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围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针对高职大学生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了大学生在入学适应、生命价值、自我意识、人格完善、情绪管理、面对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心理、应用网络、精神疾病等诸方面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及预防途径,旨在引导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从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会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完善人格,最终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本书内容结构清晰,栏目设计科学新颖,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实用性高,既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学校管理人员的阅读参考书。
前言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与刚开设时比较,无论是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教材教法的改革,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就教材来说,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已有多种版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这些领域的心理问题给予关注,并在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来。近些年,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把这些资源及时充实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来,使教材得到更新,无疑会大大提高教材的时代性和适用性。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教材。编者团队在多年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规律的了解,积累了大量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编进教材,既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也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书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与逻辑性本书教学内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编排遵循学生心理的逻辑规律。在章的编排上,从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开始,按照高职学生入学后心理问题出现的先后顺序及轻重缓急依次引入珍爱生命、主动适应、健全人格、管理情绪、改善交往、学会学习、学会爱与管控性、善用网络、识别心理疾病等主题,使教学尽量与学生心理困惑的发生同步。在节的编排上,从问题入手,然后进行问题分析,再提出解决方案。在栏目设置上,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名人名言及阅读提示导入,依次出现心灵探索、案例、读一读、测一测、做一做等栏目,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严格的内在逻辑性。 2易读、易用性本书用轻松活泼的形式阐述了科学严谨的理论知识。章节的标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章节标题直指问题和对策,使学生看到目录,就有想读的欲望。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很容易根据章节目录找到相关内容,使其具有了心理指导手册的功能。书中的理论知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使学生能轻松阅读。穿插其中的小栏目丰富多彩,充满乐趣,长时间阅读也不觉枯燥乏味。 3实用实效性,教、学、做一体化本书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还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测试,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测评,更设计了大量简单有趣的心理活动及训练,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静与动有机结合为一体。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心理成长,具有明显的实效性。本书按照课堂教学环境编写,教师可以很容易组织教学。以本书作为教材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与做,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由肖淑梅、彭彤任主编。编写分工为:肖淑梅(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写第四、五、八章;彭彤(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写第九章;许雅滨(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写第十章;朱艳(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写第六章;任程坤(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写第一、二章;何明(助教,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写第七章;杨雯雯(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写第三章。 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案例,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表示真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