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过程分析技术(PAT)是多学科、多技术和多方法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涉及分析化学、仪器科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系统工程和控制工程等诸多内容。本书阐述了以光谱和化学计量学为核心的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的内涵和构成;系统综述了国际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轨迹、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内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亮点与差距;结合我国对过程分析技术的社会需求现状和应用前景,提出了我国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论述了我国设立过程分析技术学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该学科在我国的主要任务及发展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国外过程分析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概况
1.1引言
1.2过程分析技术的范畴与构成
1.3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及应用概况
1.3.1过程分析几种实施方式
1.3.2过程化学计量学
1.3.3近红外光谱
1.3.4中红外光谱
1.3.5拉曼光谱
1.3.6紫外可见光谱
1.3.7分子荧光光谱
1.3.8核磁共振谱
1.3.9太赫兹谱
1.3.10光谱成像
1.3.11其他技术
1.4国际PAT学科现状
1.4.1研究团队
1.4.2社会团体
1.4.3出版物、网站和学术会议
第2部分我国过程分析与控制交叉学科、技术组成及现状
2.1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2.1.1主要研究团队及成果
2.1.2社会团体、会议和出版物
2.1.3商品化技术及应用现状
2.2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2.2.1国际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2.2.2我国研究团队及成果
2.2.3社会团体与会议
2.2.4商品化技术及应用现状
2.3过程分析与过程控制结合现状
第3部分我国过程分析技术交叉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景
3.1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
3.2技术发展趋势
第4部分设立及发展我国过程分析与控制交叉学科的建议
4.1学科设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2学科任务和发展措施建议
4.3组建过程分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议
参考文献
前言
前言本书是在上述调研基础上进行编写的,阐述了以光谱和化学计量学为核心的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的内涵和构成;系统综述了国际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轨迹、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内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亮点与差距;结合我国对过程分析技术的社会需求现状和应用前景,提出了我国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最后,论述了我国设立过程分析技术学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该学科在我国的主要任务及发展措施建议。本书初稿由褚小立、张莉和燕泽程等执笔,于2013年6月初完成,初稿送请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郭锦标教授级高工、北京化工大学潘立登教授和袁洪福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罗国安教授和王义明教授、清华大学精仪系李岩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天津大学曾周末教授、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重庆科技学院王森教授和总后油料研究所刘慧颖高工等专家审阅,广泛听取意见。2013年8月底,根据专家们提出的评审建议,对本书做了内容和文字上的修改。2013年9月,学会组织10位教授和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最后的修订和审定,2014年12月和2015年7月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最终形成了本书。本书凝聚和承载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智慧和期望,提出的论点、设想和建议是国内本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集体共识,借此向为支持和推动我国过程分析技术发展而做出了贡献的所有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也由衷希望在今后的5至10年中,本书能对我国过程分析技术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给这一领域的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以鼓舞和信心,让更多的企业家认识到过程分析技术的发展是通往智能型生产的必经之路,使我国的“过程分析”与“过程控制”两位强者紧紧握起手,以其迸发出的强大威力推动工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更期望政府和社会由此而对这一高跨度交叉技术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研究课题任务重、时间紧,有些工作尚欠细致和深入,本书内容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一个新型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涉及一系列重大问题,本书要真正能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还需经过一定时间的逐步完善过程,恳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持续地把这项工作做好,共同为我国的过程分析技术事业而努力。本书的部分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65008)的资助,特此致谢。褚小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序言
现代过程分析技术(PAT)是多学科、多技术和多方法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涉及分析化学、仪器科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系统工程和控制工程等诸多内容。国际上,以光谱和化学计量学为核心的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学科的成立是以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大学建立“过程分析化学中心”(The Center for Process Analytical Chemistry,CPAC)为标志的,21世纪初根据学科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该中心更名为“过程分析与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