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of Banks
- 作者: (比)马蒂亚斯·德沃特里庞(Mathias Dewatripont) (法)让·梯若尔(Jean Tirole)
- 译者: 王永钦 石磊 李娜
-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57678
- 上架时间:2017-3-10
- 出版日期:2017 年3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流派/研究 > 经济学知识

编辑推荐
华章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厉以宁、何帆专文推荐
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经济学领域必备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虽然叫银行审慎监管,但实际上它谈的是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问题。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或养老基金等,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把放贷者与借款者联系了起来,并且影响着证券市场的运行、货币的数量、投资以及各国的发展。
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监管是一项很复杂的活动,要求使用灵活巧妙的监管,而私人公司的贷款者(或总部对分部的贷款)也不比银行监管者轻松多少。本书的贡献在于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企业进行私人监管的设计。
维护储蓄者利益,政府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服务,但政府并不是这些服务的唯一潜在提供者。事实上,采用私人评判基准对监管者业绩进行确切的评估看起来更加自然。作为最后保险人,政府是有比较优势的,因其征税能力使它(而非金融部门)能保证权益免受系统风险的伤害。然而,公共和私人监管者需要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这就引出了私人监管者公平获得保险份额等问题。本书对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监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有助于社会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作译者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MIT经济学教授,欧洲经济学与统计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
他1981年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获得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激励理论、组织理论及其在银行与金融、转轨经济中的应用。德沃特里庞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发表了多篇经典论文。他与马斯金教授1995年的论文刚发表就成为经典,激发了一大批"新软预算约束理论"文献。他还担任过《经济研究评论》(1990~1994)的常务主编和《计量经济学》的副总编(1996~1999)。
让·梯若尔(Jean Tirole)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
他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84年至今,他担任《计量经济学》杂志副主编,同时还是普纳思经济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
梯若尔的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是:公司财务、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宏观经济学。他因"对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分析"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目录
丛书序二(何帆)
前言
第1章
引言
注释
第一篇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of Banks
监管制度
第2章
银行的本质与监管的原因
2.1什么是银行
2.2为什么要监管银行
注释
第3章
银行监管制度
3.1《巴塞尔协议》
3.2美国的监管
3.3其他一些监管问题
3.4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监管
前言
本书是一部研究性专著,但它也可以当作教科书使用。我们心目中潜在的读者是:
● 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他们能够读懂这本书,可能尤其会对第一篇的监管制度、第三篇和第四篇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及第五篇的结语感兴趣。
● 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实践者。他们可能只会浏览一下第一篇,但会较认真地阅读2.2节关于对金融中介机构监管的原因和3.3节与3.5节关于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论述。第5章现有银行理论部分提供了有益的背景知识,第6章和第14章给出了理论的概述和政策结论。早已熟悉这些分析的读者最好阅读第三篇与第四篇更全面的分析。
● 本科生。他们应该能够读懂本书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五篇。
本书的一个早期版本是1992年12月本书第二作者在洛桑大学系列讲座的讲义。我们感谢洛桑大学高等商业学院提供了这些演讲的机会,感谢JeanPierre Danthine与Alberto Holly的诚意和启发性的讨论。
我们感谢很多同事与学生的建议、鼓励与批评。我们尤其要感谢Patrick Bolton、Claudio Borio、John Boyd、 Jacques Cremer、 JeanMarc Delporte、 Jean Dérmine、 Patrick Depovere、 Antonio Estache、 Gary Gorton、 Martin Hellwig、 Bertrand Leton、 Jean Jacques Laffont、 Colin Mayer、 Marco Pagano、 Peter Praet、 Patrick Rey、 JeanCharles Rochet、 Ailsa Roёll、 Dirk Schoemaker、Xavier Vives、 Herman Verwilst和Larry White,感谢Pierrette Vaissade用的格式非常认真地打印了书稿,Jacques Cremer在图形方面提供了帮助。我们感谢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Dana Andrus,她娴熟地编辑了书稿。我们还要感谢比利时政府Ple DAttraction Interuniversitaire项目的资助(26号合同)和产业经济研究所的慷慨资助。
本书(稍短一些)的法语版La Reglementation Prudentielle Des Banques由Editions Payot Lausanne (1993)出版。
序言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策划和细致的组织工作,推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该丛书预计出版经济学获奖者的专著数十种,精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计划在三四年内面世。我以为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要知道,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学领域内名家辈出,学术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许多观点令经济学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这既是一个怀疑和思想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不同的经济学说激烈交锋的时期,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断探索和在理论上寻找新的答案的时期。人们习惯了的经济生活和政府用惯了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寻新路,提出新的解释,指明新的出路。经济学成为各种人文学科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难怪不少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经济学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这等于告诉初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各位经济学家是怎样针对经济学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学说和政策建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论、如何探寻新路的。这就能够给后来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以启发。路总是有人探寻的,同一时期探寻新路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有机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呢?经济学重在思考、重在探索,这就是给后学者最大的鼓励、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其他人文学科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于实际。每一个新的经济观点的提出,每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导,都与实际有关。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在经济学方面有重大进展,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致用之学。这可能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所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为例,有哪一本不是来自经济的实践,不是为了对经济现象、经济演变和经济走向有进一步的说明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脱离了经济的实际,这些分析、论证、推理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经济学的验证经验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经济学中一些有创见的论述,既在验证方向是滞后的,而在同时代涌现的众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验证的滞后性,表明一种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也许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间隔才能被变化后的形势和经济的走向所证实。观点或者论述的超前性,同样会被经济的实践所认可。有些论断虽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只要耐心等待,经济演变的趋势必然迟早会证明这些经济学中的假设一一都会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历和学术界对他们著作评价的变化,难道不正如此吗?
