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Leadership Pipeline:How to Build the Leadership Powered Company(2ND Edition)
- 作者: (美)拉姆·查兰(Ram Charan) (美)斯蒂芬·德罗特(Stephen Drotter) (美)詹姆斯·诺埃尔(James Noel)
- 译者: 徐中 林嵩 雷静
- 丛书名: 拉姆·查兰管理经典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44333
- 上架时间:2016-8-9
- 出版日期:2016 年8月
- 开本:32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管理 > 领导学 > 领导力

【插图】

编辑推荐
领导力发展的圣经
领导梯队模型已经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普遍应用,是企业制定领导人才继任计划和培养各级领导人才的路径指南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各个领导层级拥有出色的领导者。然而,企业内部培养领导人才的传统模式,常常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指导企业成功应对今天的商业环境带来的挑战。“领导梯队模型”源自通用电气等世界卓越企业的实践,对于企业制定领导人才继任计划和培养各级领导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的鲜明特点是:
领导力开发的系统模式
绩效提升的行动指南
继任计划的全新方法
教练辅导的强大支持
职业发展的专业宝典
领导者的每一次晋升,都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实现转型:领导技能——培养胜任新职务所需要的新能力,提升领导力;时间管理——重新配置时间精力资源,决定如何高效工作;工作理念——更新工作理念和价值观,让工作聚焦重点。
作译者
拉姆·查兰(Ram Charan)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大师、畅销书作家。在过去35年中,他为全球企业及其领导人提供常年的管理咨询服务,其中包括通用电气、KLM、美洲银行、杜邦、诺华制药、EMC、3M及Verizon等。他的独到见解源于其过人的商业智慧:他能在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透过企业的复杂表面,直指问题的核心,还能针对核心问题,提出精妙的解决方案,不仅切中要害,还切实可行,即刻就可付诸实施。拉姆·查兰与拉里·博西迪合著的《执行》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榜首。
斯蒂芬·德罗特 (Stephen Drotter)
德罗特人力资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为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客户提供高管继任计划、领导绩效和组织设计等服务。曾任通用电气公司组织与管理发展负责人,是通用电气继任计划系统的早期设计者与实施者之一。
詹姆斯·诺埃尔(James Noel)
独立咨询师和领导力教练。曾任乔治华盛顿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助理院长,通用电气公司克罗顿维尔领导力发展中心高管培训和领导效能开发经理、花旗银行高管培训部门副总裁。
译者
徐中,领导力学者、创业教练,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频道主任、北京创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学博士、MBA,领越 ? 领导力高级认证导师(Certified Master)。
林嵩,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雷静,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序言
再版序
导论 001
第1章 概述: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 016
第一阶段: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017
第二阶段: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 019
第三阶段: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 021
第四阶段: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 023
第五阶段: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 025
第六阶段: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 026
领导梯队模型在小公司的应用 028
领导梯队的各个阶段 030
第2章 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037
个人贡献者的能力越来越强,期望越来越高 038
初任经理的三项重要工作 039
疏通梯队战术 048
谁来负责:初任经理的转型 053
译者序
被誉为"领导力开发圣经"的《领导梯队》是基于GE公司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领导人才培养方面的最佳实践,该书中文版自2011年上市以来,重印了10多次,一度成为亚马逊网上书店领导力书籍销量第一名,很多读者称赞书的内容、学习导图和翻译质量,一些企业甚至要求各层级领导者人手一本,对照拉姆·查兰的"六次领导力转型"模型实现自身的领导力提升与转型。
2014年,我邀请拉姆·查兰先生到中国授课三天,来自中国电信、百度、中兴通讯、美团、宜信等企业的100多位高管参加了"变革时代的转型之道"工作坊和"成功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与领导梯队建设"论坛。我自己也应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等企业家的邀请,多次给企业讲授《领导梯队》一书的要点,帮助企业完善领导力发展体系、加速企业领导人才培育。
