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一个生命的降临,最先感知这个世界的就是耳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本能地被美好的声音吸引。所以当
一个孩子对一台钢琴产生兴趣的时候,一定是注意到这
个乐器发出了悦耳、美妙的声音。
用耳朵来听由自己的动作产生出来的声音,本是一
件自然而然的事,也必定是令人感到愉悦和产生兴趣的
事。几乎所有的孩子见到钢琴,都会爬上琴凳,在琴键
上拍上几下,乐不可支。家长为他们购买了钢琴,带领
他们找老师去上钢琴课,会使他们兴高采烈。然而为什
么不少儿童在真正学习了钢琴之后,其兴趣不但没有加
强,反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了呢?我认为,关键问
题就在于我们大家都没有重视一个“听”字。
虽然我们人类都具备天生喜爱音乐的耳朵,但后天
的培养和训练则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主
张让孩子学习钢琴的真正目的。成功创建了“铃木教学
法”的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坚信:“学乐器最主要的原
则是学会‘听’,培养‘听’的技能,‘听’是一切的关
键,既听别人的,也听自己的”。他主张:“从初学音乐
时就应当发展敏感的听觉,并始终将它作为最高的要求。
. 如果当学生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再教导听力,就未免太
迟了”a。
经常担任评委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条经验,从幼儿
a道勒斯·科勒尔. 铃木钢琴教学法[M].周禾君,译. 合肥:安徽文艺出
版社,1987.
003
到少年阶段,演奏水平与年龄组多数呈现出逆向发展的
剪刀型状态。学龄前的孩子大多自然可爱,曲子短小却
认真规矩。随着年龄组的增长,曲子难度是增加了,可
是演奏中的毛病却增加得更多,有些已经都不像样了。
难道我们的孩子都是越大越笨吗?
这里明显存在两条学习钢琴的“路子”:一条是用
“听”来指导“弹”,这会使两方面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条则是忽略“听”音乐,
只顾“弹”作业,全力攻技术、盲目求难度,于是便形
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按第一个正确的“路子”学习,不论你手上能
弹到什么水平,只要心里感受到音乐,有了美的追求,
自然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所学到的都会是实实在在的东
西。如果是走第二条“路子”,尽管能得到弹出几首没
有质量的作品的“能力”,可内心并不能感知到音乐,
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收效不大,
还往往使孩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不幸的是,据我观察,
在当今的中国,竟然后者占多数!
为什么学钢琴的学生特别容易形成只“弹”不“听”
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来自乐器。我们不妨先从乐器的特点来
找原因。所有乐器当中,只有钢琴可以凭视觉就能略学
一二。通过认识键盘弹出个C大调音阶比在电脑上打
个字母表还容易,而这在其他乐器上是绝对做不到的。
不信你去试试小提琴、双簧管、小号,或者二胡、笛子、
唢呐……(原谅我没将电子琴当作乐器,这个在其他章
节会涉及)因为初学这些乐器,人们必须全部依靠听觉
才能掌握,否则你何谈“C大调音阶”?也许连声音都
发不出!而初学钢琴,从第一天视觉就直接介入进来了。
我们可以通过黑白键的布局找到中央C,进而认识了C
大调音阶。要说这本不是坏事,它应该更方便我们去掌
握这个乐器。可是人类却偏偏在自己的各个感官上具有
天生的排斥性。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视觉上的时候,
听觉往往会变得迟钝,以致充耳不闻;可一旦将注意力
集中于听觉的时候,则视觉往往会变得迟钝,以至于有
眼如盲。我们常说的“闭目倾听”就是这个道理。一些
听觉障碍者往往视觉特别灵敏,而一些视觉障碍者则往
往听觉特别灵敏,也是这个道理。
钢琴虽然最易入门(有些早慧的儿童三岁就能起
步),然而又是一件最难的乐器。钢琴之难,在于除了
要顾及眼前的八十八个黑白琴键(好在它不再增加了),
还要动用双手的十个手指,还有眼前的乐谱,那上面的
音符又在随着你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又
是这个钢琴,从初学就要会看两行五线谱。不像其他管弦
乐器,他们只看一行谱(就是再难的作品也还是一行)。
再有其他管弦乐器和唱歌都要用耳朵顾及音准问
题,我们弹钢琴的人也不需要操心,你可能只靠眼睛看
准,并按下琴键就OK了,至于声音准不准全是调律师
的事儿。
这些客观因素都很容易将人的注意力从耳朵转移到
眼睛和肢体等其他地方。正如辩证法所说的,一切有利
因素都有转化为不利因素的可能。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负
面因素的存在,才可以避免其向负面转化。
第二个原因是教学问题。据我观察,有太多的教师
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没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初学
者去“听”。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需要教他们的东西
