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我看电商》出版两年多,累计印刷14次,发行量超十万本,持续高居同类畅销书榜首。
应众多读者要求,黄若所*的新版《我看电商(新版)(精)》问世,主要*新了行业的全新动向和发展趋势。
近两年电商行业的动向有:
传统电商如taobao、tmall、京东,纷纷上市,它们把握着行业的垄断地位,用户流量基本都被它们占了,成为电商行业的三座大山,压得新企业喘不过气来;
移动化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类目,特别是围绕吃喝玩乐的本地化生活;
跨境电商兴起,瞄准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海外商品旺盛的购买力;
通过内容运营,自媒体运营产生了很多新电商。*多精彩内容,期待您的翻阅。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黄若所*的《我看电商(新版)(精)》是作者
近30年从事零售及电子商务管理的总结和分享。初版
于2013年上市,累计发行超10万册。应众多读者要求
,2016年新版问世,主要*新了行业的全新动向和发
展趋势。
近年来电商行业在中国迅猛发展,2015年中国网
络零售市场规模3.8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超大的电
商零售市场之一。诞生了taobao、tmall、京东、
dangdang、聚美、唯品会等上市公司和一大批全新的
创业团队,电子商务正在日益深入地影响着越来越多
人的生活。同时,这个行业整体盈利状况不佳,顾客
服务良莠不齐,也广为人们所关注。作者从地面零售
到电子商务,从跨国公司高管到管理民营企业,从开
创Tmall模式到带领dangdang上市,近年*涉足投资
领域,被业界称为中国零售的长老级领军人物。如今
这位自称跨界老兵的电商操盘手全方位剖析电商风云
,细说中外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路径,评点国内各大
电商企业的是是非非,详解其中的融资、模式、运营
、效率……个中经验,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笔触至
深,让人不禁掩卷沉思。
作译者
目录
2 电商是个双名词
3 中国电商的模式之争
4 淘宝和eBay中国:关于那场战争
5 免费午餐
6 天猫平台构想的缘起
7 天猫孵化记
8 天猫盈利模式
9 百度、腾讯的电商曲折路
10 规模、流量和价格战
11 中国公司的海外上市梦
12 电商企业的线下拓展
13 奢侈品和时尚品电商
14 赢在成本
15 解读京东
16 从PPG到凡客
17 亚马逊航标灯
18 团购进化记
19 限时特卖
20 电商导购
序言
我写作的初衷很明确,就是分享。在电子商务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没有人敢说自己是行家。我有幸参与了电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个中体验,或许可以有些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所以这次的新版,我还是尽量保留原来的痕迹,哪怕有些貌似过时。
过去几年,电商行业的动向是:①传统电商例如淘宝、天猫、京东,纷纷上市,它们把握着行业的垄断地位,用户流量基本都被它们占了,成为电商行业的三座大山,压得新企业喘不过气来;②移动化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类目,特别是围绕吃喝玩乐的本地化生活;③跨境电商兴起,瞄准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海外商品旺盛的购买力;④通过内容运营,自媒体运营产生了很多新电商。
站在2016 年时间点,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全画面:巨头们试图巩固其地位,新企业四处找寻突破的机会。对于很多走在创业路上的同行们,我由衷的建议是:不要和巨无霸拼大流量,更不要玩拼命砸钱的游戏,人家流量比你大,钱比你多,你一定会被压死,烧死。所谓时过境迁,当年BAT 开始的时候,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它们高喊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宏伟口号,借此烧钱抢市场。对于它们来说,是成功的案例,但今天这几家公司成为最大的利益者,你再试图用它们发家的方式抢它们的地盘,对方一定以其优势体量和雄厚资金一脚把你碾碎。你的机会,在细分领域的垂直,在开拓有效的新方法获得用户,在内容电商耕耘。
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开始本书:关注分子。
黄若
2016.3
自序
从开始想写这本书至今,大约有几年时间了,期间一是因为忙,二是总觉得这是件可紧可慢的事,就没太过刻意,陆续有些碎片化的感想,随手一记,搁在一旁,便无下文了。直到碰见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慧敏,她那么认真、执着,而且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便激发我把这项想了很久一直没有落实的事做下来了。