企业就好比一架飞机,由三个引擎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第一个引擎--市场需求驱动增长。但在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技术创新导向的新时代,那些只靠外部市场驱动的企业则失去了台风的助力,难以为继。只有华为、阿里巴巴等少数企业在借助市场驱动腾飞之后,在空中培育出了续航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才能够持续创造新需求、实现新跨越。
今天的商业环境已经进入高品质、个性化和敏捷快速响应的指数级发展时代!企业需要的关键能力不再是简单地捕捉机会,而是创造机会。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正从外部的市场驱动转向内生的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而根本是领导力驱动,也就是企业的各层级领导者创造性的、高效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员工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GE、苹果、微软、谷歌、华为、阿里巴巴都是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的典范,也是领导人才培养的大师,代表了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
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是企业内生的高级驱动力,需要精准的认识和系统的培育。当前,中国企业在领导梯队建设方面存在四类问题:第一类是"临时抱佛脚",平时不重视、不投入,一旦机会来临,各级领导人才无论是人数,还是能力都捉襟见肘,只好求助"猎头公司",但"空降兵"毕竟有限,企业常常错失成长的良机;第二类是"无从下手",领导虽然重视,但人才培养的观念落后、标准缺乏、方法欠佳、收效甚微,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领导人才的"胜任能力模型",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谈不上如何培养了;第三类是"拔苗助长",这类现象在高成长企业中比比皆是,常常"士兵当作排长用,排长当作连长用,连长当作团长用",导致人岗错配、管理低效,战略执行难以到位;第四类是"重事轻人",企业过于重视领导人才的业务能力,忽略了带队伍能力,忘记了"领导力就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的学问",即使担任领导职务,仍然是"员工思维",凡事亲力亲为,不善识人用人、授权赋能、激励人心、使众人行,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属,只能贡献个人业绩,不能贡献人才和团队。
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领导团队历时5年深入研究了《财富》500强30年间(1965~1995年)上榜的1435家企业,从中遴选出28家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其中11家企业跨越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天堑,研究获得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11家卓越公司中有10家的CEO是从内部提拔的,而比照公司却大多是从外部猎头来的;培养第5级经理人是企业跨越从优秀到卓越最重要的一环。
被誉为"世界头号经理人"的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以"人的企业" "再造克罗顿维尔,再造GE"两个章节专门谈到人才对于GE基业长青的关键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领导梯队建设是这家世界最受尊敬企业基业长青的全部秘密,在100多年的发展中,9位CEO都是自己内部培养出来的。
华为公司在1998年发布的《华为基本法》中就明确提出了 "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 坚持把各级干部队伍建设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2015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95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458亿元,研发投入596亿元,使得华为公司成为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卓越企业之一。
《领导梯队》之所以受到企业界的广泛推崇,源于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领导梯队模型"基于GE的百年最佳实践,总结出了大企业"从员工到CEO"领导力发展六个阶段的核心要义,"领导梯队模型"通过准确定义六个领导力层级所需的不同工作理念、领导技能和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每个层级不称职的领导行为,有效指导各级领导者全面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领导者如何为每次晋升做好准备,实现领导力胜任的转型。
第二,领导者的每一次晋升都是一次领导力转型,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理念--更新工作理念和价值观,让工作聚焦重点;领导技能--培养胜任新职务所需要的新能力,提升领导力;时间管理--重新分配时间精力资源,决定如何高效工作。查兰把时间管理与工作理念和领导技能的重要性相提并论,这一点在我翻译的过程中尚不理解,我们通常认为时间管理是新任经理需要学习的,高层管理人员似乎不需要学习,殊不知,时间管理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更加重要,时间分配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例如,乔布斯几乎每个周一的上午都是和研发部门的人在一起开会。
第三,"领导梯队模型"也是一个领导力开发的系统模式、绩效提升的行动指南、继任计划的全新方法、教练辅导的强大支持、职业发展的权威宝典。对于员工、经理人员、高管人员以及企业,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本书提供的思考框架、操作方法,帮助各层级经理人员发展自己的领导力。
第四,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营本书的思想,我们运用了思维导图的理念,把六次领导力转型的要点提炼出来,做成一个知识要点框架图。这个创意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也很好地促进了"领导梯队模型"的传播。
