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 作者: [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 译者: 王正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51287
- 上架时间:2016-10-19
- 出版日期:2016 年10月
- 开本:32开
- 页码:340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励志/成功 > 个人励志 > 成功/激励
机械工业出版社分类专区 > 机工电工电子分社 > 相关图书

【插图】

编辑推荐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
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迄今发现的最强大学习法,
成为任何领域杰出人物的黄金法则!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 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作译者
(Anders Ericsson, Phd)
"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过这一主题的几部学术专著:《从平凡到卓越:前景与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他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书,首次向大众读者普及"刻意练习"法则,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书。
目录
作者声明
引言 天才存在吗 001
我们的大脑拥有和莫扎特这样的“天才”相同的适应能力,“天才”只是更多地利用了这种适应能力。
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002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007
本书将告诉我们什么 010
第1章 有目的的练习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缓慢退化。有目的的练习则更加有效。
史蒂夫的超强记忆力 018
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练习 022
从有目的的练习讲起 028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033
遇到瓶颈怎么办 038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043
第2章 大脑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049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055
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060
前言
无论是学习小的生活技能,如打球、开车、弹琴、烹饪,
还是提升关键的工作能力,如写作、销售、编程、设计,
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但是,我们通常对练习有很多误解—
练习就是不断重复吗?
不是。
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
“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我现在已经成年了,练习什么都已经晚了吧?
不是。
无论你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无论你是否有“天赋”,
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梦想都可以实现。
如果你相信“21天学会C语言”“3天学会弹钢琴”,
那么本书不适合你。
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能力只是“足够好”,一直在追求“非常好”,
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放弃一切错误方法,从今天开始“刻意练习”,
因为这是最强大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法。
序言
在提升自己技能、不断精进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否认练习的作用。但1万小时定律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作者艾利克森的本意是什么?人们如何更好地学习?
超越1万小时定律
如何习得专业技能,没有人能否认熟能生巧的意义。生性懒惰的我们总在寻找借口,试图回避练习。有一天,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你是不是怦然心动—平凡的人生终于可以开始逆袭:立即购买格拉德威尔的图书,并且报名参加各类1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让我们回到诺奖得主西蒙那里。
1973年,即将在 1978 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与合作者威廉 "蔡斯(William 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 与 5.3。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当时间来到1976年,一位瑞典心理学家移民美国,他就是本书作者艾利克森。艾利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十年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次合作发表论文。
随着西蒙老去,艾利克森在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 年,他发表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 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
有趣的是,格拉德威尔丝毫没有提及西蒙的贡献,是故意忽视还是真的没有读到?从论文标题到实际内容,艾利克森的研究报告强调的也仅仅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已,而非1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心理科学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2012年10月,艾利克森在捍卫刻意练习观念时,提到了格拉德威尔的演绎,这一错误的演绎使得自己的研究经常被当作一个稻草人,遭受心理学界的批评。对于格拉德威尔没有提及刻意练习,他也略有微词。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 3500 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
Hacker News网站的读者们已经整理出的证据表明,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同样不是1万小时。在本书中,艾利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样,1997 年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医生、律师、会计的智商多数位于中上水平。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艾利克森就在书中举到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这个目标,却始终没能发现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以取得进步?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最后,驳斥1万小时定律可以玩一个巧妙的思想游戏,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提出的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
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
媒体评论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来的,关键是“平时的训练”。
—郎平(中国女排教练)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姬十三(分答&在行、果壳网创始人)
比1万小时理论更合理!想要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你都需要刻意练习!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办人)
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去实践,学以致用。在我采访过的包括马云等上百位卓越企业家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中有目的的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地练习与实践,都与本书有深度的契合之处。
—刘世英(财经作家、总裁读书会发起人)
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错误概念:1万小时定律。它是如此深入人心,然而,它真的错了!“刻意练习”概念的原创者、心理学家艾利克森首部中文图书问世,告诉你如何从新手到卓越专家。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文库出品人)
最近几年1万小时这个概念非常热门,但实际1万小时并非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很多的限定条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刻意练习”下的1万小时才有用。但对如何进行刻意练习,一直缺少系统的阐述,很多书籍都说得比较简单,而本书就是专注于这个话题的。刻意练习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并缩短学习时间,让你走向通往卓越之路。
—战隼(知名自媒体“warfalcon”、100天行动发起人)
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000天,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熔铸心血研究的“刻意练习”原则,让我们刷新了对学习与练习、知识与技能、
1万小时与成功……的认知。更宝贵的是,书中着力阐释了如何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刻意练习”,只要加以应用,必可锻炼出1000天后杰出的自己。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
书摘
一些德国科学家于2014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现了关于心理表征的另一个重要事实。该研究着重观察了室内攀岩。这项运动专门用来模仿室外攀岩运动,也作为室外攀々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攀岩者必须使用各种把手来攀爬一堵垂直的墙。这些把手要求采用各种不同的握法,包括张开式抓握、口袋式抓握、从旁边抓握,以及皱褶抓握。如果你在把手上运用了错误的抓握方法,就有很大可能从墙上掉下来。
研究人员采用标准的心理方法研究了攀岩者存分析各种不同的把手时大脑中产生的变化。他们首先注意到,有经验的攀岩者和新手不问,前者能够根据需要的抓握类型来辨别每个把手。例如,在他们对各种把手的心理表征中,所有那些需要采用皱褶抓握方法的把手,都构成一个组,而且与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抓握的把手区别开来。这种分组方法是无意识的,就好比你看到贵宾狗和大丹狗的时候,马上就知道它们全都是犬科的一员,而不会这样对你自己说,“那两种都是狗。”
换句话讲,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已经对把手形成了心理表征,这使得他们无须有意识地思考,便知道看到的是哪一种把手,需要采用哪一类抓握方法。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有经验的攀岩者看到某个特定的把手时,大脑会给双手发送一个信号,让他们作好相应抓握的准备,同样无须有意识的思考。
没有经验的攀岩者则必须有意识地思考每个把手适合哪种抓握方法。经验丰富的攀岩者使用心理表征来自动分析把手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攀岩,而且掉落的概率也更低,因此,更好的心理表征,带来了更加杰出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