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第10版)
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ories of Personality,10th Edition
- 作者: (美)杜安·舒尔茨(Duane P. Schultz) (美)西德尼·艾伦·舒尔茨(Sydney Ellen Schultz)
- 译者: 张登浩 李森
- 丛书名: 美国名校学生最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39643
- 上架时间:2016-7-7
- 出版日期:2016 年6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读物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理学 > 心理学

编辑推荐
美国200多所高校使用教材
大量研究主题与不同理论流派相融合
发现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探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玉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
作译者
(Duane P. Schultz)
曾为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本科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毕业于雪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大学华盛顿校区。著有三本大学教材,即《人格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史》《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均已更新至10版或以上的高版次,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与妻子西德尼·艾伦·舒尔茨合著的教材都深受读者喜爱。
西德尼·艾伦·舒尔茨
(Sydney Ellen Schultz)
作家、编辑、研究人员,已经为出版商、政府机构、学校和专业协会开发了许多数字出版物和教材。她和她的丈夫杜安·舒尔茨均为优秀的教材作者。
译者简介
张登浩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导师王登峰教授)。研究兴趣为人格与心理健康、积极人格特质、人格评价准确性以及社会排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项目等。已发表SSCI和CSSCI论文近30篇、学术专著1部、译著3部。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人格:评价、研究与理论 1
人格研究 2
人皆有之 2
描述你的人格 2
人格是如何建立的 2
人格在心理学史中的地位 3
对意识的研究 3
对行为的研究 3
对潜意识的研究 3
对人格的科学研究 4
人格的定义 4
他人眼中的我们 4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5
独特性 5
人格、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5
人格的种族与性别问题 6
跨文化心理学 7
人格评估 7
译者序
著名华人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曾指出,人格心理学是从个体自身和环境的角度来解释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与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共同构成心理学的四门基础学科。因此人格心理学一直是心理学的传统领域之一,关于人格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关于性善性恶的讨论,以及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关于气质的四种类型的划分。虽然如此,但是对于人格这一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研究者却很难达成一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陈仲庚教授曾在其编著的中国第一部人格心理学著作中总结了50多种定义,这一方面体现了人格这一概念广受关注,另一方面更说明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在舒尔茨教授夫妇的这本《人格心理学》中,他们将人格定义为个体稳定而独特的特征集合,能够改变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主要强调人格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独特性这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与众多的人格概念相比,主要关注人格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即人格就是人的特色这一方面。虽然可能并不特别完整或者流行,但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比较容易理解,他们一直强调本书针对的读者就是对人格心理学还没有任何认识的本科生,想象一下,如果一打开书,第一个概念就极其抽象难以理解也许会让很多对人格心理学充满热望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当然,舒尔茨教授夫妇善于把握读者心理并尽力为读者着想的写作风格体现在了很多方面。他们在这一版中增加了每一位理论家的生平,这既可以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理论,因为任何一位理论家的理论实际上都受到其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影响,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等。此外,在“研究集锦”栏目中作者对所提到的众多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列出重要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对众多研究结果系统化理解并进行分析比较。
从整本书的结构来看,舒尔茨教授夫妇的这本《人格心理学》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人格心理学教材的写作风格。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材主要延续的是霍尔(Hall)和林哲(Lindzey)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的方式,主要介绍精神分析、特质流派、生物学派等不同人格流派的经典理论,基本上很少涉及人格心理学中大量的具体研究主题,因此长期以来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纯理论学科。随着近些年来将大量的研究主题融入到不同理论流派的介绍之中,人格心理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教材的架构方式,本书即属于此类。虽然这一方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但长期忽视人格心理学领域中大量具体研究主题的做法,在大的人格理论缺乏突破的现实情境下,人格心理学的教材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革,这显然不利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另外,大量具体研究的介入也使得理论不再枯燥和抽象,这同样符合舒尔茨教授夫妇的一贯风格。
