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Conceptual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 and User Experience

内容简介
目录
序 言
前 言
致 谢
第一部分 概念模型:基本原理
第1章 多平台交互实例:设置预约 2
第2章 空间、路径和抽象 8
第3章 概念模型的分层框架 11
第4章 功能层 14
4.1 功能模块 15
4.2 面向任务的功能模块 16
4.3 面向对象的功能模块 16
4.4 面向内容的功能模块 17
4.5 功能模块与复合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17
第5章 架构层 20
5.1 概念模型元素 21
5.2 架构:概念模型元素之间的连接 22
第6章 导航和策略层 26
6.1 导航地图:概念模型元素之间的跳转 27
6.2 概念元素的物理空间 29
译者序
本书对于概念设计与交互设计的理论叙述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并用丰富的例子加以佐证,这些精准的描述与清晰的图表能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设计理论。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概念设计体系,引导用户体验设计人员根据以下几步进行设计:构建功能模块—创建概念模型元素—创建物理模型元素—创建细节概念元素—设计用户界面元素。无论对于新手还是专家设计师,本书都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程序工程师的好帮手。
本书前半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对概念设计各阶段进行理论分析。如果读者没有经历过产品概念设计,阅读这部分时也许会对一些设计理论感到抽象,我们建议初次阅读时对于这些地方不必过于纠结,可以先行跳过。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依据之前概念设计的理论流程,对一款运动应用进行完整的设计,通过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前文所提出的各类抽象概念,这时再回过头看之前的各条理论,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多人合作努力完成的,由侯文军教授主持翻译工作,参与的译者有陈筱琳、戴也、李豪、朱勤维、刘洋和王策。其中,第1~5章由李豪翻译,第6~8章由刘洋翻译,第9~10章及总结由陈筱琳翻译,第11~13章由王策翻译,第14~16章由戴也翻译,第17~19章由朱勤维翻译。
由于本书很多地方涉及概念设计与人机交互中较新的领域,因此有些词汇的翻译并无先例,我们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唯恐因为自身的才疏学浅,无法准确地将原书的风采展现给读者。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好每件事情。但是,无论如何尽力,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邮箱是bupthci@sina.com,随时欢迎您的每一点意见。
侯文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7年3月于北京
前言
这本书是关于交互系统的概念模型和概念设计的。
有很多精美的应用,尽管它们都设计得十分吸引人,但还是让许多用户感到失望。在设计界面之前,你需要考虑什么,以确保应用程序能提供积极的用户体验?概念设计是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实现概念设计的有效方法。
让我们研究一个实际的例子,借此说明在设计和开发交互系统的整体背景下你可能会遇到的概念模型。想象一个在移动设备上的运动应用。在这样的应用中,计划设计一个功能来回顾已完成的运动,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非常简单的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的设计过程(图1):
1)选取一些功能。
2)草拟一个线框图,并对其进行测试和修订。
3)完成用户界面的细节设计。
然而,我们究竟如何从步骤1的功能列表进行到步骤2的详细线框图呢?还有一些需要回答的问题,如:
我们如何以及何时决定哪些项目应该分成一组?例如,“已完成的运动”是否应该组成一组?
我们定义了其他组的功能吗?例如,是否应该有一组是“已计划的运动”?
我们定义了组之间的关系吗?例如,“已计划的运动”和“已完成的运动”这两组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关的?
我们定义了用户是否应该能够从一组到另一组吗?例如,用户是否应该能够从“已完成的运动”到“已计划的运动”?
我们确定了这些组在哪里吗?例如,“已完成的运动”会单独显示在屏幕上,还是与“已计划的运动”一起显示?