经济学同其他学科(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学科)一样,实际上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跑。后人是有幸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经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做了不少努力。后人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使前任在前进过程中有过疏漏,有过判断的失误,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得出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经济学的进展,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深化,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9月21日
丛书序二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经济学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时候设立,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被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奖。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经济学家获奖。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诺贝尔奖论英雄。有些经济学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获奖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授予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领域热门,有些领域冷门,博弈论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领奖台。有时候,诺贝尔奖的授奖决定会引起争议,比如1974年同时授给左派的缪尔达尔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法玛和席勒。尽管同是得奖,得奖者的水平以及学术重要性仍存在较大的方差。但是,总体来看,可以说,这75位经济学家代表了20世纪经济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基本的假设出发,采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清晰的结论。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会发现和同行的学术交流变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够知道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分工细密、门类齐全的体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旗舰,后面跟着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主力,以及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经济学提供了一套规范而标准化的训练,不管是在波士顿还是上海,是在巴黎还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使用的大体上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习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济学训练拾级而上,由易入难,由博转精;经济学还值得骄傲的是,它吸收了最优秀的人才,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往往国际化程度最高,学生的素质也最高;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里有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经常见到活跃的经济学家,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经常会到经济学的殿堂里接受培训,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传播经济学的火种。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颈”,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整齐划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有很多人指责经济学滥用数学,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击中要害。经济学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即极值方法。消费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资源的约束下寻找利润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经济学的进步,无非是将极值方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单个个体的最大化发展到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最大化(博弈论),从确定条件下的极值发展到不确定下的极值,等等。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也大量地使用数学工具,但它们所用的数学工具多种多样,变化极快,唯独经济学使用的数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经济学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经济学家原本也是各执一词,争吵激烈,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和平共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学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统一”了,思想上也要“统一”,经济学界对异端思想表现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会被边缘化,被发配到海角天涯,根本无法在经济学的“部落”里生存。这种力求“统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学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经济学常常被批评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常会渗透到其他学科,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流并非双向而平等的,别的学科向经济学学习的多,而经济学向其他学科学习的少。经济学变得日益封闭和自满,讨论的问题“玄学”色彩越来越浓厚,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的学者都不知道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挑战。20世纪中叶经济学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战后重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引起了经济学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前景不明,金融风险四处蛰伏,收入分配日益恶化,这些复杂的问题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或将进入一个反思、变革的新阶段,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范式革命”,年轻一代学者将在锐意创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创新来自继承,也来自批判。机械工业出版社拟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出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的各类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奥的基础理论,又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有一些是经济学家们对自己成长道路的回忆。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过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经淡忘的。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媒体评论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