自从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有幸投在王登峰教授的门下,我便与人格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从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开始步入人格心理学的殿堂,一直关注人格与心理健康、积极人格特质以及人格评价准确性的研究并做了一些探索,但自忖对于人格心理学这一庞大领域的了解依然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刘利英编辑找到我希望我来翻译这本舒尔茨教授夫妇的《人格心理学》时,我觉得很有必要把这本广受欢迎且很有特色的人格心理学教材引入中国。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一方面我们可以极其细致地阅读这本著作,全面理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把我们对人格心理学的学习理解展示出来,向广大专家和读者学习、请教的机会。因此,我们大胆地接下了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整本书的翻译由我先翻译前言、术语表和第7章,然后由我的学生翻译其他章节的初稿,其中李森负责第1、2、6、8和15章,王诗如负责第3~5章,宋美婷负责第9章,何文倩负责第10章和11章,王文博负责第12章和14章,林泽宇负责第13章。最后由李森协助我进行校对并定稿,虽然我们认真理解原文并力求准确表达,但限于我们的能力,而且很难避免个人化的语言表达偏好,因此错误和阅读中的不适应可能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张登浩
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楼
前言
新增加的内容
本版的主要变化在于,新增了理论家的生平材料。这是因为理论的发展受到理论家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影响。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它们最初可能只是起源于理论家的直觉和个人经验,后来才通过更加理性和逻辑的程序得以提炼和拓展。本版同时也提及了社会文化对于理论家关于人性看法的影响。
本版对人格研究部分也进行了更新,增加了350多个新的参考文献,继续强调人格心理学当前的研究主题。在“研究集锦”栏目中对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并进行比较分析。
本版还增加了大量关于子女教养、性别、民族以及文化影响人格发展、考试成绩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性概念的材料。我们提供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结果,所涉及的被试来自世界大约50个国家,不仅涉及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也包括欧洲、亚洲和中东、非洲和南美的国家。我们同时将人格评估也扩展到非裔、亚裔、西班牙裔以及印第安人等人群中。
第1章增加了社交网站,比如脸书是如何塑造和反映个体人格的内容的。网络使用(或滥用)与攻击行为、去抑制、控制点、感觉寻求、主观幸福感、梦的内容、网络欺凌与拖捕等具有相关性。
人格评价部分增加了在线施测以及使用个人电子设备来记录思想和行为样本等技术,还更新了使用网络来收集更多样本和更加多样化的被试,并且讨论了对维基百科所发表文章的争议,介绍了罗夏墨渍测验。
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增加了有关潜意识、自我控制、自我韧性、替代性攻击以及作为发泄愤怒情绪的方式之一的宣泄等影响的材料。我们讨论了梦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伊斯兰文化下梦的探讨。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分析师在不断努力以使弗洛伊德的众多概念能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相融合。
对于荣格,我们讨论了有关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量表的研究,以及作为心理类型的一种机能的行为差异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仅增加了有关女性中年危机的研究,而且增加了更多荣格的心理分析的案例。对于阿德勒,我们增加了有关早期记忆、出生顺序以及社会兴趣方面的新成果。对于霍妮,我们增加了有关神经症竞争力的内容。对于埃里克森,我们补充了其个人简介,增加了认同的心理社会阶段、民族认同、性别偏好认同、寻求认同的文化差异以及网络在建立虚拟认同中的作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出现了更多对中年期的生成性阶段和老年期的自我整合阶段的研究。
对于奥尔波特,我们讨论了更多关于表现性行为、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面部表情和情绪的计算机识别,以及通过使用“情绪符号”的面部表情的计算机传输。为了加强有关人格基因基础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呈现了基于艾森克人格理论和五因素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还介绍了人格的六因素模型,即HEXACO,这一模型已经引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在介绍马斯洛理论的章节,我们补充了关于自尊的研究。在有关斯金纳的部分,我们增加了关于迷信行为和自我控制的研究。在有关班杜拉的部分,我们增加了有关父母自我效能感、自尊的文化差异、观看视频游戏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说唱音乐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的材料。在有关罗特的部分,我们加入了关于控制点的最新研究。
在第14章中,我们探讨了人格的一些具体层面,包括控制点、感觉寻求、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以及成功等。新的感觉寻求形式,比较受关注的包括刺青、穿孔以及网络成瘾等。同时,这一章还介绍了乐观/悲观主义的文化差异、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不同类型的幸福感及其与成功的关系。
本书的结构
第10版保留了本书一直以来面向对人格理论没有任何了解的本科生的取向,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初学者能够轻松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我们选择了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论、遗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取向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在最后一章,我们对以上这些描述人格发展的不同理论进行了回顾,并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结论,同时通过他们的研究来最终获得对这些理论的理解。
本书当中的每一个理论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介绍的。虽然我们知道,在具体的知识点上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非常重要,但我们认为问题取向的教材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而理论取向的教材对初学者而言更为容易一些,更有利于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概念以及把握整体。我们试图清晰地呈现每一个理论,介绍最重要的思想、假设、定义和方法。我们对每一个理论家的评价方法以及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对每个理论进行了评价和反思。除了将弗洛伊德按照时间顺序排在第一位之外,并没有按照重要性来安排其他理论的顺序。对于每一个理论,我们都用竞争性的视角进行讨论。
