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统计导论:理论与实践(原书第10版)[图书]
基本信息
- 原书名: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0th edition)
- 作者: (美) 罗伯特 R.帕加诺(Robert R. Pagano)
- 译者: 方平
- 丛书名: 美国名校学生最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44647
- 上架时间:2016-8-24
- 出版日期:2016 年9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其他心理学
教材

编辑推荐
美国畅销多年的经典心理统计教材
具有30多年丰富统计教学经验的心理学教授撰写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平领衔翻译
著名心理统计专家张厚粲、冯伯麟、车宏生隆重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能帮你克服这个心理障碍。本书作者在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30多年的统计导论授课过程中,多数学生来自攻读文科学士学位的心理学专业,但也有不少学生来自生物、商务、教育等其他专业。由于多数学生数学水平不高或对数学缺乏兴趣,所以作者在本书中采用了非正式和生动的方法对统计学进行叙述。任何与数学、公式有关的问题(甚至是最简单的统计符号的使用和代数运算),均有详细具体的演示程序和操作步骤,让你看了就会,会了不忘。
统计学原理不会用?
本书会帮你掌握心理统计的应用方法。本书作者以多年的统计学教学经验明确传达了“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统计学”的不二法门,使用丰富的应用型问题引导你一步一步理解统计学原理及其在生活和研究中的使用方法,为今后得心应手地将统计学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学习心理统计轻而易举?
那么本书依然值得一读。你不但可以在这本美国畅销多年、已更新至第10版、受到极高赞誉的教材中学到心理统计导论课的一切,还会对这门核心课程理解得更透彻,因为真正掌握了这个重要工具,你才能在心理学之路上信心满满。
作译者
(Robert R. Pagano)
1965年获耶鲁大学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作为副教授任职于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后担任匹兹堡大学神经科学系副主席,在这两所大学教授统计学课程的时间长达30多年,贡献突出,曾获华盛顿大学杰出教学奖候选人提名。
译者简介
方 平
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统计、情绪与认知,在心理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姜 媛
心理学博士、博士后,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和参与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重大研究领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调节、情绪测评,在心理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前言
致学生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统计与科学方法2
1.1导论2
1.2认识方法2
1.3术语定义4
实验:呈现方式与保持5
1.4科学研究和统计5
1.5随机抽样5
1.6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6
1.7统计中电脑的使用6
1.8统计和“现实世界”6
事实是什么:数据,数据,数据在哪儿7
事实是什么:权威很好,但是……7
事实是什么:数据,数据,什么是数据(1)8
事实是什么:数据,数据,什么是数据(2)9
本章小结10
关键术语10
译者序
当前,国内学者编写了大量心理统计学相关著作,为推动心理学普及和心理学的科学化提供了科学的工具。纵观国内相关同类著作,可以发现这些著作大多偏重理论阐述和原理介绍,呈现材料过于理论化,在将统计原理和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方面稍显薄弱,课后习题与案例选用稍有欠缺。这容易使广大的读者对心理统计学的学习产生困惑和误解,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难以从常识的角度进行理解。
因此,当我读完这本《心理统计导论》后备感欣慰。本书在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引进并翻译本书能够丰富我国相关心理统计教材,对提高学生的统计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书鲜明的特色主要有:
首先,语言表述生动有趣。本书采用了十分浅显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复杂的统计学原理和计算公式,读者只需具备高中代数知识便可理解书中的统计原理。其次,知识涵盖全面深入。本书除对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进行深入的阐述之外,还详尽介绍了效应量和检验力两个主题,这是以往许多统计教材很少涉及的内容。最后,案例丰富翔实。在每个知识点之后,作者都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讲解。贯穿于全书各章的"事实是什么"栏目向学生展示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章后问题与难点部分类型多样,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此外,本书的结构布局合理,逻辑线索非常清晰。第1~7章主要对心理统计学基本数学知识、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第8~10章分别对概率基本知识、二项分布及显著性检验的概念和步骤进行了介绍;第11章深入探讨了统计检验力问题;第12~14章及第17章探讨了单样本的z检验和t检验,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第15章和第16章涉及的是方差分析;第18章是复习章。
翻译本书挑战巨大,译者在统计术语及概念的表述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在一些术语的表达上我国和西方国家存在差异,而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也存在着差异。面临这样的困境,译者仍尽可能组织翻译团队进行翻译审校,力求在文字上做到信、达、雅。本书各章节的翻译分工如下:前言、第1~2章,方平;第3~11章,姜媛;第12章,方平、马英;第13章,方平、王鹏;第14章,方平、郑雯;第15章,方平、胡笑羽;第16章,方平、郑雯;第17章,方平、王雷;第18章,方平、谢晶;附录,姜媛、杜丽丽、钱国英。
