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你是否知道,"贫富差距"其实是个伪命题?
你是否相信,"未富先老"完全是胡扯?
你是否理解,"中等收入陷阱"根本是杞人忧天?
跟着热点学经济,《看懂热点,改变你的财运》!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狼与寄生虫1
阿里巴巴IPO--输赢谁人定7
户籍改革到底是谁的利好10
通缩!通缩?!19
搞错了对象24
"贫富差距"的陷阱30
"未富先老"是个伪命题50
再谈"中等收入陷阱"57
一只马桶盖引发的思考63
"拖后腿"与"电话号码本"里的奥秘68
"L 形"与"U 形",孰真孰假 75
人均GDP 的"黄金期" 81
又是"网红",又是"国民老公",到底是什么 89
"泡沫"的光与影 98
除了"专业",甭扯别的 104
楼市的终极归宿 114
第2 章 站在风口上的中国金融 127
利率自由化--一场真正革命的开端 127
钱荒,又见钱荒 133
前言
过好日子。毋庸置疑,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把日子过好",另一方面是"过上好日子"。两者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很清楚--你只有"把日子过好",才能"过上好日子"。
千万别觉得我在说废话,把这件事搞明白异常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每个人的终生幸福。
事实上,大多数人即便终其一生,都无法弄明白这件事。有太多的人脑子里只想着"过上好日子",却很少真正关注如何才能"把日子过好"。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懒人心态"在作怪-太多的人脑子里只想着"乘凉",却对"栽树"不感兴趣。这种心态极大地影响着我们追求"好日子"的行动,当然,也极大地改变着我们享受"好日子"的结果。
不信的话,请现在就做个小实验,回顾一下自己或者周边亲友的人生,看看你们之间都有什么异同。
大学选专业:不知道未来真正有前途的职业是什么,只好随便选一个;抑或随大流,削尖脑袋往少数几个已然人满为患的所谓"热门"专业里挤。结果大致会是这样--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大学里浑浑噩噩地混四年;毕业后更找不到北,或者长期失业,或者勉强选个自己不喜欢、收入也可怜的活儿谋生。
炒股理财:不知道哪只股票会涨,哪只股票会跌,于是只好随大流,跟着"大部队"走,却发现自己总是很倒霉,总是一买进就跌、一卖出就涨,好像上天专门和自己过不去。
换汇保值:不知道人民币是长期看跌还是长期看涨,于是只能学人家的样子换外汇,把自己的人民币储蓄变成美元储蓄,而完全不管这些外汇对自己是否真的有用处。可是,等到孩子出国留学,真的需要大量使用外汇时才发现, 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已经让自己的美元储蓄严重缩水。自己辛辛苦苦、大费周章, 到头来却做了笔赔本的买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当初房价便宜时总想着等一等再出手,可到真出手时却发现房价早已让自己高不可攀;咬咬牙、到处借钱好不容易买了房子,房价却又停步不前,再也涨不动了。
再比如,当我们看不上张三,果断拒绝其"合伙"邀请,而选择和李四共同创业时,我们总会沮丧地发现,笑到最后的往往是张三,而李四却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当我们脑海里有一个奇思妙想,却迟迟不肯(或不敢)付诸行动时,最后总会发现,有一天,一个大获成功的人用的点子,其实和我们自己当初的想法差不多?.
总而言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似乎总是那个"点儿背"的人,很少走运。好像上帝跟我们有仇,总是和我们对着干,让唾手可得的好日子从我们身边倏然溜走。
其实,把这种事儿全都怪罪在上帝身上未免有些冤枉人家。上帝又不认识你,干吗偏偏要和你过不去?所以,归根结底,要怪还是得怪自己。正是因为我们一方面极度渴望"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却又对"把日子过好"这件事过于敷衍、过于懒惰,我们才会有今天的处境。换言之,这种处境的尴尬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来的,基本上和上帝无关。
所以,"好日子"是需要经营的,不能由着性子来。就好像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职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是亲友关系)也需要经营,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好日子"绝不是上帝许给你的诺言,更不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而是你对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尽义务"这个词,就意味着这件事不简单,需要你付出真实而扎实的努力。
显然,至少在"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上,最应付出,或者最先付出的努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一点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知识带给你的最大帮助就是能够帮你看清趋势。不要小看"趋势"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可不简单,它们可以赋予你一双千里眼,让你透过重重迷雾,看清未来。如果你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那么自然会清楚现在应该怎么做--怎么选择职业、怎么买股票、何时买房子、该不该换外汇、和什么人合伙创业?.你将少走无数弯路,不但能让自己的"好日子"保值,还能获得更多、更美的"好日子"。
当然,经济学知识并不简单,学好它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选择一本好教材比什么都重要。
依我看,一本真正有用的经济学教材,应该具备这样两个特点:
其一,有趣。它的文字应该通俗易懂、犀利幽默。能把复杂的事儿说简单, 而不是相反。这就要求它少用一些所谓的"专业术语",多说一些接地气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话"。
其二,有用。它应该少用一些架空的课案,多说说老百姓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就像讲故事、听相声、说评书一样引人入胜,让那些即便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也能很快"入戏",迅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享受到巨大的阅读快感。
书摘
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刻轰动了全世界。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中国政府终于要真正实行“利率自由化”了!这可是一个可以载入世界经济史册的大事件!
但是,在世界舆论的一片躁动声中,也有不少人表现出了某种冷静,甚至不屑。他们认为这一举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不过是中国政府做的一个改革姿态而已,对实体经济几乎毫无影响,甚至还可能有副作用。
那么,这一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又如何理解呢?
对于央行试水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的举动,国内外有着种种不同的解读,看好者有之,唱衰者亦有之。
那么,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呢?
我个人的理解,看待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
一、为什么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
1.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金融系统的任务就是配置资金,而资金配置是否合理、是否高效,是通过利率决定的。
打个比方,对于相对靠谱、信誉好的借钱对象,利率可以稍低点;反之,对于相对不靠谱、信誉差一些的借钱对象,利率就可以定得稍高点。这样,银行不吃亏,借钱的人也服气,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就是资金的最优配置。
2.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的利率体制并没有实现市场化,是由央行人为规定的。后来央行的管制有所放松,出台了一个“上下限政策”,即“存款利率的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 倍;贷款利率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 倍”。
按照我国现行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3% 和6% 计算,这就意味着存款利率最高可达基准利率的1.1 倍,即3.3% ;而贷款利率最低可达基准利率的0.7 倍,即4.2%。
这就是我国利率体制的现状。
3.现行利率体制对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现行的利率体制下,很明显,大型国有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银行来说,既然把钱借给谁收益都相差不多,那为什么不把钱借给信誉好、风险小的大型国有企业呢?
所以,这样的利率体制极易造成金融市场中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即“越不缺钱的(大型国企)越有钱,越缺钱的(小微私企)越没钱”。
不过,公平地说,现行利率体制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长期以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