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Rewriting the Rules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插图】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要
原有模型错在哪里8
一个新方法:制度与修正结构性不平衡的重要性12
财富与不平等14
我们如何走到了今天18
讲述如今的经济24
本书的结构27
第2章 当前规则
市场垄断过多,缺乏竞争34
金融部门的发展43
“股东革命”,CEO薪酬上涨,员工受到压榨52
为富人减税60
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的终结67
工人的呼声令人窒息73
劳工标准下降78
种族歧视84
性别歧视93
第3章 重构规则
译者序
一是大师新作。作者斯蒂格利茨是我们颇为熟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编著的《经济学》,是很多人学习经济学的入门书,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昆曼的《经济学原理》鼎足齐名。萨缪尔森曾对这位年轻近30岁的同乡不吝溢美之词,评价斯蒂格利茨为“伟大的经济学家”。《重构美国经济规则》是斯蒂格利茨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新作,书中侧重点不在阐述经济学理论,而是直面美国当今经济社会中种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变革和重构的政策主张,有理有据、有解决路径,娓娓道来。
二是透视美国。斯蒂格利茨不仅是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高级别经济官员,1993~1997年的四年间,斯蒂格利茨应邀进入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卸任后又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重构美国经济规则》中,斯蒂格利茨指出,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经济虽然逐步企稳,但长久以来的积弊并未革除,在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经济活力下降、垄断程度提高、金融持续膨胀、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等诸多风险还在不断积累发酵。这种种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斯蒂格利茨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研究论述,很多人可能会不相信,或者不愿相信。美国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是的,就是这个样子,就如书中所详细论述的。
三是理论自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习惯于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参照系,学习它们的经济理论、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以致某些学者形成了“言必称希腊”的学术定势,迷信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上,只要与美国一致就是正确的,与之不同则是谬误。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缺乏理论自信的表现。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实践出真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30余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逐步形成根植于中国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也给了我们从仰视到平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底气和自信。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倡导实践,而且必须依靠实践的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我们迫切需要能够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体现中国水平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机遇千载难逢,广大经济工作者大有可为。谨以为序。
前言
《重构美国经济规则》一书出版之时,美国政治正走向分水岭。美国民众焦虑、愤怒,他们也应该如此。当然,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但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
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仅仅是穷人,都因为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倍感忧虑:让孩子得到体面的教育,赚到一份可以应付家庭开支的薪水,或者退休后能有足够的存款。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让上千万的家庭失去了房产或面临被银行收回抵押房产的风险,与此同时,也导致了870万人失业;即使现在,有房一族依然在担心自己的房产还能保有多久,许多失业人员要么永久退出劳动力市场,要么选择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然而,本书将要揭示的是:这些经济困境并非最近才出现,也不能仅仅归咎于金融危机。几十年来人们的工资收入微薄,财务安全渐被侵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也随之降低。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要获得或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他们在新闻中常听到经济“增长”和“恢复”,却并未见其转化为稳定的收入或增长的薪水。由于股市飙升,位于社会顶层的人们的收益骤增,已远超其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但是其他人并非如此,那些底层的穷人已经被洗劫一空。2009~2012年,91%的收入增长被1%最富有的美国人所占有,这正是不平等扩大的一个缩影。
一些评论员指出经济复苏的其他迹象,尤其是在就业市场。但是,尽管名义失业率只有5.3%,仍有数百万人处于隐性失业或者兼职状态。劳动参与率大幅降低,已经降至20世纪70年代末女性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的水平。许多非自愿从事兼职或打零工的人们,想获得工作但并未积极寻找,进而退出求职人群。如果将这一人群考虑进来,实际失业率超过10%。有色人种社区失业率更高,非裔美国人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这已是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事实。
超越政治分歧、代沟及让我们痛苦的种族分裂,每一位美国人都渴望获得指引、找到答案,实现全新的、普遍的共同繁荣。两党政客竞相谈论“不平等”话题,试图号召选民关切此话题,吸引选民眼球。99%和1%的问题,已成为“全美国对话”的一部分。但是,至今没有哪位政党领导人能直接明确地解释,人才济济、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记录良好的美国,为何会陷入这一长期低迷的困境,也没有任何人能制订出一份明确、全面的计划,带领美国走出泥潭。
就在这一刻,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想法:重构美国经济规则,使其更有效—不只为了富人,而是为了每个人。
我们的答案:重构规则
本书旨在解释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及该如何解决,就重构21世纪经济规则进而实现共同繁荣列出广泛议题,详细阐述了需要开展的工作,并为我们增加信心,如果有政治意愿,这些工作是能够做到的。
本书最初以一份罗斯福研究所报告的形式发布,主要面向政治决策者,但它的影响范围远超这一群体。《纽约时报》评价它为“重构35年经济政策的激进蓝图……(这35年的政策)导致财富大量向富人集中,中产阶级日益受挤压”。《时代》杂志说,《重构美国经济规则》揭示了关于不平等问题的“秘密真相”。福特基金会将其称为一个“里程碑”。当然,政客们也听到了。伊丽莎白·沃伦议员称赞这篇报告“具有开创性”。支持者、劳工领袖、国会议员、总统候选人纷纷要求介绍、讨论和进一步阐述“这些规则”。重要的是,他们视这份报告为行动的号召:要使经济更强大,我们现在具体能做些什么?