本书得以翻译出版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大力支持;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张力老师对译稿给予的建设性意见;感谢实验室学生的勤恳工作。虽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尽力展现原著思想的全貌与精华,但仍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同仁与读者不吝赐教。
方平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016年4月
前言
本教材是这门课程的总体概述。由于多数学生数学水平不高或对数学缺乏兴趣,所以我在本书中用了非正式和生动的方法对统计学进行叙述。我采用的方法仅以高中代数知识为背景,极少依赖等式求导。不同于通过机械的数字解决问题的方式,本教材试图通过一种深度的方式来教授统计导论,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批判性思维。
我所教授的统计学课程相当成功。学生能够掌握本教材内容甚至“检验力”这类非常复杂的主题,并经常反映他们享受了学习统计学的乐趣。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评价相当高,对本教材的评价也很高。他们认为与其他教材相比,本教材思路清晰,风格幽默,这对他们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很大。有些学生甚至评论,“这是我用过的最好的教材”。作为对心理统计导论教材的评价,我将此作为极高的赞誉。毕竟,读者并不经常做出这样的评论。
我认为本教材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它有助于理解,而不是机械地解决问题。
本教材的写作风格是非正式的,有种受学生欢迎的幽默感,这有助于降低学生对统计学的焦虑。
本教材思路清晰,编写恰到好处。
本教材呈现了非常详细的材料。
本教材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本教材循序渐进地引入了抽样分布的内容,首先介绍的是符号检验,替代了首先介绍z检验的传统方法,使得推断材料以一种特别有效的序列呈现给读者。
本教材有很多说明性的例子,章末也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实例供学生练习。
用符号检验引入推断统计的基本构想
理解抽样分布是理解推断统计的核心。多数教材首先讨论的抽样分布就是同z检验结合的平均数抽样分布。问题是,平均数的抽样分布不能从简单的概率估计中生成,这一点让学生很难理解。抽样分布这ー定义过于抽象且难以理解,事实上也很难将平均数的抽样分布与z检验联系起来,并且这种情况将进一步复杂化,因为学生在了解抽样分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很多其他复杂概念,如虚无假设、备择假设、α水平、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等。其结果是,许多学生没有形成对抽样分布的系统理解,他们也不明白它在推断统计中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缺乏对抽样分布的理解将持续影响他们对余下推断统计的理解,也将使他们对这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大打折扣。
由此可能产生的情形是,由于学生不理解抽样分布,当需要解决抽样问题时,他们倾向于机械地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解决:①根据问题来确定合适的统计方法;②死记硬背用于解决问题的公式;③在附录表中查看概率信息;④对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做出结论。学生在遵循这一程序的过程中,除了知道这样做会得到正确答案外,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学生没有对抽样分布形成一个概念性的理解,也不理解抽样分布对推断统计的重要性,虽然他们可以解决问题,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要传授对抽样分布的基本理解,我认为应从符号检验入手,而不是z检验。符号检验是简单的推断检验,而二项分布是最适于介绍的抽样分布。二项分布来自于概率内容中最简单的部分,很容易理解,并且二项分布在推断过程中的应用是清晰和显而易见的。两者的结合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对推断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解决推论问题的自信心。在我看来,合适的教学顺序应该首先解释什么是概率,其次是二项分布,最后是符号检验。本教材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编排的(第8~10章)。
由于二项分布完全依赖于简单的概率分布因素,因此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另外,二项分布也可产生于本教材后面的实践性过程,本教材第12章的开始部分讲了平均数的二项分布,紧接着讲了所有的推断检验。在实践的方法中生成抽样分布,能形成正确的抽样分布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抽样分布。由于符号检验的抽样分布由基本概率和实践产生,因此它在理解随后介绍的所有抽样分布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利用符号检验来介绍推断统计还有其他好处。所有关于假设检验的重要概念都可以得到明确阐释,如虚无假设、备择假设、α水平、Ⅰ型错误及Ⅱ型错误、效应量以及检验力。在第12章正式讲解抽样分布和z检验之前,这些概念都会学到。因此,在学习抽样分布时,学生就不会对它们感到困惑。另外,符号检验也阐明了前-后(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我相信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讲解推断检验,因为学生对前-后设计十分熟悉,凭借知觉就可以理解,而且前-后设计比z检验用到的单样本设计更好理解。
利用第10章的符号检验介绍完假设检验之后,我们会通过第11章的符号检验来讨论统计检验力。许多教材根本没有讲到检验力,或者只给出简短的介绍。检验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利用符号检验作为分析检验力的工具可以使问题简单化。一个人如果想要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那就必须了解检验力。当学生了解了检验力之后,他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用“保留H0”来解释数据,而不是用“接受H0为真”(这是一个重要但往往不被关注的区别)。同理,学生也会明白为什么当数据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时,我们不能说两种情况是相同的。所以,“检验力”这个概念可以让整个假设检验一目了然。
