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声音博物馆》记录了近百首年代弥久、价值珍贵的民歌的声音及文字资料,其中您可以听到《茉莉花》、《小河淌水》、《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耳熟能详的民歌的首唱,还可以了解到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附赠CD一张),完全值得您去聆听、阅读和珍藏。...
目录
迎春曲/20
绣手巾/22
天津
根治海河谱新篇/30
河北
小放牛/36
新剪窗花/39
踩高跷/42
娘娘庙会/44
妈妈好糊涂/46
孟姜女哭长城/49
绣灯笼/53
山西
割莜麦/58
内蒙古
辽阔的草原/62
诺力格尔玛/64
乌和尔图灰腾/65
辽宁
前言
哲人睿智地说:诗言志,歌咏言。民歌平实地说:饭养身,歌养新。两者性比,你很难掂量出,究竟其中哪一种说法回稍逊一筹。.
民歌最本质的生命意义就是它的人民性,民歌最生动的文化意义在于它的活态性。 从活态中采撷,到电视中展现,再到图书中集结,这是一种寻找、发现、收获的亲历体验,这是一种资源、形态、规模的文化整和。《民歌·中国》的成书出版,把这种体验和整和记录在这里;但它应该没有句号,对于《民歌·中国》来说仅是一个开始。
民歌是听的,是给心听的。说多少其实也说不明白,还是去听吧。
以此感受,权作后记。...
任卫新
2004年10月30日
于中央电视台
序言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太熟悉的歌词与旋律了,好像从孩提时懂得在穿衣镜前偷偷地自我欣赏时就会哼唱这首歌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将它编人《民歌·中国》栏曰播出时,才知道早在两百多年前这首民歌的歌词就有了记载,是最早传到国外的一首中国江南民歌,非常遗憾的是最早的声音记录没有了……
"历史--声音--记录"当把这几个词连在一起时,是在2004年2月,一个又黑又冷的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做着即将开播的《民歌·中国》的栏目策划,夜阑人静,仰望没有星星的夜空,寻找着有些迷茫的灵感,不知是谁先哼起了这首《茉莉花》。在黑暗的夜空中显得那么的遥远又有些许的暖意……忽然一个灵感像颗流星似地闯入我的脑海:"历史--声音--博物馆。"天啊!多让人眩晕的创意啊,我一脱口而出,栏目策划、著名的撰稿人朱海老师立刻说出:"声音博物馆!"那-晚着实让我们无比兴奋了一回……人醉在酒里,酒醉在歌里……..
流星创意,要把那令人炫目的光辉留住,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直至今日,我依然没有勇气完整地看一遍和听一遍已播出的这26l期"声音博物馆"的馆藏内容。没有勇气,是因为这些资料太历史、太厚重了。在电视台一个日播栏目中每天一首、系列地播出这么多珍贵的民歌声音资料,在不失历史年代感的同时,还要有视觉效果。我在感谢那颗流星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惆怅,因为做起来才知道,困难比我想像的还要多!
首先是声源--博物馆的资料来源,原来说好的几家因价格过高而被迫放弃了,人家宁肯放在资料库里摞着也不愿拿出晒晒太阳……饱一饱成千上万电视观众的耳福。
其二就是怎么包装这些因年代久远而带有历史残缺感的声音,甚至很多都听不出原有旋律的美感了,然而这就是这些资料弥足珍贵的理由,可观众能接受吗?我们又能用现在的电视语汇使这颗流星创意完美吗?
记得第一期播出的是1950年录制的青海花儿王朱仲禄演唱的《青海花儿》。观众反映如何我不记得了,我只知道播出的那天,我落泪了……第二期、第三期,快一年了,"声音博物馆"有了260多期的珍贵馆藏了,仅这些资料的搜寻、查找过程的艰难就够出本书了。从最早的中国音乐学院资料库、中国唱片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到后来我们深入到各地的市、区、县文化馆,甚至到民间收藏者手里去找、去寻,越走越远,越寻越丰富。当近300首民歌目录摆在我面前时,我似乎听到了那没有了泛音的干干的却有着很强生命力的声音远远地飘向我的耳际。那是你不得不站立起身子去听的声音,那是你不得不努力躬身聆听的声音。今天,我才知道,这种站立的姿势是对声音历史的崇敬,是对记录历史声音的那些忘我的健在和已故去的民歌采集者、演唱者由衷的敬意!...
王洗平
2004年10月10日
于中央电视台
同类热销商品
水彩绘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 ¥49.00
- ¥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