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完整性[图书]
基本信息
- 原书名:Power Integrity: Measuring, Optimizing, and Troubleshooting Power Related Parameters in Electronics Systems
- 作者: (美)史蒂文 M. 桑德勒(Steven M. Sandler)
- 译者: 梁建
- 丛书名: 电子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译丛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46238
- 上架时间:2016-9-23
- 出版日期:2016 年9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电路 > 电源

内容简介
目录
致谢
第1章 引言 1
1.1 你将从本书学到什么 1
1.2 谁将从本书受益 2
1.3 本书的通用版式 2
1.3.1 为什么测量 2
1.3.2 获得或验证数据 2
1.3.3 设计、选择、优化 4
1.3.4 故障诊断 4
1.3.5 确认或验证 5
1.3.6 术语 6
第2章 测量艺术 7
2.1 无损的原因 7
2.2 不影响结果的测量 7
2.3 验证测试装置和测量限制 8
2.4 以高效和直接方式测量 9
2.4.1 非侵入式测量与侵入式测量 9
2.4.2 在线测量 9
2.4.3 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量 10
序言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写这本书是一项重大的任务,组织翻译本书也不简单。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张国强和我是认识多年的朋友,有一天他问我有没有兴趣翻译市场上最新出版的一本电源完整性方面的书籍。对于我这个从未著书立说过的凡夫俗子来说,当然有兴趣一试。虽然在多年之前博客盛行的时候,我也从俗写过几年的博客,其中也花心思翻译了一些文章,但终归是不成体系。另一方面,几年前也曾经组织翻译另一本关于电源配送网络的书籍(作者是Istvan Novak),可惜半途而废。这一次想着通过翻译本书,对翻译一本完整的书籍多少算是一点交代。
国内关于这类主题的第一本流行和普及开来的书是Howard Johnson写于1993年的《高速数字设计》,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完整性的开篇之作。这本书出版后的20年恰好是高速数字电路蓬勃发展的20年,它也因此成了无数工程师的工具书和引经据典的必然参考。这本书最早在国内翻译出版是10年以后的事,也就是2004年,跟国内的高速发展现状和需求基本是同步的。当时,华为的高速实验室刚组建不久,国内还没形成高速互连这一较细的分工。当然,在此后的几年里,高速的概念开始渐渐普及,各种信号完整性书籍陆续翻译出版。
到目前为止,几乎稍有规模的通信企业都或多或少地组建了高速互连团队,对信号完整性的认识也相对比较完善了,而电源完整性的一些问题则渐渐凸显,开始提上台面。相对于信号完整性来说,电源完整性是既陌生又熟悉的领域。说熟悉是因为所有的电子系统都需要电源,大家每时每刻都在跟电源打交道;说陌生,是因为对于电源有高要求的场合,比如低纹波、低噪声、快速响应等,电源又会成为棘手的问题。对于目前已很常见的高速高密度应用来说,如何满足电源完整性要求已成为一个挑战。
对于当下的应用来说,低电压、大电流已成为一个基本趋势,但恰恰是这一现状,对电源完整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你不得不从整个电源配送路径上考虑问题,尤其是高速芯片BGA区域的电源路径。这一区域的电源平面阻抗要求非常苛刻,但你又必须在因密集的扇出过孔而造成的支离破碎的电源平面和很难在引脚处加上去的去耦电容现实面前做出选择。也许选用电容材料是个解决思路,但瞬间提高的成本又成为拦路虎。同时,如何很好地确定电源平面的目标阻抗也是一个难题,并不像书上说得那么理想,去耦效果和成本之间必须做出很好的折中。
当然,本书并没有纠缠在电源平面阻抗这一细节里,而是从测量的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电源对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原本比较有针对性的电源完整性这一专业术语,扩展到整个供电路径上的电源品质和影响这一层面上。作为一名有10年以上测量经验的同行来说,我深知测量的意义,尤其是这几年负责兴森快捷的高速实验室,得益于公司的大力支持,每年花费几百万元经费,详细研究了PCB技术对高速链路的影响,对于一些书本或网络上似是而非的结论,完全体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古训。当然,这些研究工作的价值已经在25Gb/s高速互连的各种应用上体现出来。
作为一本基于大量实验和测试数据的工程书籍,本书的作者并没有以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作为依据,而是为此书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这种出书的严谨态度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在当下快文泛滥的风气下,能潜下心来,投入巨大资源,写一本书是不容易的。恰好这几年国内的高速芯片也获得比较快速的发展,封装和芯片的电源完整性设计已成为专门的职业。本书虽然不是针对封装和芯片设计来的,但是对于芯片应用层面来说,仍然具有典型参考意义。
当然,得益于这几年芯片的巨大进步,测量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本书中关于测量设备的一些结论有些已经过时,针对这些内容,我们也已做了相关的勘误和补充,以期让读者能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电源完整性测量技术。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第1章,邓宝明(网名stupid,下同);第2、9章,羊杨(阿笨);第3章,郗亚东(xyd20405);第4、5章,杨安毅(coziness_yang);第6、12章,蒋修国(菩提老树);第7章,谈炯尧(True);第8章,李劲松(Colin);第10、15章,梁建(qingdalj);第11章,王泽龙(agrilseven);第13章,张迪(ingwt);第14章,蒋方(若华)。最后,全书由梁建、蒋修国、邓宝明审校。
本书有多位译者,每位译者的水平和行文风格很难完全一致,导致审校小组尽力做了修正,但限于译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做出努力的人,同时希望本书能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邓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