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创业者、互联网从业者、商业人士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第1章 互联网价值日益凸显 / 1
互联网正在让这个时代的企业面临生死转型 / 2
被互联网改写的16个传统行业:新闻出版广电领域 / 4
被互联网改写的16个传统行业:制造流通领域 / 7
被互联网改写的16个传统行业:餐饮旅游领域 / 9
被互联网改写的16个传统行业:政府管制领域 / 10
BAT产品出问题等于全民断水电? / 14
第一位互联网劳模诞生说明了什么? / 16
第2章 重新理解互联网与格局体系 / 19
通过《链接》,重新理解整个互联网 / 20
从降维攻击详解互联网格局体系 / 24
第3章 BAT技术布阵盈利移动未来 / 29
技术如何影响经济 / 30
科技与政府博弈中发展 / 34
百度连接人与服务 / 37
阿里巴巴扮演O2O渠道角色 / 42
腾讯重社交增值与游戏 / 44
第4章 社交产品谁主沉浮 / 46
社交产品本质 / 47
前言
感谢这本书能够出版,这两年我主要的事情就是创业,我的职业是产品经理,在想要创业之前经常思考的是互联网能够带来可能性,而当亲自深入到种种细节之后才发现对于互联网真正需要思考的则是它的不可能性,要想利用互联网达成某些事情是否是需要的?以及这种需求背后是什么理由支撑?直到后来某个阶段我终于明白了,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是只是在满足已经有的需求,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去满足而已。
为什么创业失败?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聊聊创业失败的几个原因。
? 错的方向,不要把自己的需求当做是所有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是两回事,太多失败的案例死在起点上,将自己的需求当成别人的需求,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在某个行业有很深的扎根,只是看到表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相信互联网的万能。
? 错的自身定位,很多失败的项目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明确的定位,自身的资源条件是否能够支撑这个项目也是很重要的,“风口上的猪”一抓一大把,但是为什么只有雷军做成了,一堆做手机ROM的公司全部阵亡,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无非是资源经验的积累,所以即使方向正确但是自身定位错误也依然会失败。
? 错的努力,目标和努力其实是两回事,很多人每天很努力忙忙碌碌,但是产生的效绩却不高,但依然却乐在其中。这样的工作方式实际上就是没有明确目标导致的,认为只要自己在努力在用功就是在接近目标。“冬吴相对论的”这个节目里谈过,做功是分正向和负向,如果方向是错的话那再努力做的都负向的事情,不仅离目标越来越远,而且只会剩下疲劳而已。所以绝大多数创业者劳而无功,将自己需要承受苦劳比达成目标还重要,并以此安慰自己“我努力了,就没有遗憾”,但这只是在自我幻想,并不值得任何同情。
对互联网的误解
下面再谈谈很多人对互联网的误解。
? 万能的互联网,很多不了解互联网的人会认为互联网是某个什么特别的武林秘籍,得之可得天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将传统企业进行结合使得效率更快而已。比如我们以前点外卖需要看传单打电话再付钱找钱,过程极为繁琐,但是有了O2O之后就只需要直接手机查找,然后下单付款,等着外卖就行了。互联网说白了就是对效率的改造。
? 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本身没有任何思维,在思维的只是人而已。互联网可以将一群喜欢某个产品的人聚集起来,但是这在互联网以前也是如此,比如几百年前某个喜欢下棋的本地俱乐部就是互联网思维,只不过如今的互联网这一工具将这一特性放大到最极致了而已,当前创业要关注的不是互联网思维是什么,而是要关心如何做好自己,利用互联网获得更多的曝光与粉丝才是最关键的。武林秘籍从来不存在,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 万能的微信,经常看到某些宣传会说“昨天马云让你开淘宝你错过了,今天你还想错过微信吗?”这类过分夸大的宣传。而实际上微信并不能取代淘宝,不能取代的原因也很简单,微信的封闭系统并不能有效支持电商运转,所以微商除了传销就是小打小闹,不会成体统。
互联网的很多东西都能在经典中找到对应,易经三易分别是:不易、简易、变易,当前世界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千变万化对应是变易,而支撑这些变化的又是人性底层那些不变的东西,此乃不易,而所有的创业都需要真正抓住这些不变的东西就是抓对了真正的方向,例如打车、外卖这些O2O项目,当前互联网处于寒冬时期太多项目的估值都被过分抬高,要能够看清事物的真正价值需要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越是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是简易。
这些文章一部分是我自己的一些创业经历的反思,其次是对国内当下科技公司格局盘点以及未来可能性,还有一部分是对互联网本质的拆解与重组,最后一部分有对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前瞻。
希望这些思考能够给各位带来些许帮助。
承哲
2015年10月28日 北京
媒体评论
从降维攻击详解互联网格局体系,
△是被技术奴役,还是在利用技术延展我们的意志?