讲到这里,一个勤奋的学生就可以明白数据分析包含两个基本步骤:①计算合适的数据;②根据抽样分布评价数据。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讲解抽样分布和它的计算方法了,在第12章的开头会讲到这部分内容。接着我们要介绍平均数的抽样分布,本教材会讲解如何以实证的方法得出这个抽样分布,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抽象的理论定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并促使他们明白它在z检验中的用途。
了解了符号检验和抽样分布,以及如何用实证方法得出平均数的抽样分布,认真的学生可以很好地明白抽样分布是什么,以及为何它对推断统计来说如此重要。然后学生就会明白,在不同的推断检验中假设检验的这些概念并未发生什么改变。各项实验之间的差异仅在于所使用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抽样分布。接下来我们就要理解余下的推断检验。
序言
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与其研究方法的突破密切相关,心理学也是如此。纵观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彰显其研究方法的飞跃。心理统计学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在方法和计量技术上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当前,国内学者编写了大量心理统计学相关著作,为推动心理学普及和心理学的科学化提供了科学的工具。纵观国内相关同类著作,可以发现这些著作大多偏重理论阐述和原理介绍,呈现材料过于理论化,在将统计原理和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方面稍显薄弱,课后习题与案例选用稍有欠缺。这容易使广大的读者对心理统计学的学习产生困惑和误解,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难以从常识的角度进行理解。
因此,当我读完这本《心理统计导论》后备感欣慰。本书在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引进并翻译本书能够丰富我国相关心理统计教材,对提高学生的统计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书鲜明的特色主要有:
首先,语言表述生动有趣。本书采用了十分浅显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复杂的统计学原理和计算公式,读者只需具备高中代数知识便可理解书中的统计原理。其次,知识涵盖全面深入。本书除对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进行深入的阐述之外,还详尽介绍了效应量和检验力两个主题,这是以往许多统计教材很少涉及的内容。最后,案例丰富翔实。在每个知识点之后,作者都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讲解。贯穿于全书各章的“事实是什么”栏目向学生展示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章后问题与难点部分类型多样,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此外,本书的结构布局合理,逻辑线索非常清晰。第1~7章主要对心理统计学基本数学知识、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第8~10章分别对概率基本知识、二项分布及显著性检验的概念和步骤进行了介绍;第11章深入探讨了统计检验力问题;第12~14章及第17章探讨了单样本的z检验和t检验,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第15章和第16章涉及的是方差分析;第18章是复习章。
翻译本书挑战巨大,译者在统计术语及概念的表述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在一些术语的表达上我国和西方国家存在差异,而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也存在着差异。面临这样的困境,译者仍尽可能组织翻译团队进行翻译审校,力求在文字上做到信、达、雅。本书各章节的翻译分工如下:前言、第1~2章,方平;第3~11章,姜媛;第12章,方平、马英;第13章,方平、王鹏;第14章,方平、郑雯;第15章,方平、胡笑羽;第16章,方平、郑雯;第17章,方平、王雷;第18章,方平、谢晶;附录,姜媛、杜丽丽、钱国英。
本书得以翻译出版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大力支持;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张力老师对译稿给予的建设性意见;感谢实验室学生的勤恳工作。虽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尽力展现原著思想的全貌与精华,但仍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同仁与读者不吝赐教。
方平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016年4月
媒体评论
--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对基本统计概念和方法做了十分细致的讲解,非常适合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和使用。同时,在章节布局上也有作者独特的思考。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国学生和教师所喜欢的统计学教材。
-- 冯伯麟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
多年前,我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文科统计"课程时,就盼着能找到这样一本教材。本书特点鲜明,它由浅入深地讲述了统计原理和数据分析技术,叙述流畅自然。本书突出强调的是统计思想和实践应用,帮助读者克服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障碍。参阅此书,读者掌握统计原理将变得不再艰难。
-- 车宏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