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When Genius Failed :The Rise and Fall of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插图】

编辑推荐
《巴菲特传》作者作品
《财富》75本商业人士必读书之一
《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图书
两位诺奖得主,一部量化基金折戟沉沙的故事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1994年,华尔街。一家名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成立了。这家基金是天才的"梦之队":掌门人是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约翰·梅里韦瑟;合伙人包括以期权定价模型而荣膺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默顿和马尔隆·斯科尔斯以及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马林斯等。
这样一支号称"每平方英寸智商密度高于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梦之队,在成立之初就毫不费力地说服80名创始投资者每人至少拿出1000万美元。这些投资者包括:
前贝尔斯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美林证券在当时也购买了其一大笔股份,用来出售给自己的大客户;瑞士联合银行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定位为其最大的投资对象……
在50个月之内,该基金的资本由最初的12.5亿美元上升到48亿美元,实现了约40%的年均回报率和185%的总资本收益率。
然而,在1998年3-9月的短短6个月内,该基金却整整亏掉50亿美元,甚至在这年的某一天之内就亏掉5.53亿美元。最后濒临破产,连美联储都不得不出面召集由14家大银行组成的银团对其救助……
作译者
在Smart Money杂志工作期间,通过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几位主要合伙人与6家主要参与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银行高层人物的多次采访,在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帮助下,成功地创作了此书。当年该书一上市,便轰动全球,至今仍被投资者、基金管理者、金融监管当局奉为经典。
罗杰·洛温斯坦有3个孩子,现居住于新泽西州西野市。
目录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
第1章 梅里韦瑟 2
第2章 对冲基金 28
第3章 春风得意 49
第4章 大胆投资 76
第5章 你争我夺 100
第6章 诺贝尔奖 122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陨落
第7章 风云突起 156
第8章 全面溃败 182
第9章 人性贪婪 205
第10章 营救行动 238
尾声 283
后记 305
注释 313
序言
对于美国央行—联邦储备银行来说,纽约分行是其整个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处华尔街,所以它为美联储在华盛顿的管委会扮演着市场耳目的角色,而当时负责领导该管委会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艾伦·格林斯潘。纽约分行的行长是人高马大的威廉·麦克唐纳,此人经常约谈各大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高管,希望随时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特别是那些可能造成市场动荡或是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信息。麦克唐纳总是隐居幕后,因为联邦储备银行的管理活动一直备受争议,它既要为华尔街熙来攘往的人群提供服务,又必须在高度民主化的市场中行为低调。如果说有什么情况需要麦克唐纳亲自出面调解,哪怕很小的活动也会在市场中掀起轩然大波,甚至会引发全面危机。然而在1998年初秋的这起事件中,麦克唐纳不但亲自出马,甚至还做出了罕见的高调举动。
这起事件的源头似乎微不足道,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会惊动整个美联储。不过世间的重大纷争不都是这样开始的吗?“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斐迪南大公遇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火药桶一旦点燃,危机便一触即发,导致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是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这是一家位于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市的私营投资合伙公司,距离华尔街只有40多英里的距离。这家公司服务的投资者仅有100名,员工数量还不到200人,而听说过这家公司名号的美国人连1%都不到。这是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刚刚成立5年。