太多了,除了坐姿、手形、指法、触键动作、基本练习、
练琴方法……(如同在教武术、体操或是操纵一台机器)
之外,还要教他们认识五线谱及谱上的各种符号、讲乐
理知识和分析作品……(如同教识字和外语)。虽然这
些都是必要的,却往往忽略了把这一切与乐器发出的声
音结合起来,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本能
的听觉上引开了。学生在眼忙手乱之时耳朵就很容易失
聪,长久以往就会形成不用耳朵的坏习惯。
我注意到很多老师由于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就没有
培养出“听”的习惯,之后又没有在教学的实践中注意
提高自己的听觉能力,导致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听”不
出来,只教看出来的问题。教师自身的不足也就不自觉
地,却是必然地影响了学生,成了“遗传病”。
第三个原因来自社会环境,主要是学生的家长。当
今的琴童家长最常自谦“音盲”,对此我甚不以为然。
如果真是音盲,何故要自己的孩子去学琴?其实人人都
有对音乐是不是好听的分辨力,这些家长只是在听到孩
子弹奏的不好听时不敢相信自己,只怪自己听不懂而自
称为“音盲”或“外行”。因此我常对这些家长说:“乐
谱上的音乐都是好听的,就是最简单的考级曲目,甚至
基本练习也一定是好听的。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弹得不
好听时,一定是他的演奏上出了问题。这时要启发孩子
自己去听,去辨别,去改进,去请教老师。”
其实“音盲”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一种功利和短视
的目的去强迫子女学琴!常常见到一些家长,他们不在
意音乐本身,却以“音盲”为掩护,不惜代价地追求孩
子“速成”。以考级拿证书或比赛拿名次为目的,逼迫
孩子苦练,盲目拔高程度,互相攀比。为此甚至不惜向
老师施压。他们不明白,当作业太难时,孩子手上应付
不了,自然顾不上“听”了。失去了“听”,也就失去
了进步,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家长的短视引发并构成了社会
性的短视。全国上下音乐比赛、才艺表演多如牛毛,这
本是促进孩子互相学习(听)的好机会,却常常舍本求
末,将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名次、证书,甚至服装、
化妆、拍照上,反而不太在乎弹得怎么样,好听不好听。
我曾参加过不少形形色色的“音乐活动”,只见大人们
忙忙碌碌,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先恐后找我照相和签名
者络绎不绝,却鲜见有人专心聆听音乐,更没有人下功
夫去营造聆听的气氛和环境。
我想这都是导致我们学习钢琴后会越来越不用耳朵
的一些外在原因。认识到这些,我们就该努力找到应对
的办法,实施改进与纠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对初学钢琴者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用耳的习惯,
强调用“听”来指导一切课题。不然的话,走了弯路
再改会很困难,甚至贻误整个的学习进程。
一、谈几项大事
既然用“听”来指导“弹”是正确的学习“路子”,
对初学者来说应从何处着手呢?如何将“听”置于首位
呢?我想主要抓三点。
(一)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元素,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
语言与歌唱。无论何种形式的音乐,最直接深入人们心
灵的首先就是旋律。
所以初学钢琴的人,在认识键盘之后,最大的乐趣
就是能在琴上弹出一个调调来。在这儿我们一定要给学
生树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弹钢琴绝不是将琴键按出声
就ok了,而是有很多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即使最简单的单手旋律,也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弹得
好听,像唱歌一样。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唱歌,这个要
求并不过分。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
欢唱歌,特别在幼儿园里,唱歌和做游戏一样,是孩子
们最主要的“课程”。应该把钢琴看成是唱歌的延续与
提高,让他们用乐器“唱”出自己心里会唱的“歌”。
当听到用自己的手使乐器“唱”出自己心里的歌,难道
不是一件具有成就感的乐事吗?我见到很多对弹钢琴
一直抱有兴趣的孩子,就是找到了这种感觉,我们将
其称为“旋律感”。而对钢琴学习产生厌烦的孩子,都
是没有这种感觉,即心里不“唱”,耳朵不听。二十世
纪匈牙利最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Zoltán
Kodály,1882—1967)有一句名言:“不先唱歌就开始
学乐器的儿童,注定其一生没有音乐感。”
我很庆幸自己在童年就喜欢唱歌,不仅在小学的音
乐课上学习了不少歌曲,又参加了北京市少年宫的“友
谊童声合唱团”,直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还被选进
了学校的童声合唱团。由于切身体会到唱歌对于弹琴的
直接帮助实在太大,所以我一直建议学钢琴的孩子一定
要会唱歌,爱唱歌,常唱歌,这是培养“旋律感”的必
由之路。有些本来喜爱唱歌的小朋友,在学习弹钢琴后
反而远离了唱歌,实在不应该,也实在太可惜了。
请切记:从初学就要培养“旋律感”!
