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Eighth Edition
- 作者: (美)罗杰S. 普莱斯曼(Roger S. Pressman) (美)布鲁斯 R. 马克西姆(Bruce R. Maxim)
- 译者: 郑人杰
-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48973
- 上架时间:2016-10-25
- 出版日期:2016 年11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软件工程及软件方法学 > 软件方法/软件工程
教材 > 计算机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计算机专业教材 > 计算机专业课程 > 软件工程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普莱斯曼是软件工程领域国际知名的顾问和作家。40多年来,他作为工程师、经理人、教授、作家、咨询师和企业家始终奋战在这一领域。
普莱斯曼博士现任一家咨询公司(R. S. Pressman & Associates, Inc.)的总裁,该公司致力于协助企业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实践。这些年来,他已经开发了一套用于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技术和工具。他还是一家创业公司(Teslaccessories,LLC)的创始人,这家制造公司专门为特斯拉Model S系列电动车生产定制产品。
普莱斯曼博士是9本书的作者,其中包括两本小说。他还写了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文章。他曾任《IEEE Software》和《The Cutter IT Journal》等行业杂志的编委,以及《IEEE Software》杂志“Manager”专栏的编辑。
普莱斯曼博士还是著名的演讲家,曾在许多重要的行业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在国际软件工程会议和一些行业会议上做辅导讲座,并且一直是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以及Tau Beta Pi、Phi Kappa Phi、Eta Kappa Nu和Pi Tau Sigma等组织的成员。
布鲁斯 R. 马克西姆(Bruce R. Maxim)
马克西姆博士30多年来曾任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教授、作家和咨询师。他的研究兴趣涉及软件工程、人机交互、游戏设计、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教育等领域。
马克西姆博士现任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他曾为该校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建立游戏实验室。他曾经发表多篇有关计算机算法动画、游戏开发以及工程教育方面的论文。他还是畅销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本的作者之一。在密歇根大学工作期间,马克西姆博士曾监管了几百个产业界软件开发项目。
马克西姆博士的专业经验包括在医学院管理研究信息系统,为某医学校区指导计算教学,并承担统计程序员的工作。他还曾担任某游戏开发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马克西姆博士是若干著名教学奖以及某著名社团组织服务奖的获得者。他还是Sigma Xi、Upsilon Pi Epsilon、Pi Mu Epsilon、ACM、IEEE、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女工程师协会以及国际游戏开发者联盟等社会组织的成员。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软件的本质 1
1.1 软件的本质 3
1.1.1 定义软件 3
1.1.2 软件应用领域 4
1.1.3 遗留软件 5
1.2 软件的变更本质 6
1.2.1 WebApp 6
1.2.2 移动 App 7
1.2.3 云计算 7
1.2.4 产品线软件 8
1.3 小结 8
习题与思考题 8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9
第2章 软件工程 10
2.1 定义软件工程学科 11
2.2 软件过程 11
前言
自本书第1版问世以来的近35年中,软件工程已经从少数倡导者提出的一些朦胧概念发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工程学科,已被公认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的课题。在整个行业中,软件工程师已经代替程序员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工作岗位,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工程方法和软件工具都已在全行业的所有环节成功采用。
尽管管理人员和一线专业人员都承认需要有更为规范的软件方法,但他们却始终在争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规范。有许多个人和公司至今仍在杂乱无章地开发着自己的软件,甚至即使他们正在开发的系统要服务于当今最为先进的技术,状况也仍是如此。许多专业人员和学生并不了解现代方法,这导致他们所开发的软件质量很差,因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此外,有关软件工程方法真实本质的争论一直持续进行着。软件工程的地位问题已成为一门对比研究课题。人们对软件工程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进展,不过要成为一门完全成熟的学科,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引导读者进入正在走向成熟的软件工程学科的入门读物,和以前的7个版本一样,第8版对学生和专业人员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既是软件专业人员的工作指南,也是高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的综合性参考书。
第8版中包含了许多新的内容,它绝不只是前一版的简单更新。这一版不仅对内容做了适当的修改,而且调整了全书的结构,以改进教学顺序;同时更加强调一些新的和重要的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工程实践知识。此外,本书进一步加强了“支持系统”,为学生、教师和专业人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资源。读者可访问专门为本书建立的网站(www.mhhe.com/pressman)查阅这些信息。
篇章结构
本书共39章,分为五个部分。这种划分有利于那些无法在一个学期内讲完全书内容的教师灵活安排教学。
第一部分“软件过程”给出了有关软件过程的各种不同观点,讨论了所有重要的过程模型,还涉及惯用过程和敏捷过程在指导思想上的分歧。第二部分“建模”给出了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重点讲解面向对象方法和UML建模,同时也介绍了基于模式的设计以及基于WebApp和移动App的设计。第三部分“质量管理”介绍了有关质量管理的概念、规程、技术和方法,使得软件团队能够很好地评估软件质量,评审软件工程工作产品,实施软件质量保证规程,并正确地运用有效的测试策略和战术。此外,这一部分还讨论了形式化建模和验证方法。第四部分“管理软件项目”介绍了与计划、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项目的人员有关的问题。第五部分“软件工程高级课题”讨论了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第8版沿用了前面几个版本的做法,在各章中都提供了大量的辅助阅读信息,包括一个虚拟软件团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展开的对话,还包括对各章相关知识给出的补充方法和工具。
第8版中五个部分的划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时和教学要求安排课堂内容。在一个学期内可以安排一个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安排多个部分的内容。软件工程概论课程可以从五个部分中选择若干章作为教材。侧重分析和设计的软件工程课程可以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选取素材。面向测试的软件工程课程则可以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选取素材,还应加上第二部分中的一些内容。侧重管理的课程应突出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内容。我们用上述方式组织第8版的内容,意在给教师提供多种教学安排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选择这些内容,都可以从“支持系统”中获得补充资源。