但是在1998年9月23日那个周三的下午,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却着实惊动了整个美国金融界。为了应对这家公司引发的危机,麦克唐纳召集(用美联储的话说是“约谈”)了华尔街所有重要银行的头脑。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国信孚、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高盛、J.P.摩根、雷曼兄弟、美林、摩根士丹利添惠和所罗门美邦等银行的首席执行官齐聚一堂,在美联储大楼十层的会议室里紧急磋商。他们讨论的问题不是解决某个拉美国家的财务危机,而是如何挽救同行于水火。一同参加会议的还有纽约证交所董事会主席和欧洲各大银行的代表。美联储从未经历过这种大场面,会议室内甚至没有足够多的真皮座椅,以至于好几位执行官不得不坐在临时准备的金属折叠椅上。
虽然麦克唐纳是政府官员,但是这次会议却是秘密进行的。对于大众来说,美国正处于历史大牛市的巅峰时期,只不过市场近期表现跟往年秋季一样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自8月中旬以来,俄罗斯卢布债务违约,全球债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不过,这并不是麦克唐纳约见各大银行高管的原因。
这些高管齐聚一堂的原因,是为了商讨如何拯救处于破产边缘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管理者约翰·梅里韦瑟曾在著名的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担任交易员,这位来自美国中西部,性格和善又带有几分谨慎的掌门人在美国金融界很受欢迎。各大银行就是因为他的面子才为这只基金融资,而且同意为其提供极为优惠的贷款条件。实际上,梅里韦瑟只是这家公司抛头露面的人物,该基金的运作核心是一群高度聪明、拥有众多博士头衔的套利高手。这群人里不仅有大学教授,还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非常聪明,而且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
成立4年来,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一直都是华尔街艳羡的目标,因为该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40%,而且从未有过败绩或不稳定的表现,好像和任何市场风险都不沾边。基金的超级智囊似乎可以玩转充满不确定性的债券交易市场,成为当代金融界当之无愧的精英。
这只行事低调的套利基金积累的资产高达1000亿美元,而这些资产几乎全部都是借来的,准确地说是从麦克唐纳邀请参加会议的各大银行借来的。这笔债务虽然庞大无比,但还不是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最糟糕的问题。更可怕的是,该基金投资的数千笔衍生品合约早已渗透到华尔街每一家银行的业务中。这些对市场价格进行外围对赌的合约累计起来更为惊人,其风险敞口远远超过1万亿美元。
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违约,在座所有银行持有的合约都会无法兑现,因为合约的另一方会必然破产。换句话说,每一家银行都会遭遇史无前例的且完全无法抵御的巨大风险。这无疑是非常尴尬的处境,每一家银行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抛售合约,尽快卖掉基金的抵押资产套现。
市场交易风险古已有之,但金融衍生品却是相对新鲜的事物。作为管理机构,美联储担心的是此类新型证券的潜在风险,因为它们和整个美国的金融系统紧密关联,早已形成高度复杂的共生系统。在这张巨大的金融网络链条中,如果其中重要一环断裂,谁也不知道将会引发怎样的灾难。麦克唐纳担心整个市场会因此陷入停顿,交易被迫中止,最终导致金融系统崩溃。
贝尔斯登银行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表示,如果这只基金的可用现金流低于5亿美元,那么贝尔斯登将不再清算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交易,而会将其彻底扫地出门。要在当年年初这绝对不是问题,因为该基金的资产当时高达47亿美元。然而就在短短5个星期的时间里,准确地说自从俄罗斯卢布债务出现违约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经营便每况愈下,资产已经降到最低水平。凯恩认为这家公司就连多挺一天都毫无可能。
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经求助过巴菲特、索罗斯和美林银行,求助过每一家能够想到的银行,但仍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正因为如此,麦克唐纳才会像教父一样召集各大银行“家族”聚会,商讨如何施以援手。如果哪家银行抱有私心,偷偷抛售该基金的债券,势必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恐慌。反之,如果大家齐心合力,或许这场危机可以得以顺利化解。尽管麦克唐纳没有明示,但是他希望在座的银行高管能够筹集40亿美元来拯救这只基金。这件事必须在当天完成,再拖一天都于事无补。
但是这些银行高管可不这样想,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麻烦。这家公司一向行事隐秘,旗下的数学天才在和华尔街投行打交道时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例如,曾推动该公司成立的美林银行一直希望同这只基金建立稳定互惠的盈利合作关系,其他投行也纷纷向其示好,但是该基金对它们根本不屑一顾。这些数学天才总是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银行合作,却从不考虑对方提出的条件。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想不到趾高气扬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如今也会低三下四地乞求投行的帮助。