(二)节拍
其实节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与旋律结合一体的。
要让学生知道并能听出:节拍有错误的旋律,或是节拍
不稳定的旋律一定是不好听的!我在这里故意没有用
“节奏”这个词(节奏可能包含了更多的意义,后文我
会专门论述),就是想对初学者更简单明了地强调:“一
定要把拍子数对!”这是日后具备良好“节奏感”的基
础,非常重要!
举例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一条三拍曲子中的某一小
节多出或少了一拍、半拍,却没有感觉到错误与不适,
即说明他还没有找到节奏的本能感觉,就该引起老师的
注意了,不要当成小事。
李斯特的女婿德国指挥家和作曲家汉斯·吉
多·冯·彪罗(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1830—
1894)有一句名言:“万物之初,先有节奏。”我在年轻
时一直将这句格言牢记于心,用于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中。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又逐渐加深了认识:“节奏”其实远
远存在于音乐之外的无限世界,而“节奏感”则更是我
们从事各行各业的行事能力中必不可少的潜在素质。想
想看,一个孩子从初学钢琴就得到了节奏感的教育,一
定会具备这种潜在的素质。
我走过很多国家,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节奏感”相
对而言比较薄弱,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我常常
设想: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通过学习音乐,从小培
养出良好的“节奏感”,即使以后从事音乐以外的其他
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有纪
律,我们的各行各业也一定会更有效率。
因此,对初学者在起步阶段强调“数拍子”就格外
重要,这是逐步培养“节奏感”的起点和基石。如果等
到他已具备相当的弹奏能力之时,再回头去补“数拍子”
的课,那将是相当费力与苦恼的事,甚至已“无法补救”
了。我碰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实在令我束手无策!
在前面讲“旋律”时我曾提出要在心里会唱歌(也
有人将其称为“内心听觉”),培养“节奏感”也同样依
靠唱。我发现孩子们唱歌时很少出现这儿多一拍那儿少
半拍的现象,怎么一弹琴就容易出错呢?所以在这里我
还要强调:心里的“歌”一定要“唱”的有拍子才行!
我可以借助柯达伊的话引申为:“唱歌不数拍子的儿童
学钢琴,注定其一生没有节奏感。”
对于初学者,要牢牢抓住“旋律感”与“节奏感”
的培养,两者既同等重要,又互为一体,“数拍子”则
是基础的基础!
(三)伴奏部分
初学钢琴自然是从单手单音开始,但很快就会进入
双手一起弹的阶段。只要双手一起弹奏,立刻就出现了
主次的问题。
让孩子分清谁是主奏、谁是伴奏几乎没有问题,可
他们为什么总是把伴奏部分弹得太响呢?恐怕未必是他
们没有“听”到主旋律,也未必是他们心里没有“唱”
主旋律,而是他还没有能力将耳朵的注意力全方位打开。
我觉得这正好是启发孩子“打开”耳朵的大好时机。首
先要让他们“听”到(感受到)伴奏部分重与轻的区别,
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听觉选择一个好听的、适度的音量
比例。如果这时教师能示范弹奏几种不同音量比例的组
合(几小节足够)让他们选择,则是非常好的办法。孩
子在自己不弹的时候,耳朵是很敏感的,让他们选择一
个好听的组合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他们选择对了,
便鼓励他们自己去做。于是用“听”指导“弹”的状态
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凡事“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通过对伴奏与旋律
的聆听,使孩子的耳朵能够从“偏听”锻炼成为“兼听”,
如同从“单声道”升级到“立体声”。如果一个初学的
孩子能够很快地做到这点,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进步,这
可是一个难能可贵的飞跃!有了这样的听觉感受,就有
了用耳朵经过头脑支配双手做不同事情的能力,从支配
双手不同的力度开始,进而支配双手完成不同的音色和
不同的音乐特性。千万不要忽视这方面的培养,这可是
一种涉及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的高级能力的培养,而且
是在学习其他任何乐器中都得不到的东西!
