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于一体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基于高职学生求职、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及课时要求,全书内容分为听说训练、人文素养和应用写作三大模块,重点促进学生交际口才与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通过一系列专题文章的阅读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改善其思维模式,使之善思、会说、能写,为适应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听说训练”部分按项目编排,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思维与表达、倾听与交谈、自我推销与演讲。“人文素养”部分按主题单元组文,包括德行天下、大学之道、人生至情、关爱生命、洞明世事、体悟自然、历史回眸。“应用写作”部分按项目编排,包括汉字书写与文面常识、应用写作概述、大学生通用文书、事务文书、常用公文、附录。
本书可作为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也可作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强化语文能力的自学读本。
前言
前 言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一个人生活与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将直接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习了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语文,积累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但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应试内容在操作上的局限性,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和实用性的写作能力没能在考核内容上突显出来,因此学生的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常常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会直接走向社会,考虑到高职学生求职、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高职“大学实用语文”课程更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里重点促进学生交际口才与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通过一系列专题文章的阅读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改善其思维模式,使之善思、会说、能写,为适应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并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大学实用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书在内容上设计了三个模块:听说训练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应用写作模块,融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于一体。每个模块前的概述,明确了本模块的学习价值、内容及方法,重在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把握学习与训练的要点。课文延伸(文本资料)与资料链接(音视频资料)增大了学习内容的容量,方便教师与学生查阅资料与自学。应用写作的模板有助于加强写作思路的引导并方便学生套写。 本书在编写上体现出如下特色: 1. 教学和训练内容来源于大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工作和社会现实。在文章的阅读与理解上,强调读书在于明理,重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效用。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强调从写好自己的名字入手,作业与文章版面强调美观得体,语言运用强调选用符合语境的语体。特别是语体的错用是很多学生在应用写作中易出现的现象,本书对此给予了足够的提示与强调。 2. 以学生为主体。听说训练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能动起来,而不是教师的理论传授,因此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示范性材料和训练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只起一个组织指导作用,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训练和交流。 3. 强调活动设计与训练指导。为强化训练效果,本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训练情境与活动内容和要求。如在交谈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倾听与交谈能力,在应聘活动中完成求职文书的写作与面试指导工作。训练材料不仅提供规范文本,同时选择足量的“病文分析”和“病文修改”训练题,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明确“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 4. 把做人指导放在所有训练的根本点上。如口才训练中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实用写作时强调明确读者对象,主动换位思考;文章的阅读与理解侧重在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上。 5. 教材内容注意到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延伸,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实际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书由张文光主编,并编写前言、“德行天下”、附录。张文玲编写“人生至情”,许旭丹编写“大学生通用文书”,侯瑞静编写“汉字书写与文面常识”“应用写作概述”,王燕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思维与表达”,杨芳编写“倾听与交谈”“自我推销与演讲”,杨燕编写“关爱生命”,范静编写“洞明世事”,陶斯明编写“体悟自然”,张立莉编写“历史回眸”,刘春萌编写“事务文书”,李文彦编写“常用公文”,“大学之道”由杨燕、陶斯明共同编写。本书最后由张文光统改并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除参考、选取了列举于书后的“参考文献”和排于选文后的书籍、报刊、网络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外,还参考了其他著述、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内容,由于篇幅所限,未能逐一注明,在此向已注明和未注明的作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有关本书的意见和修订建议请发送至本书编者的电子邮箱(gm3285@sina.com),我们在今后修订本书时将尽量采纳各位老师的意见,并邀请各位老师参加本书的修订工作。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