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产品经理入门书,以产品经理的方法论与价值观为主线,讲述产品经理在从点子到产品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路,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第1 章 点子与方案 2
产品模型:设计合理性 3
商业模式:盈利合理性 9
环境:拓展合理性 13
团队:实施合理性 16
成长建议Ⅰ 18
要点反思 19
第2 章 找到产品核心价值 20
"解决问题"是产品价值所在 23
"用完即走"并不是不要黏性 24
确保产品真正解决问题 26
用超预期的方式解决 28
成长建议Ⅱ 29
要点反思 30
第3 章 MVP 与痛点 31
设计MVP 35
MVP 方法 37
实现MVP 39
找到痛点 41
前言
四年前,我刚刚决定要入行做产品经理时,其实并不太理解这个职业。计算机专业读了五年多,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纷纷准备去研究所和BAT 做技术。担心自己无法对写代码和研究算法产生持久的动力,于是决心另辟蹊径,甚至投的简历全都是产品岗。
后来的三年多,参与设计了很多产品。有的是用户体验至上,有的是要服务女性用户,有的是关于外卖和快递。这三年也经历了很多团队,这些团队的资源情况各异、协作方式不同,既体验过从0 到1 的"酸爽",也体验过用户迅猛增长的"喜悦"。这些经历中的每个转变都让我被迫接受全新的工作方式、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
正因如此,我对产品经理也终于有了一些更立体的感知。对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自己所总结的方法论,我开始试着跟朋友和网友们分享,也在知乎上写一些回答。
我当时回答了一个关于有了点子后该如何实现的问题。在答案里我用实例来说明,只靠一个点子就能飞黄腾达、立业成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希望能让大家警醒。说来有趣,原本略有讽刺和埋怨的答案反而引起了很多人共鸣,这让我意识到,不少人仍然跟有从业经验的我们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果能够提供给他们这样的信息,就能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于是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回顾自己的过去总结成有价值的方法论,同时还能帮到比我经验略有不足的朋友,何乐而不为。然后不知不觉地,我写的答案在知乎上积累了不少的阅读量和赞同数,我开始给多家媒体和社区撰稿,自己的公众号刘言飞语(liufeinotes)也有了一些粉丝。
一年前就有几位编辑老师曾联系到我,想讨论出书的事宜。当时没多少时间,也自认为写书时机尚未成熟,就逐一婉拒。直到不久前,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官杨老师联系到我,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过去的回答和一些专栏文章,更像是随笔,要说能到成书的地步还尚有不及。所以这本书大部分都是新写的内容,有很多新的思考。
总之,不奢求这本书让大家读完都能醍醐灌顶,我跟大家一样也都在求知的途中,只希望书里所整理的经验教训,能够给你以启示;书里所描述的信息和知识,能够让你少走一点弯路。这样也就值得了。
序言
所以,当他说想要把自己几年来对产品经理岗位的理解写成一本书,我是充满期待的。考虑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在国内并没有发展出成熟的交流社区,也没有形成一些公认的工作原则和培养方法,这样一份切身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很多新入行的产品人员,理清职业发展脉络,了解到这个岗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实乃善莫大焉。因此,当本书作者提到希望我写一篇序,我便欣然应允。
因为我之前有过自己创业的经历,所以经常与一些互联网行业之外的人交流。他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认为互联网人的很多想法跟传统行业的人有巨大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当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是互联网人普遍都比较"单纯"。这种单纯,不是说性格的直爽,也不是说会脱离实际地空想,而是说互联网人会更多地关注问题的核心逻辑,所做的具体工作
都是围绕这个核心逻辑展开。在我看来,这种"单纯"也就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互联网工作方法论。
很显然,这是这个行业发展的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是软件的时代,那时候"产品经理"的概念还没有成型,更多的是"项目经理"、"程序经理"。因特网出现之后,人们可以依托于网络更加容易地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而不需要经过其他中间环节的限制或支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苹果AppStore 的出现为分水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极大地加快了这一进程。今天任何一个人只需要一部手机,只要他有某种特色,有对其他人的价值,就可以很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比如直播、知识变现)。
而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创造价值和获取回报的主要方式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人们第一次这么关注业务的核心本质,而不是将精力和时间用在支撑这个本质的其他工作上。
"产品经理"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总要有人对最终的用户体验负责,工程师?项目经理?好像都不太适合,好吧,那就分化一个新的岗位,我们就把他们叫做"产品经理"。他们不仅要对用户、对需求进行正确分析,还应该去协调推动最终结果的出现;不仅要对用户、对体验负责,还要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顺利达成。最终,这些特殊的岗位需求,催生了新的工作方法论。