从初级教材就培养孩子听伴奏部分,随着程度的逐
步加深,孩子将自然而然获得良好的和声感觉。“和声”
是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幼
儿,要求他们掌握和声理论未免不切实际,但从听觉上
加深和声感觉应该是最方便的办法。初学的孩子弹错音
是常事,可又是训练他们听觉的大好时机。一旦在和声
中出现了错音,就要通过对比,让他们用听觉去分辨错
音的难听和正确的好听,而不是简单地在错音上画个圈
了事。常见不少已学了多年钢琴的学生,仍然对自己弹
错的和弦茫然不觉;反之有的学生不仅能敏感地发现自
己的读谱错误,甚至还能质疑乐谱上偶然出现的印刷错
误的和弦。二者差别之大,足以说明培养和声感觉的重
要性,也足以证明初学阶段就要培养“全面”聆听音乐
的重要性。
可能有人会提出,仅此三项就够了吗?当然不够。但
对待初学者掌握住这三项,即是走对了“路子”。“路子”
对了,日后的漫长学习过程便会由逆水行船变为顺水推舟。
欧阳修的名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
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对于初学者肯定是有太多要学的东西,其中有些问
题是阶段性的,有些问题会因人而异,这些问题明白了、
改正了或做到了,就可以过去了。
二、谈几项常识
前面说了三项“其大”,再说说初学者常常遇到的
几项“其小”吧。
(一)坐姿
坐姿要自然、端正。琴凳高度调整到弹奏者的手
腕和肘部与键盘在同一水平高度为宜。如果孩子太小,
应该辅助一个小脚凳。但当其成长到既能坐在琴凳边,
脚又能接触地面时,就可以撤去脚凳。我见过很多小
朋友像坐沙发一样,将整个屁股坐在琴凳上,脚就很
难够着地了。可以试试让他屁股往前挪挪。
(二)基本手形
弹钢琴的基本手形,就是我们平时自然、放松状态
的手形。不必故意收拢,也不必故意展平,弧度与用手
抱着自己的(不是父母的)头差不多即可。对于初学者,
特别是儿童,有两个常出现的毛病。
一是手腕下沉,低于键盘。此现象虽然表现在手腕,
但症结却在大拇指。大指的触键部位应该在指甲侧面的
部位,而不可将整个大指躺卧于键上,更不能用大指的
根部压键。一旦大指立起来了,手腕自然就高了,手掌
的自然弧度也就成型了。
二是指尖第一关节下塌,很多人称此现象为“折指”。
有的孩子手指天生软弱,一时未必纠正过来。对此不必
过于纠结,更不必因此花费时间和精力揪住不放而影响
学习进程。随着课程的进展和身体的成长,只要不断
提醒,假以时日终可解决。如果已经有了立起的能力,
而“折指”只是习惯,就应该集中在基本练习中逐渐
改正。
(三)基本的弹奏方法
1. 连奏。一个音的发音同时将前一音结束,即在一
个手指下键同时将前一手指离键。完成声音的连奏显然
是依靠手指关节的动作,但同时一定要感觉到手臂的重
量。要像走路一样,将身体的重量由一只脚转到另一只脚。
2. 断奏。两音之间不连就是断奏。不同于连奏,断
奏通常是用手臂完成的,手指不用发力,却需要有支撑
力。至于断奏的多种奏法(包括跳音),随着教材中音
乐性的逐渐丰富,自会运用自如的。
3.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个音,无论是乐曲的开
始还是乐句的开始,都不是靠手指发力弹奏的。我见过
不少小朋友用手指抬高再下击开始第一个音,手臂完全
是僵直的。这个一定要改,更不可故意教他们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