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姜恩庆
- 丛书名: 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规划教材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54250
- 上架时间:2016-12-14
- 出版日期:2016 年12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51
- 版次:2-1
- 所属分类:文学 >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评论与研究)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文法类 > 汉语言文学
编辑推荐
这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力求把中国各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集中地呈献给大家,将优秀作品的精华和作家的精神风骨展现给大家。本着守正出新的指导思想,既沿袭传统古典文学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证、思想透视、意象品评、流派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又确立了历史文化视野下文本解读的新思路。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理性讨论文学作品的性质,考察文学观念以及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状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透视作家的心灵或阐述文学流派、思想学说的成因、内容等,强调文化元典与文学经典的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人文知识、文学知识的相互勾连。另外,突破传统教材模式的局限,每个篇目后面或给出平行阅读、拓展阅读,或给出链接,开阔视野,指导读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优秀文化的浸染。
本教材编写体例,以历史时期为单元。
文本选择文学文体和实用性文体并重,赏析诗文、辞赋、小说、奏疏、章表等精品,把握文学发展的多个侧面、深刻感悟文学之精髓。
导读部分:精要分析文本,穿插历史背景知识、文学、文体知识,品味作品解读与鉴赏之道,奠定学以致用之基。
感悟思考部分: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培养独立见解,特别是对一些有不同见解的文本,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研究、讨论、争论。
平行阅读部分:拓展学生视野,补充阅读篇目,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平行阅读所选篇目不再加注释。
每个单元均对本时期文学发展的概貌和特点作了简要介绍,有助于对作品深入理解;每个篇目题头均给出了精要点评,凝练要点,引发读者兴趣。
内容简介
文学书籍
中国古典文学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财富。本书以年代为架构,按不同历史时期精选历代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设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六个板块,涵盖了诗、文、词、歌、赋、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每一板块文选之前,均对这一历史时期文学发展作了简要介绍,以期对领悟作品有所裨益。每一篇目前给出了精练评点,导读部分从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作品特点、文学流派、后世评价几个层面展开。后设感悟讨论、平行阅读,力求以丰富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汲取古典文学精华,感悟作品,把握作家的心路历程,涵养文化品格。
本书为全日制高等院校非中文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编写,也可作为文学作品鉴赏的参考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文学 1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1
第二节 溱洧 2
第三节 橘颂 4
第四节 《论语》十则 6
第五节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9
第六节 马蹄 15
第七节 兼爱(上) 19
第八节 说难 21
第九节 冯谖客孟尝君 27
第十节 谏逐客书 31
第二章 两汉文学 36
第一节 两汉文学概述 36
第二节 饮马长城窟行 37
第三节 行行重行行 39
第四节 子虚赋 41
第五节 治安策(节选) 47
第六节 登楼赋 53
第七节 垓下之围 56
前言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九百多年前北宋文学家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和董传留别》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这首诗可能不被大家熟知,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饱读诗书与精神风貌的关系。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满腹经纶,脱俗的气质自内而生,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养成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诗书对人的内化效果。
中国古典文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财富,学习古典文学,对当今大学生的气质培养、人格养成意义重大,在通识教育的体系框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作品解读、氛围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就个体而言,是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每个人的心灵,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就集体而言,是塑造我们民族整体文化品格,铸就大国国民灵魂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已经达成共识,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编写的这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力求把中国各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集中地呈献给大家,将优秀作品的精华和作家的精神风骨展现给大家。本着守正出新的指导思想,既沿袭传统古典文学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证、思想透视、意象品评、流派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又确立了历史文化视野下文本解读的新思路。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理性讨论文学作品的性质,考察文学观念以及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状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透视作家的心灵或阐述文学流派、思想学说的成因、内容等,强调文化元典与文学经典的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人文知识、文学知识的相互勾连。另外,突破传统教材模式的局限,每个篇目后面或给出平行阅读、拓展阅读,或给出链接,开阔视野,指导读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优秀文化的浸染。
本教材编写体例,以历史时期为单元。
文本选择文学文体和实用性文体并重,赏析诗文、辞赋、小说、奏疏、章表等精品,把握文学发展的多个侧面、深刻感悟文学之精髓。
导读部分:精要分析文本,穿插历史背景知识、文学、文体知识,品味作品解读与鉴赏之道,奠定学以致用之基。
感悟思考部分: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培养独立见解,特别是对一些有不同见解的文本,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研究、讨论、争论。
平行阅读部分:拓展学生视野,补充阅读篇目,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平行阅读所选篇目不再加注释。
每个单元均对本时期文学发展的概貌和特点作了简要介绍,有助于对作品深入理解;每个篇目题头均给出了精要点评,凝练要点,引发读者兴趣。
本书为全日制高等院校非中文类专业的文化通识课编写,本着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原则,为提高教材质量,我们对本教材进行了修订,201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修订再版,我们对原书进行了认真推敲,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修正了第一版导读中的一些观点,增加了篇后的平行阅读篇目,重新设计了部分感悟思考习题,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姜恩庆任主编并负责全书的通纂、定稿、修订工作,张朝丽、孔庆庆、姜明明、赵宁、王甜、赵旭老师参加了本书的编写、修订。本书在编写、修订过程中,参阅并恭引、借鉴了相关专著和书刊,并在文选处注明了选本的来源,谨向原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特别要感谢南开大学教授鲁德才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同时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不当、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编写组
2016年孟春
书摘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典文学发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先秦文学主要包括远古神话、上古歌谣、《诗经》、先秦散文、楚辞等内容。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其中《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典籍。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远古神话对后世的文学影响很大,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自从文字产生以后,中国古典文学脱离了传说时期,产生了辉煌的篇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诗歌三百○五篇,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这是由上古歌谣发展演变而来的诗歌形式。《诗经》反映了周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述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描述了劳动生活的情景,讲述了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反映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等,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开创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奠定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记述上古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孔子修订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其语言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其体例和写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它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写人传神、善用寓言,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对后世史传政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风盛行,诸子散文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产生并繁荣起来的,标志着理性精神的觉醒。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其哲理思辨玄深,语言极富韵律,词约义丰;《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它善用比喻、说理精辟、长于论辩,是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的过渡,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的著作,它构思奇妙、语言汪洋恣肆。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推动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色彩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风格华美浪漫、感情激越奔放,内容多写神话、个人情感与想象,具有民歌的风格,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呈现出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爱国诗人屈原运用楚辞形式创作了大量诗篇,代表作《离骚》是古典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抒情长篇,它将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是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的第一人,同时又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启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赋、比、兴,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
第二节 溱 洧
《诗经·郑风》
溱与洧方涣涣兮[1],士与女方秉兮[2]。女曰:"观乎?"士曰:"既且[3]。""且往观乎[4]!洧之外,洵且乐[5]。"维士与女[6],伊其相谑[7],赠之以勺药[8]。
溱与洧浏其清矣[9],士与女殷其盈兮[10]。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11],赠之以勺药。
(选自《诗经选注》,赵浩如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注释
[1] 溱、洧(zhēn wěi):郑国的两条河名,在今河南省境内。涣涣,春水泛流的样子。
[2] 秉:拿,持。 (jiān),古"兰"字,一种香草。郑国风俗,秉执兰草,祓(fú)除不祥。
[3] 既:已经,已是。 且(jū),同"徂(cú)",往。
[4] 且:再。乎,语气词。
[5] 洵(xún xū):洵,的确。 ,大。 且,又。
同类热销商品
大学的意义
- ¥39.00
- ¥19.50
- 高效能青年人的七项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