我曾经面试过很多产品经理,尤其是与很多刚刚入门的产品人员交流过。我发现从个人素质讲,很多人其实很不错,但是能完美符合产品工作要求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要么是分析问题的逻辑不清楚,要么是对产品的感觉不够。核心的问题在于,刚刚入行的产品人员,往往陷入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执行中,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和环境的重要性,有时甚至是无法接触到这样的环境。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向何处用力,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他们既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方法论,也没能发现一些优秀的产品为什么优秀的原因。看着各种各样得华丽但是内容空洞的"竞品分析""产品分析",实在是令人惋惜。这其中有非常多好苗子,因为走入了一些明明可以避免的误区,所以没有机会更好地成长。
幸好我们看到了一些好的趋势。在国内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产品经理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同行的人少走弯路。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阐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流"和支撑工作流的"方法论"。工作流是产品人员每天都在做的"具体事情",方法论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在具体工作中抽象出来的策略。我们每天可能会处理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做不同种类的产品,也会换工作,但是这些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
还有,在这些工作方法和策略的背后,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总结来看,不论什么岗位,两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对于产品经理的岗位来讲,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产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需要看到更多优秀的产品,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学习。而执行能力虽说主要靠自己,但是提升执行能力的方法,包括如何推动、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进行个人管理及团队管理,这些知识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学习获得。那么一个新入行的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呢?这正是本书希望回答的问题。
王彪
豆瓣商业产品负责人
媒体评论
俞军
滴滴产品负责人,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产品委员会主席
在社会分工逐步去组织化之后,传统社会的基础也发生了改变。依靠大组织、大体制的人会慢慢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都应更关注自身的进化。进化过程中,产品设计就是不错的思维方式,我们都可以把自己视为产品。比如,如何分析这个社会对我们的需求?如何判断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如何验证我们真的创造了价值?刘飞的这本书就提供给了大家一些思路,值得参考。
罗振宇
罗辑思维创始人
一直以来,刘飞都以他诚恳和毫无保留的分享在圈内闻名,在我眼中,这本书也是一样,刘飞把他做产品多年、从大公司到创业经历过的所有总结和思考都加以提炼总结后变成了这本《从点子到产品》,书中从需求分析到文档管理,从用户研究到版本管理等具体产品工作中的实操问题都提出了
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建议,这是尤其难得的。互联网圈内讲"产品"的书,其实不少,但大多侧重谈感想思考和案例,其实真正能够既有完整方法体系,又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兼顾落地执行,适合新人阅读的书并不多。在我看来,刘飞兄的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
黄有璨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运营之光》作者
看过刘飞在知乎上很多精彩的回答,也追过"刘言飞语"这个公众号,当得知他要写书的时候,就非常期待,因为以我的经验,这些内容成书以后一定会更加精彩。这两天看到书稿,发现脉络和我的新书类似,都在说一个产品的从无到有,不由得一身冷汗……细看下来,实则各有侧重,好比吃火锅点了同一个底锅,但菜品各异,推荐大家一并买来,按话题关联阅读。
苏杰
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
未来的产品体验,会愈加侧重于实用性、功能性,弱化表现层面的感官、体验,但是恰恰是无形中的产品体验是最难设计的,你要让用户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但是却仍然感觉你的产品好用,这更加考验你的设计功底,这就像德国"隐性冠军"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这又像"奥卡姆剃刀定律",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大隐隐于形。过去的5~10 年,是产品经理野蛮生长的时代,没人教没人带,未来5~10年,产品会越来越标准化、模块化,如果你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学习,然后再突破创新,很有可能你就会一直挣扎在底层,而《从点子到产品》是一个好肩膀。
elya
洋葱淘CEO,TopDesign 创始人
每年校招产品经理面试的时候总会遇到一类求职者,他们基于一个用户痛点出发,规划了宏大的产品,写了详实的产品策划书,画了精美的原型图。他们在细节功能和交互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对从需求痛点到产品模型的过程拍脑袋,想当然。一些产品经理不时会突发灵感想出绝佳创意,并动用资源将创意变成产品功能,但这些功能上线后不光达不到最初的"爆款"预期,甚至都昙花一现,无人问津。从创意火花到完整产品的演进,是一条充满陷阱的漫长过程,需要不断分析讨论验证。刘飞的《从点子到产品》正是为这个演进过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本书值得每位想入行或新入行的产品经理阅读,以建立正确的产品思考和分析模式。
刘炯
前锤子科技产品总监
这是一本紧凑而又不失可读性的书,换句话说,有干货,但不会干巴巴的。作为入行不久的产品经理,对其里面大部分概念都不陌生,但生动的例子和系统的阐释让我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作者思考和总结的方法也很有价值,如果能有意识地学习他把知识,经验,领悟串联起来的能力,应该会对新人的成长有个很大的助力。唯一的缺点可能是会吓跑一些自以为懂产品,会创业的人。读完前两章就会发现,由于行业还未成熟,可能现在产品经理门槛不高,但进了门以后,水也不浅呀。