其实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分享。在过去十几年间,我有幸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连锁零售业的蓬勃发展。从跨国巨头到内资民营企业,又更加有幸赶上了电商行业的早班车,先后服务并管理过几家主要的电商公司,个中有很多经历者的感悟、收获、体验。如今我转行到了投资行业,看待电商投资的角度自然和一路金融科班出身的同行们有所不同。我希望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操盘手,电商模式开发的参与者、实践者,将这些年间看到的、遇到的,整理一下献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仁,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朋友们。
平生最不喜欢说教,所以我和慧敏一再道歉,我写的这个东西,一定是随笔式的,把我的感悟写下来,而不是什么电商宝典或者经营秘籍,我也知道这年头貌似很时髦这类名堂,如"告诉你电商诀窍",或者"经营必杀十八技"等,挺能唬人,至少能博得眼球,从冲击销量的角度讲,可以赚来不少额外销售。可惜我完全不屑那种"祖传老中医"的虚夸和行骗式宣传。我要说的是,
这里一无秘笈,二无捷径,尤其在电商这个崭新又快速发展的行业,无人可称专家,我更和专家沾不上边。这里是分享,是互联网2.0 的东西,欢迎"拍砖"。
黄若
2013.3
媒体评论
书摘
所谓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网络行业的革命者,往往是靠新技术、新载体、新模式颠覆现有秩序,从而迅速树立自己的有利地位,以电子商务来说,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淘宝,还有无数成功企业,都是案例。
殊不知昨日的革命者,面临着今天新狂潮的冲击,新的革命者的涌现,新的格局胜负难决。
智能化手机的迅速普及,正演变为一场PC 端电子商务向移动电商的转变。2015 年底,中国已经拥有超过5 亿智能手机用户,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正在把上网和网上购物行为从电脑端移向手机端。
曾几何时,PC 电脑是人们网购的主要工具,如今,大多数购物网站的手机端成交已经达到八成,生活服务类网站的手机使用比例,更是高达95%。手机购物、手机在线支付、手机预定外卖送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化情景。10 年前淘宝刚刚兴起时,瞄准的主力用户人群是80 后,当时的年龄多在18 ~ 25 岁之间,电脑是他们熟悉的工具,占上网人数的比例最高。正是80 后人群的网络行为,造就了购物的淘宝、京东,门户的雅虎、易趣,搜索的百度,社交的腾讯……时过境迁,现在90 后,95 后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最新兴的用户族群。如果说80 后一代人是伴随着电脑成长,90 后、95 后人群则是智能手机的核心用户群体,移动上网显然是他们的每日必修课。
这种从十个手指(电脑)到两根拇指(手机)的转变,带来的是商务形态的相应变革。一时间,手机购物、手机比价、手机闪购、手机导购,智能手机在互联网零售的运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预测移动电商的发展走向和行业格局,现在断言为时尚早,我们不妨从手机端运用的几个特点,来分享移动电商可能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1.用户绑定。
电脑端用户具有身份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有诸多密码,认证体系,在移动端的情形则大不相同。且不论现在国内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都是实名手机号码的拥有者,手机的唯一性也使任何用
户不会轻易更换其终端。所以用户的精准营销、定向分析具有极大的操作空间。当然也因为这种近乎实名制的特点,用户对于其隐私的顾虑,也会大大高于电脑。
2.定位功能。
随着GPS 的普及,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具有自动定位能力,这就使以地域轴、时间轴为切入点的网络销售有更强的作用力。
例如现在已经开始有创业公司涉足移动端的本地生活类服务电商,也有企业在开发限时酒店特卖,都是结合了移动终端的定位功能。
3.碎片化的时间。
与电脑运营更多趋于成段时间使用的特点不同,移动终端的随时随地,插空即用的优势,已经使例如游戏、新闻阅读、天气预报、交通状况指引等实用软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碎片化时间特点,对于移动电商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4.有限的展示空间。
即使是大屏幕手机,移动端所能展现的商品数量也远远少于电脑终端,下载速度也远远不如PC。在这样的展示环境下,减少商品数量,缩短购物路径,或者简化文字描述,以及在不影响视觉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压缩图片空间,这些都是移动电商的新课题。
5.搜索和推送。
电脑端的互联网使用,最常见的是搜索引擎的作用,在百度、淘宝等,键入你所要的商品名称、品牌,再由服务器的后台运算,展示给你相关的结果。移动端的界面特征,使广大用户更习惯于点击、推送,这就对整体页面的设计、导入,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6.购买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