此外,查兰博士精心挑选的通用电气等世界级企业的真实案例,与每一章节内容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领导梯队模型"的独特价值,有助于读者认真细读、体会。
最后,感谢袁璐编辑5年来的统筹规划和精心组织,使得本书成为领导力发展的精品,获得多个出版界奖项。感谢责任编辑精益求精,高水准的校对编排,提高了文字的准确和排版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阅读的另一种价值。
感谢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许正先生、仲量联行中国原副总裁花沭成先生、Right Management的刘抒珍女士等朋友对于本书中关键词翻译提出的宝贵意见。
林嵩、雷静两位老师翻译了序言、致谢、作者简介、第4章,以及第8~14章,本人翻译了再版序、第1、2、3、5、6、7章,并对全书进行了统一审校。周迎朝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文字录入工作和部分关键词讨论,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徐中
序言
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特别是各层级管理者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是一个从未解决的老问题。正如彼得原理所说: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这话其实不太准确,员工的不能胜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被提升”,责任更多在于人力部门,虽然员工本人未能主动寻求改进也是原因之一。
对于这部分已意识到问题的企业,不论是其人力部门还是员工本人,我愿意推荐这本书。本书通过对六个典型的管理层级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从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工作理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我的经历来看,这些意见是有理并有效的,本书倡导的“领导梯队模型”在100多家海外企业的实践,也已经表明了这
一点。
对于另一部分自我感觉良好、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企业或员工,我也推荐这本书。“领导梯队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特有的诊断方法,根据一些特定的现象或线索,揭示出问题发生的具体层级,以及这个层级的人所缺少的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
除了本书带给我们的这些工具性的帮助以外,我推荐本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希望我们的企业和员工,能够从当前浮躁的对新概念和新工具的追求中,返回到对基础性管理的重视和改善上来。而作为远比资本更为稀缺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正是基础性管理的重中之重。对这方面一些基本观念的梳理和厘清,应先行一步。
以本书所揭示的现象来说,“事必躬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基本含义就是管理者做了很多下属的工作,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忽视了很多自身层级更为重要的工作。但传统上人们倾向于认为,“事必躬亲”是管理者的美德。自从引进现代管理学以来,我们就认识到这个观念的问题。不论是在政府里还是在企业里,为什么“事必躬亲”是一种如此受欢迎的管理之道呢?
当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基于巩固权力基础的考量,可能是借此远离是非争端,可能是对下属的不信任,可能是因为对职位提升之前的工作更为熟悉,也可能是上级“事必躬亲”的风格导致整个管理层都只能做下一个层级的工作。总之,用本书的语言来说就是:领导者没有学会做最重要的事情。
正如本书所指出的,人们总是做出这样的推断:如果一个人能够出色地完成某个岗位的工作,那么他也可以同样出色地完成下一个岗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存在把人员配置在错误层级的问题:一线经理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做员工的工作,事业部总经理在做事业部副总经理应该做的职能型管理工作,集团高管专注于事业部总经理应该做的业务工作。这不仅导致身为管理者的他们绩效不高,同时他们所管理的员工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不幸的是,在很多企业里这种错位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沾沾自喜的文化。
确保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级与其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相符,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挑战。在当今这个领导力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时代,在当今这个职业经理人的能力与诚信尚未确立的时代,我们必须迎接这个挑战。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工具。“领导梯队模型”将从员工成长为首席执行官的管理历程划分为六个领导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要掌握特定的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第一阶段: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重点是从自己做事转变为带队伍做事这个工作理念的转变;第二阶段: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关键的领导技能是教练选拔人才担任一线经理;第三阶段: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学会新的沟通技巧以跨越两个层级与员工进行沟通;第四阶段: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重点是转变思考方式,从盈利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评估计划和方案;第五阶段: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必须擅长评估资金调拨和人员配置的战略规划;第六阶段: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必须具备重视外部关系的视角。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评估、诊断和改进的一整套工具,这里不再详述。
