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张金鑫
- 丛书名: 高等院校会计与财务系列精品规划教材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43992
- 上架时间:2016-7-27
- 出版日期:2015 年8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教材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专业) >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
教材 > 经济管理教材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专业) >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教学建议
第一章 导论:认识并购 1
学习目标 1
引导案例 双汇斥巨资海外收购 1
第一节 并购的概念体系 2
第二节 收购的分类 7
第三节 并购的动机 12
第四节 并购的本质 20
第五节 并购的职业发展机会 23
本章小结 24
关键术语 25
练习思考题 25
案例研究:双汇国际收购SFD 25
扩展阅读 30
第二章 并购简史 31
学习目标 31
第一节 美国的企业并购浪潮 31
第二节 中国的企业并购历程 38
本章小结 41
前言
并购涉及跨学科的知识,但并非是零散的知识。并购是一项旨在增加价值的战略行为,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全部内容均围绕价值这条主线展开。另外,从实务的角度看,并购由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所组成,因此流程的观点也渗透在本书的框架中。并购有统一的流程吗?并购不是标准化制造,不同类型的并购执行过程可能差异很大,但其中战略性的协议并购是中国企业运用最多的类型,我们的流程基本是以这种类型为主来展开的。通过并购流程这条外显的主线和价值创造这条内隐的主线,本书将逐步向你展现并购知识的理论与实务全景。
本书融入了作者多年来对并购的理解与思考,有些观点并非与这个领域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希望你能对不当之处进行指正。为了增强书中所述知识的可理解性,本书选编了大量案例和示例。在此向所引用文献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提供这些资料的同事、朋友和学生表达真诚的谢意。本书力求详细列举各种引用资料的出处,但还会存在一些疏漏或偏差,敬请各位作者和读者原谅,并请告知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更正。
本书的出版还得益于张秋生教授、胡联国教授、荣朝和教授、丁慧平教授、崔永梅教授、邓荣霖教授、卢东斌教授、康荣平研究员、李善民教授、潘爱玲教授、周守华教授、陈玉罡教授、胥朝阳教授、宋希亮教授、谢纪刚老师、王东老师、赵立彬老师、袁学英老师、张自巧老师等诸位学者在学术上的教诲和交流,受惠于路联先生、傅俊元先生、刘文炳先生、林庆苗先生、谢泽敏先生、刘国强先生、高愈湘先生、佟常兵先生、房小兵先生等各界朋友在并购实务领域给我的经验分享与鼓励。此外,特别感谢我的妻子郭丽华女士对家族的贡献和对我事业的支持。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施琳琳编辑和章集香编辑为书稿的编辑和修改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吴亚军编辑和陈竹瑶编辑为本书的立项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几位编辑专业而敬业,向你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虽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并购自1984年即已揭开序幕,也不断有人将中国企业并购与美国的六次并购浪潮相比较,但中国的并购浪潮还未到来,尽管我们可以感觉到潮头已渐行渐近。然而,这也给予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期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科技对产业的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监管政策的调整,都为企业并购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掌握并购知识并娴熟运用,提升企业的并购能力,是在潮来时挺立潮头的必要功夫。最是书香能致远,开卷有益正当时。
读者的批评是作者前行的动力,真诚地希望你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电子邮箱:jxzhang@bjtu.edu.cn。
张金鑫
2016年6月8日于北京
序言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涉及的主题包括并购的概念、分类和动机,并购简史,并购战略,并购流程及价值管理,并购目标筛选,并购估值,并购融资,并购支付,合并会计,企业重组税务,并购法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后整合,并购绩效,公司重组等内容,涉及的理论包括并购动机、并购浪潮等,涉及的方法包括并购估值、换股比率计算、并购绩效衡量等。本书既关注到并购理论的研究前沿,也关注到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并购实务,还配以丰富的中国企业并购案例,有助于为学生未来从事并购研究或者并购实务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
前期需要掌握的知识
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等课程相关知识。
课时分布建议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时安排
MBA 本科
第一章
导论:认识并购 1.?掌握并购相关的一系列概念
2.?了解收购分类的维度及类型
3.?理解并购的动机
4.?理解并购的本质
5.?了解并购知识可能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 2 4
第二章
并购简史 1.?了解美国各次并购浪潮的特征
2.?理解美国各次并购浪潮的驱动因素
3.?理解影响中国企业并购发展的关键因素 2 2
第三章
并购的价值管理 1.?了解实现公司战略的策略类型
2.?理解接管、内部发展、联盟等策略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