我们原以为了解经济学,其实不然
这里的核心信息非常简单:美国经济失去平衡并非由于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今天的不平等并非资本主义演化的必然结果。相反,是指导经济的规则把我们带到这里。借助从经济学中学到的知识、对规则制定者和制定方法的了解,我们能够改变那些规则。最精彩的部分是,为了改善美国普通家庭财务稳定状况而改变规则,实际有利于整体经济。
我们现在知道,基于正统经济学理论的经济规则是错误的,也是过时的。供给学派经济理论认为,规则管制、高税收和高福利制度所带来的负担阻碍增长—这与几十年前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需求不足限制因素完全不同。供给学派的观点不仅导致解除管制、降低高收入人群税收,还削减了社会福利及公共投资。现在的结果是:我们降低了高收入人群的税率、废除法规,但收益并没有“涓滴”惠及其他人。相反,这些政策增加了大公司和美国最富裕人群的财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却并没有如拥护者所承诺的那样推动经济增长。
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在出现了许多新证据,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的优势与局限。证据表明,市场并非在真空中存在,而是由我们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塑造而成。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在改善经济状况的同时减少不平等。简单地说,只能在经济增长和让更多的美国人共享繁荣中二选一,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水平看来,不平等是一个选择。既然规则不再适用,是重构它们的时候了。这是个好消息。
政治运动的角色,现在和过去
对真正变革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民众当下的所见所感,也基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
由于经济持续数十年低迷,对于经济形势的担忧,在政治讨论中已从边缘位置移到最中心。多数美国人收入停滞不前,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却在持续增长;二者间的差距前所未有。上层的公司高管和银行家们收入飙升,而他们所经营的公司状况却没有随之改善。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本应带来更多就业增长,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要想达到危机前的就业水平,并消化吸收潜在劳动力,美国至少需要增加300万个就业岗位。可以看到,80%的就业增长来自低收入的服务业和零售业。美国的富裕阶层财富日益增长,而普通民众却收入停滞、忧心忡忡,这一状况在政治上非常脆弱。
尽管现状不可持续,未来依然可怕。美国民众知道,经济正在发生根本转变,这是一个经济自我瓦解的时代。随之而来的经济转型(包括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将既带来希望也带来风险。越来越多的人靠赚取“微收入”来维持生计,通过各类平台提供打车、住房及各类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从保洁到计算机编程。这类共享经济能带来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当然也需要我们对75年前制定的法律框架进行更新。与现在相比,当时的《国家劳工关系法》和配套的劳工法规要求雇主关系更持久,对劳动者的定义更狭窄。
大多数美国民众不需要经济学家来告诉他们,解决面临的变化和挑战,需要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对当前经济结构的边边角角做一些小修小补已无法让经济重回正轨。事实上,美国民众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已经无法正常运转。根据最近的民意调查,近2/3的美国民众,包括共和党、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都认为贫富差距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我们看到,针对这些问题的社会和政治运动越来越有影响力:从重点反对金融行业特权的“占领华尔街”及后续系列运动,到为增加工资、种族平等、降低大学学费和住房贷款而奔走呼吁的人们。他们都在表达真实的深层次需求,并要求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