更多的问题……
图1运动应用的三步设计流程的假设
这些问题和例子反映了设计和开发交互系统在方法上的差距。特别是,它们一方面反映了调研和需求之间的鸿沟(图1中的①),另一方面反映了细节的设计(图1中的②和③)。然而,还有另一个插图来填补空白(图2中的②和③)。
这本书描述了概念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这个过程的基础是有效的方法论和良好的科学知识,而不是视觉设计。它填补了设计研究和分析的部分,在概念设计中,我们定义了设计和开发交互系统的逻辑模型。
图2概念设计一方面成为调研和功能确定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细节设计
这本书适合你吗
如果符合以下任意一条,这本书就是适合你的:
序言
当卷轴被编订为书籍,页码计数这个理念就使得目录、索引和交叉引用成为可能。这一突破性发明源自于人们意识到书本可以以除卷轴之外的形式存在。同样,当马车演进为火车又演进为汽车,这其中蕴藏的变化早已甚于马车夫的消失。新的用户需求以及新的技术都需要对用户体验进行彻底改变,其中的隐喻、术语、视觉表达、色彩、声音、材质、形状以及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大小都需要重新考虑。从而,那些重新定义的用户操作才能满足新的设计机会和需求。
每一代设计师都拥有重塑人类体验的新机会,使用户体验变得比过去更简单、安全、愉快,甚至更吸引人。当我研究直觉化操作概念时,这些想法在我脑海中日渐清晰。它在认知模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套原则,增进了设计思维。概念模型中的关键原则是“对象和行为的视觉表示”。例如,文件与文件夹的图标是相应的文档或表格图形,垃圾桶是“删除”这一操作的视觉表示。另一个直接操作的原则是“快速、渐进与可逆的操作”,比如从键盘输入命令到鼠标或触摸屏拖放、单击、双击、悬停以及其他对于对象或者行为的直觉化操作等重大改变。
桌面直接操作这一概念使得许多应用程序的教学与再设计成为可能,同时也催生了把文字变成高亮的超链接这一设计,从而促进了万维网的成功普及。直觉化操作也导致了不同的触摸屏设计的出现,包括移动设备上的小键盘与手势操作的结合,以及触摸屏在家庭控制、机场服务亭和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直觉化操作概念模型也催生了交互式信息可视化策略的产生:用能够同时从5~15个窗口中过滤数据项的动态查询滑块来控制多个协同窗口。
也有些概念模型设计师将旧的设计应用到新的方向上,比如,纸质图书向电子图书的转化,汽车仪表盘旋钮向触摸屏插件的转化。然而,用户体验设计师最显著的成就还是体现在60亿手机用户身上。虽然摩尔定律和其他科技进步也很重要,但我认为,为用户奉上网络浏览器、桌面和智能手机App这顿大餐的设计“大厨”们更应该获得褒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大多数情况下,便捷的沟通让家庭凝聚在一起,电子商务促进了商业的进步,先进的健康管理延长了寿命并提高了生活质量。诚然,网络罪犯、骗子、垃圾邮件发送者甚至恐怖分子也在利用这些新技术,这提醒着我们,易用性和普遍性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具有需要我们时时保持警惕的消极面。
Buckminster Fuller是一位卓越的现代文艺复兴风格的思想家,他提出了“综合预期设计学”。“综合预期设计学”鼓励新概念模型设计师在设计时思考对于未来的影响,考虑预期外的副作用,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需求,并确保可用性。他也强调了对现实的认识以及设计伦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继续阅读他的著作,接受其思想的熏陶。
总之,科技的进步给设计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有数以千计的书籍和网站介绍着包括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理论、设计研究、设计科学在内的方方面面。新手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些多样的渠道进行学习。而现在,Avi Parush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发展基本概念和如何构造信息架构,以实现清晰的功能、合乎逻辑的架构、一目了然的导航及策略、易于理解的形式以及引人入胜的细节。这种分层的方法已经成为设计规范的标准。Parush引导新手和专家设计师根据以下几步进行设计:构建功能模块—创建概念模型元素—创建物理模型元素—创建细节概念元素—设计用户界面元素。
Parush的描述不但精准,而且用例子加以佐证。他用严谨的措辞和清晰的图表引导读者理解他的理论并厘清概念。当然,每一个旅行家和设计师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而Parush宝贵的指南将在帮助新手用户体验设计师更容易地掌握新系统的同时,给专家设计师更多的灵活性。
Ben Shneiderman
马里兰大学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