相关资源
学生资源
本书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包括:在线学习中心提供的各章学习指南,实践测验,题解以及多种在线资源(软件工程检查单、一套正在演化的微型工具、综合案例研究和工作产品模板等)。此外,1000多种网络参考文献可供学生更深入地探究软件工程问题,还有500多篇可下载的参考文献,这些都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高级软件工程课题的更为详尽的信息。
教师资源
本书为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料包括:在线(也可下载)教师指南,由700多个PPT组成的教辅资源和试题库。当然,学生资源(如微型工具、网络参考文献及可下载参考文献)和专业人员资源也可供教师使用。
在本书的教师指南中,我们为各种类型的软件工程课程提出了建议,介绍了与课程配合开展的软件项目、部分问题的题解和许多有用的教学辅助工具。
专业人员资源
本书为产业界专业人员(也包括在校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软件工程文档和其他工作产品的大纲和模板,一套有用的软件工程检查单,软件工程工具目录,综合性网络资料以及用于软件工程过程具体任务划分的“通用过程模型”。
由于有了在线支持系统的配合,使得本书既有内容上的深度,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优势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
布鲁斯·马克西姆(Bruce Maxim)为这一版贡献了新的力量,他不仅具备丰富的软件工程知识,还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洞见,这些对于读者来说将是十分宝贵的。
序言
本书是国际知名软件工程专家罗杰 S. 普莱斯曼(Roger S. Pressman)的最新著作。自35年前第1版问世以来,这本书在软件工程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权威性是无可置疑的,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一版中,新加入的布鲁斯(Bruce)作为第二作者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高校软件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这本书的各个版本一直是我的重要参考书,它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帮助,我也曾多次向许多业界好友和学生推荐此书。
如今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已经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国防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仅许多行业得以改进和更新,而且产生了一批新的行业,展现了全新的业态。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计算机不断向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层面发展的过程中,软件始终处在系统的核心地位,起着中枢和灵魂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正日益突出。因此,如何为现代化系统配备合格和优良的软件也就更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书系统地论证了软件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新的概念、原则、技术、方法和工具。同时书中还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线索,包括许多可供利用的网上资料和信息。与第7版相比,本版继承了一些优点,同时也做了一些改动、扩充和更新。
本书特点
1. 全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共39章,还包括三个附录。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为软件过程、建模、质量管理、管理软件项目以及软件工程高级课题。
2. 本书继承了前一版的特色,突出了软件质量管理的内容,同时也加强了软件过程部分。此外,增加的内容还包括:软件工程工作对人员的要求;近年来软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移动App和软件系统安全性。
3. 仍然在各章的开头给出“要点浏览”(包括概念、人员、重要性、步骤、工作产品和质量保证措施)以及“关键概念”(全章内容的关键词)。
4. 仍然在各章的末尾给出“小结”“习题与思考题”以及“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这些都非常适合有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沿着所提供的线索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5. 仍然保留了本书历次版本在各章中为读者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辅助阅读信息,可以说这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信息从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通栏形式的说明框,包括要点浏览、信息栏、软件工具和SafeHome对话框等;另一类是居于页面右侧的说明框,包括关键概念、引述、建议、关键点、提问和网络资源。这些说明框非常有益于读者理解和进一步探索相关内容。
读者对象
本书仍然面向三类读者,即高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教师和专业软件技术人员。总体而言,本书适合作为高校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特别适合为软件工程课程提供教学服务。
对于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在此提供几点建议:
1. 由于学时所限,不可能将本书的全部内容纳入教学,因此从中选取适合的部分是必然的。可以对软件管理部分做一些压缩,但即使如此,我认为也不可把有关管理的内容完全删除。
2. 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作者已将其及时引入书中。但请教师注意,对于初学者来说,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方法仍然十分重要。
译者说明
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译者以华北电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师为主,也有少数软件企业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研究人员。他们是:马素霞(第1~4章、22~25章、28章及附录1~3)、宋兰(第7~11章及29章)、石敏(第12、13章)、周长玉(第14、15章)、吴爽(第16~18章)、韩新启(第19~21章)、王海青(第30章及35~39章)、王素琴(第31~34章)。此外,刘瑾完成了第5、6章的翻译工作。我负责第26、27章以及前言和作者简介部分。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洪海、熊里、赵敏、李树超、高晶晶、吕骁同学的帮助,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我对全部译稿、马素霞教授对大部分译稿做了仔细审核与修改,并更正了原书中个别的错漏之处。
本书英文版有900多页,翻译工作量巨大,而译者均有繁重的本职工作,时间并不宽松,因此译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并不吝指正。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软件工程读物,本人十分高兴地向国内读者推荐。我们相信,认真阅读它,定会使你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