关于多样性的说明
第一个综合性人格理论的提出者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19世纪的神经科临床医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诊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被称为精神分析,主要建立在对富有的欧洲白人女性的研究之上。这些欧洲白人女性向弗洛伊德抱怨情绪痛苦以及令她们苦恼的思想和行为。弗洛伊德根据对她们病情好转或者并没有好转过程的观察,提出了解释所有人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很多概念已经成为现在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以及他的理论所招致的反对,这激发了许多其他理论家去检验和提升他们自己的人格理论。
现在,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都已经承认,基于一个同质的小样本所建立的理论不能被应用到整个世界多样化的群体中。这种情况就和医学一样。例如,医学研究者承认,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适用于青年人,却并不适合小孩子和年纪比较大的人。在特定族群中流行的疾病在其他族群却几乎看不到,这就需要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医学筛查和检验来了解他们的差异。现代人格理论努力追求包容,研究年龄、性别、种族、血缘、宗教信仰、性取向以及育儿方式的影响。这种多样性的体现贯穿全书。
本书的特点
我们在每章为学生提供了“欢迎登录”“研究集锦”“本章小结”“复习题”以及“推荐阅读”等栏目。
致谢
序言
著名华人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曾指出,人格心理学是从个体自身和环境的角度来解释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与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共同构成心理学的四门基础学科。因此人格心理学一直是心理学的传统领域之一,关于人格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关于性善性恶的讨论,以及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关于气质的四种类型的划分。虽然如此,但是对于人格这一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研究者却很难达成一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陈仲庚教授曾在其编著的中国第一部人格心理学著作中总结了50多种定义,这一方面体现了人格这一概念广受关注,另一方面更说明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在舒尔茨教授夫妇的这本《人格心理学》中,他们将人格定义为个体稳定而独特的特征集合,能够改变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主要强调人格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独特性这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与众多的人格概念相比,主要关注人格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即人格就是人的特色这一方面。虽然可能并不特别完整或者流行,但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比较容易理解,他们一直强调本书针对的读者就是对人格心理学还没有任何认识的本科生,想象一下,如果一打开书,第一个概念就极其抽象难以理解也许会让很多对人格心理学充满热望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当然,舒尔茨教授夫妇善于把握读者心理并尽力为读者着想的写作风格体现在了很多方面。他们在这一版中增加了每一位理论家的生平,这既可以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理论,因为任何一位理论家的理论实际上都受到其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影响,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等。此外,在"研究集锦"栏目中作者对所提到的众多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列出重要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对众多研究结果系统化理解并进行分析比较。
从整本书的结构来看,舒尔茨教授夫妇的这本《人格心理学》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人格心理学教材的写作风格。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材主要延续的是霍尔(Hall)和林哲(Lindzey)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的方式,主要介绍精神分析、特质流派、生物学派等不同人格流派的经典理论,基本上很少涉及人格心理学中大量的具体研究主题,因此长期以来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纯理论学科。随着近些年来将大量的研究主题融入到不同理论流派的介绍之中,人格心理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教材的架构方式,本书即属于此类。虽然这一方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但长期忽视人格心理学领域中大量具体研究主题的做法,在大的人格理论缺乏突破的现实情境下,人格心理学的教材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革,这显然不利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另外,大量具体研究的介入也使得理论不再枯燥和抽象,这同样符合舒尔茨教授夫妇的一贯风格。
张登浩
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楼
媒体评论
我把它推荐给所有心理学爱好者和对人性感兴趣的读者。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了解我们自己、他人以及全人类的本性和行为,包括共同性和差异性的不同层面。
--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已更新至第10版,舒尔茨教授夫妇所撰图书之所以广受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写作风格适应读者的需求,将枯燥的历史和抽象的理论娓娓道来,使得它们不再"面目可憎",而是引人入胜。本版增加了每一位理论家的生平,这既可以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理论。此外,在"研究集锦"栏目中,作者对所提到的众多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列出重要的观点,有利于读者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和分析比较。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把这本广受欢迎且很有特色的人格心理学教材引入中国。
-- 张登浩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