书摘
我与本书的作者已经认识很多年了。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总是忙个不停,对人真诚而有活力,擅长在普通的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而对那些有意思的事情,他也总是能敏锐地发现其中的门道。
所以,当他说想要把自己几年来对产品经理岗位的理解写成一本书,我是充满期待的。考虑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在国内并没有发展出成熟的交流社区,也没有形成一些公认的工作原则和培养方法,这样一份切身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很多新入行的产品人员,理清职业发展脉络,了解到这个岗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实乃善莫大焉。因此,当本书作者提到希望我写一篇序,我便欣然应允。
因为我之前有过自己创业的经历,所以经常与一些互联网行业之外的人交流。他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认为互联网人的很多想法跟传统行业的人有巨大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当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是互联网人普遍都比较“单纯”。这种单纯,不是说性格的直爽,也不是说会脱离实际地空想,而是说互联网人会更多地关注问题的核心逻辑,所做的具体工作
都是围绕这个核心逻辑展开。在我看来,这种“单纯”也就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互联网工作方法论。
很显然,这是这个行业发展的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是软件的时代,那时候“产品经理”的概念还没有成型,更多的是“项目经理”、“程序经理”。因特网出现之后,人们可以依托于网络更加容易地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而不需要经过其他中间环节的限制或支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苹果AppStore 的出现为分水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极大地加快了这一进程。今天任何一个人只需要一部手机,只要他有某种特色,有对其他人的价值,就可以很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比如直播、知识变现)。
而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创造价值和获取回报的主要方式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人们第一次这么关注业务的核心本质,而不是将精力和时间用在支撑这个本质的其他工作上。
“产品经理”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总要有人对最终的用户体验负责,工程师?项目经理?好像都不太适合,好吧,那就分化一个新的岗位,我们就把他们叫做“产品经理”。他们不仅要对用户、对需求进行正确分析,还应该去协调推动最终结果的出现;不仅要对用户、对体验负责,还要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顺利达成。最终,这些特殊的岗位需求,催生了新的工作方法论。
我曾经面试过很多产品经理,尤其是与很多刚刚入门的产品人员交流过。我发现从个人素质讲,很多人其实很不错,但是能完美符合产品工作要求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要么是分析问题的逻辑不清楚,要么是对产品的感觉不够。核心的问题在于,刚刚入行的产品人员,往往陷入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执行中,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和环境的重要性,有时甚至是无法接触到这样的环境。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向何处用力,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他们既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方法论,也没能发现一些优秀的产品为什么优秀的原因。看着各种各样得华丽但是内容空洞的“竞品分析”“产品分析”,实在是令人惋惜。这其中有非常多好苗子,因为走入了一些明明可以避免的误区,所以没有机会更好地成长。
幸好我们看到了一些好的趋势。在国内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产品经理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同行的人少走弯路。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阐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流”和支撑工作流的“方法论”。工作流是产品人员每天都在做的“具体事情”,方法论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在具体工作中抽象出来的策略。我们每天可能会处理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做不同种类的产品,也会换工作,但是这些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
还有,在这些工作方法和策略的背后,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总结来看,不论什么岗位,两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对于产品经理的岗位来讲,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产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需要看到更多优秀的产品,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学习。而执行能力虽说主要靠自己,但是提升执行能力的方法,包括如何推动、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进行个人管理及团队管理,这些知识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学习获得。那么一个新入行的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呢?这正是本书希望回答的问题。
王彪
豆瓣商业产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