另一方面,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疯狂交易导致的风险也给这些投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由于出现巨额交易损失,高盛银行首席执行官乔恩·科尔辛因此备受公司合伙人的指责,他们不愿意动用正不断减少的资本去救助竞争对手。旅行者集团和所罗门美邦公司董事长斯坦福·韦尔也蒙受了巨大的交易损失,韦尔担心这些损失可能危及公司和花旗集团的合并,这可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标志性事件。韦尔最近刚刚关闭了公司的套利交易部门,几年前该部门曾是助力梅里韦瑟开展投资业务的成功跳板。现在,他已经无意再出资拯救这家公司了。
麦克唐纳环顾四周,在座的投行高管无一不和这只基金存在交易,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自身难保。如今这些投行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这让高管们和麦克唐纳不由地担心,这场由亚洲货币贬值意外引发并波及俄罗斯和巴西,进而累及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全球性风暴,将会彻底席卷整个华尔街。
由于被质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过度交易,雷曼兄弟银行董事会主席理查德·福尔德一直努力辟谣称银行不会倒闭。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情况也不乐观,集团驻美国代表戴维·索罗认为瑞联银在相关交易中陷入太深。由于对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错误投资,导致银行出现巨额损失。来自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托马斯·拉布里克曾为该公司的对冲基金提供过5亿美元的贷款,现在后悔不已的他只想尽快收回这笔贷款。
在这群人当中,美林银行董事会主席戴维·科曼斯基最为忧心忡忡。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美林的股价已经被腰斩,190亿美元的公司市值凭空蒸发。由于在债券交易中出现巨额损失,美林银行的信贷评级水平也岌岌可危。
科曼斯基个人向该基金投资近100万美元,他非常担心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一旦倒闭将会造成怎样可怕的后果。与此同时,他也很清楚各大投行对这家公司的冷淡态度。可以说,想要所有投行一致出手营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可能性非常渺茫。
科曼斯基认为,贝尔斯登银行特立独行的执行官凯恩是破解坚冰的关键。负责对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进行交易清算的贝尔斯登比在座的其他投行的高管更为了解对冲基金业务。看到各位高管紧张得坐立不安,科曼斯基的副手赫伯特·埃里森开门见山,直接问凯恩有何想法。
凯恩的回答斩钉截铁:“贝尔斯登银行绝不会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投资一毛钱。”
媒体评论
巴顿·比格斯
前摩根士坦利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畅销书《对冲基金风云录》作者
本书内容丰富且引人入胜,思路清晰明朗,全面讲述了套利市场的成功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风险、傲慢与贪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纽约时报》
在洛温斯坦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贪婪和傲慢于一体的真实故事……他用光彩炫目的才华为我们揭开了套利世界的神秘面纱。
《商业周刊》
本书真的可以说极具吸引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多谜团,很久以来,它都令人感觉到云雾缭绕,然而,本书的脱颖而出,却让世人能够更清晰地看清它的幻灭,这真的太让人着迷了!
《华盛顿邮报》
书摘
如果说约翰·梅里韦瑟在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任职期间有何心得的话,那就是面对亏损毫不畏惧,坚持到底直至获利。说到这里,不得不谈谈梅里韦瑟的资金管理风格是如何形成的。1979年,一家名为埃克斯坦的证券交易公司(J.F,Eckstein & Co.)濒临倒闭,公司老板来到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讨论并购。参与讨论的有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的合伙人和梅里韦瑟,当时他只有31岁,长着一张娃娃脸,还是个交易员。埃克斯坦对他们说:“我有一笔很好的交易,但是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你们能否考虑收购?”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埃克斯坦公司从事的是国库券期货交易,顾名思义,它交易的是以未来固定价格提供美国国库券的合约。国库券期票的交易价格往往比现票稍低,在套利交易中,埃克斯坦会买入期票、卖出现票,然后等待两种价格的收敛。因为大部分人的心理都一样,都希望以与现票相同的价格购买期票,因此自然会期望两者的价格逐渐趋同。这就是套利交易的本质,它不但是埃克斯坦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操作秘诀,也是每一位套利者的操作方式。实际上,埃克斯坦并不清楚这两种证券的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这一点根本无足轻重。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这两种价格会相对出现怎样的变化。