我欣赏本书的理念和实践工具,期望你和你的企业也能在本书的启发下提升自己和企业的表现。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序言
“领导梯队模型改变了我与员工的对话内容,”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说,“现在,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的战略和人才上,而不仅仅着眼于销量和收入。”
“领导梯队模式的理论和模型帮助我们以一种条理有序的方式推进组织中的职责配置,”一位大型采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说,“这让我们在提高基层生产力和运营业绩的同时,腾出更多的精力关注企业的未来。”
“现在,我们将重点放在开展与各个领导层级相匹配的技能培训上。”
“我们的继任计划如今已重点关注领导潜质的内在含义以及工作表现。”
媒体评论
——约翰·普雷斯科特
澳大利亚最大的铁路货运企业昆士兰州铁路货运公司董事长
本书增加的内容,是基于全球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应用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无论你是第一次阅读本书,还是再次阅读,本书增加的重要观点和读者答疑对于贵公司领导力开发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三位作者,查兰、德罗特和诺埃尔,让曾经困扰各级领导者的角色和岗位职责变得清晰起来。
——汤姆·弗拉纳根
Applied Insight Consulting, Inc. 首席执行官
领导梯队模型可以帮助公司实现转型。本书提出的领导力概念,经典而简洁,使得各级领导者能够清楚地知道高效能领导者的含义。三位作者,查兰、德罗特和诺埃尔,都是领导力开发的大师,持续为我们提供培养世界级未来领导者的最佳思考。
——阿比·克诺查韦斯
全球最大的黄金开采公司之一纽蒙特矿业公司人才管理副总裁
书摘
充分了解每个阶段,有助于揭示隐藏在每一个层级中的领导力问题,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办法。公司常常意识不到,各级领导者之所以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领导才能,是因为公司没有知人善任。公司往往注重管理岗位的财务考核指标,而不是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其结果是,事业部总经理花大量的时间去争取客户,而不是制定有效的业务发展战略。或者,事业部总经理的上司——集团高管,从不关心下属的工作理念是什么,以及这些理念与他的工作是否匹配,当这位事业部总经理的战略出现失误或者未能达成目标时,也不会唯他是问。
如果公司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领导力发展阶段,领导力发展问题就能很快被发现,领导者的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正确的培养。当一位新任事业部总经理仍然固守先前的工作方式,把面对面销售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培养出新岗位要求的关键领导技能时,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被发现。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制订出一个有效地培养计划。与此同时,他的直接上司——集团高管,也被要求承担培养职责,指导他学会如何制订战略计划并有效地分配时间。
通过建立六个领导层级的合适的领导力标准,公司能够加速领导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继任工作。领导者可以清楚地知道现任岗位和下一个层级之间的任职资格差距,清楚下一步需要接受的培训和岗位锻炼,以及现任岗位领导力发展不足带来的危害。领导力发展阶段还有助于人力资源部门制订领导人才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升领导人才的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而不是依赖普及式的培训项目。此外,领导者为晋升到下一个领导层级所做的准备能够得到清晰的识别,而不是笼统地与现任岗位的业绩表现混为一谈。这种模式为公司提拔领导人才提供了客观的标准。无须完全考虑现任岗位的业绩表现、人际关系和个人偏好,领导人才就能够获得晋升。当一位领导者在现任岗位上驾轻就熟并表现出更高层级的某些领导潜质时,公司就可以提拔他。领导梯队模型为组织提供了一种测评领导者能力与岗位匹配度的工具,让不合适者走开。
领导梯队模型还创造了三方面的价值:一是减少领导者的精神压力。当一位领导者被破格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导致工作压力巨大。如果采用领导梯队模型,就不会出现跨越式的晋升。二是领导者的晋升速度比较合理,频繁调动不利于培养必要的领导能力;反之,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不走出“舒适区”,也不能培养出新的领导才能。领导梯队模型提供了一套测量标准,评估领导者是否为晋升做好了准备。三是领导梯队模型缩短了通常的领导人才成长为集团高管的时间跨度。这种模型清楚地定义了从一个层级晋升到更高层级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一旦完成在某个岗位的历练,立即擢升到新的岗位,绝不虚度光阴,浪费他们卓越的领导才华。
单从人才管理的角度来看,领导梯队模型最大的贡献在于公司不需要从外部引进人才来支持公司的发展。公司完全可以从员工开始各级领导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起自己“人才辈出”的领导梯队。
P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