△产品家必须知道的和时代脱节的危机,
△创业者应该尽早跳出乱象,不要被“互联网思维”玩坏了
△虚拟现实,是我们活在未来的方式?
△超当年互联网泡沫的记录,泡沫论又再掀起?
【要点摘抄】
互联网共享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利用互联网沉淀出的大数据,想象力无穷。
互联网本身没有任何思维,在思维的只是人而已。
所有存在信息不对称性的地方,都会被互联网渐次入侵,最后颠覆。
未来会像是《奇点临近》里说的那样充满智能吗?
当VR技术成熟后的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书摘
导语:
最近有些人工智能电影比较火,比如《HER》、《超验骇客》以及《机械姬》,而这类人工智能电影都涉及一个话题,那就是人与人工智能产生了爱情。我个人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基于我对爱情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试着做出一些假设,试图找到这其中的一些可能性。
大数据分析,爱的个体建模算法
要让你爱上人工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的第一步就是收集你的所有存储在网上的一切记录,比如你发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系统通过你发送的信息来判断你的性格倾向,将你的性格在十六型人格、九型人格等表格中做归类,并且通过智能硬件收集的运动、心跳脉搏等数据,来建立你的个人初步档案,通过一些心理学以及生理学量表,对你进行个体建模。
在电影《HER》中,人工智能萨曼莎就在接触主人公的刚开始就对其所有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其有了大概了解。而在电影《机械姬》中人工智能科学家通过收集男主角的在线行为数据,甚至其中包括了其对A片女主角的喜好,再制作出对应的人工智能,从脸型到身材,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男主角的想象。
所以通过收集你在线行为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为你进行初步建模,然后为你定制出你喜欢的脸型、声音、身高、体型、性格等的机器人。
接着你们就见面了。
深入潜意识,爱的精神分析算法
要你爱上一个机器人,其实是更高层面的图灵测试,因为你知道对方是机器人,你也知道你只是在测试,你只是抱着试试和玩一玩的心态,来到这个测试房间,与其进行对话。
刚见面的时候,你的心突然变得柔软,因为这个AI的设计是按照你喜欢的样式设计出来的,但是你还是理性的,因为你知道这只是机器人,你只是喜欢这类型的女性或者男性,并不喜欢机器人。所以你接下来就是和这个机器人聊天,对其进行图灵测试。
从精神分析上来说,人是被潜意识所控制的,你的每一个决定的刹那都是由你过去的行为所决定,你的行为是被环境所塑造出来的,你喜欢某种女性、某种男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之所以让你迷恋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性格特质对你的影响,是“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的衍生。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治疗师之所以能够将患者治疗好,是因为治疗师能让患者将各种情感“移情”到自己身上,然后帮助患者走出过去的阴影,是一个不断与患者建立正向情感连接的过程。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爱上一个人也是场景的还原,也是“移情”,对某种过去所渴望的情感的寄托移情到另一个人身上,希望对方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例如你有一个经常批评你的母亲,那你在成人后你的伴侣就可能是一个温柔并且能给你带来自信的女性。所以很多时候你说对某某没感觉,是因为没有在对方身上找到过去曾经渴望的东西,那是一种婴儿般的渴望。
那么接下来,人工智能与你聊天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你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它会对你进行更加深入的个体建模,人工智能会根据你的聊天方式、语气轻重、语速、是否有皱眉、嘴角是否有上扬等一系列微表情来识别你的情绪、感受。在《机械姬》中,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微表情识别这种方式与男主角建立起了感情连接。
人工智能会不断通过正面肯定你的行为让你与之继续深入聊天,而当你开始一点点敞开心扉后就会将过去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告诉给对方,而对方则给予你良好的反应,此时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这么懂你,你很感动,你开始认为对方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开始与对方建立起初步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