通过买入期票、做空现票(即预测现票价格会下跌),埃克斯坦做的是双向赌局。无论价格是涨是跌,这种操作都可以保证一半胜率和一半赔率。只要期票这种价格低廉的资产的上涨(或下跌)幅度稍微大于(或小于)现票的上涨(或下跌)幅度,埃克斯坦就能确保盈利面大于亏损面。这就是套利交易的基本概念。
埃克斯坦已经尝试过这种赌局很多次,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随着钱赚得越来越多,他的赌注也开始逐渐加码。但是不知为何,1979年6月这种稳赚的模式出现了逆转,国库券期票的价格超过了现票价格。但自信满满的埃克斯坦并未在意,认为这种异常情况会被市场自动调节过来,于是投入重金进行交易。遗憾的是,这一次期票和现票之间的价格差并未收敛,而是变得越来越大。面对无力支付的高昂保证金,埃克斯坦只能变卖公司。
当时,梅里韦瑟刚刚在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内部成立债券套利部。他马上意识到埃克斯坦的操作方式可行,因为国库券期票和现票之间的价格差迟早会出现收敛。那时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的总资产只有2亿美元,如果同意收购就可能蒙受上千万美元的资本损失。经过一番讨论,各位合伙人虽然惴惴不安,但还是接受了收购方案。接下来的几周,价格差持续扩大,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出现严重亏损。公司的资本金余额每天都记录在一本小册子上,放在合伙人艾伦·法恩的办公室门口。每天下午,大家都会紧张不安地朝法恩的办公室张望,想知道今天又亏了多少。每到此时,梅里韦瑟总是一脸镇定,最后一个过去查看。公司经理约翰·古特弗罗因德对他说:“这笔交易最好赶快盈利,否则就炒你的鱿鱼。”
最后的价格差果然出现了收敛,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大赚了一笔。由于当时几乎没人懂金融期货交易,只有梅里韦瑟熟悉如何操作,所以次年他就晋升为公司合伙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小部门——固定收入套利交易部,现在有权使用公司的资金进行差价交易了。至此,梅里韦瑟找到了自己的终生目标。
1947年,梅里韦瑟出生于芝加哥南部罗斯兰地区的罗斯莫尔,成长在理查德·戴利(时任芝加哥市长)打造的以民主党和爱尔兰天主教为特征的区域环境中。梅里韦瑟有兄弟三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包括住在对门的四位表兄妹。在其童年生活中,整个社区就是他们的家,梅里韦瑟几乎认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里面有篮球场、小商店和教堂。社区东面紧挨着伊利诺伊州中央铁路局的铁道,北面是一排红色木栅栏,再过去是空旷的停车场和各种工厂。这个地区说不上贫困,但也绝不算富裕。梅里韦瑟的父亲是个会计,母亲在教育局工作,两人都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梅里韦瑟一家住在一栋不大的樟木屋内,门前有整洁的草坪和小花园,跟这一带的其他住家毫无二致。在这里,家家都把孩子送到教区学校上学,如果不去会被视为异类,被讥笑为“公校生”。青少年时代的梅里韦瑟身穿淡蓝色衬衫,戴深蓝色领带,先后就读于圣约翰小学(St.John de la Salle)和门德尔天主教高中(Mendel Catholic High School),接受奥古斯丁牧师的教育。天主教学校有严格的体罚制度,老师会用尺子抽打学生的手掌,或是命令他们跪着上课。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梅里韦瑟从小便养成了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他童年时代的朋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回忆称:“我们上小学时从不敢荒废时光,因为嬷嬷们会惩罚行为越界的学生,警告他死后要下地狱。”或许是半开玩笑,据说罗斯莫尔地区的男孩子长大了只有三条出路:上大学、当警察,或是蹲大牢。梅里韦瑟和很多孩子一样,对此一直深信不疑。
作为一个聪明且讨人喜欢的学生,梅里韦瑟的成功似乎是注定的。由于数学成绩优异,他加入了全美高中荣誉生协会,而数学成绩优异是一项成为债券交易员不可或缺的素质。或许是数学的规律性吸引了他,梅里韦瑟对这门课非常着迷。此外,他还表现出了极大的自律性,就好像行为越界会招致牧师的体罚一样。尽管梅里韦瑟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根据一位好友的回忆,学生时代的他从未惹过什么大麻烦。’梅里韦瑟非常善于处理个人情绪,能够用镇定自若的表情掩盖内心的鲁莽冲动,隐藏真实的行为动机。总而言之,他虽然聪明,但算不上是天才,讨人喜欢但算不上出类拔萃。在他所处的那个社区和时代,梅里韦瑟是个挺普通的孩子,并无与众不同之处。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