁到美国的民主制度。
——查尔斯·盖斯特(Charles Gei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