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图书]
基本信息
- 原书名:Time on the Cross: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Negro Slavery
- 作者: (美)罗伯特·威廉·福格尔(Robert William Fogel)(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Stanley L. Engerman)
- 译者: 颜色
-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22959
- 上架时间:2016-1-20
- 出版日期:2016 年2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10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流派/研究 > 经济学知识

【插图】

编辑推荐
随着数学与统计学在历史分析中的广泛应用,美国的学者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彻底改写了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这部作品就是一个代表性作品。罗伯特·威廉·福格尔和斯坦利L.恩格尔曼本着探索历史真相的目的,重新考察美国奴隶制,他们进入浩如烟海的全国档案与各式各样的州一级的档案资料之中,搜寻这些原始的、甚至手写的档案,获得了完整的关于奴隶制经济运行的数据与信息,这些数据为他们的新发现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它颠覆了很多人对奴隶制经济的惯有看法。这是一部令人不安的*作,反映了许多学者诚实的努力,帮助读者以一个新视角审视当今众多紧急的问题。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如果说在美国人的记忆中,曾有什么令他们深以
为耻,那一定是奴隶制的存在。
美国南北战争推翻了奴隶制,但是这次战争对美
国造成的伤害和生存威胁远胜于其他任何战争(包括
两次世界大战),因此美国学术界孜孜以求以期揭示
导致南北战争的原因,对南北战争发生前经济、政治
与社会因素的研究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伴随着高速计算机的普及,经济学、统计学以及
应用数学的快速发展使得那些长期以来尘封于古老档
案中的信息得以展现在新一代研究者的面前。《苦难
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作者罗伯特·威廉·福
格尔和斯坦利L.恩格尔曼本着探索历史真相的目的,
利用*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重新考察了美国奴隶制
,他们深入浩如烟海的全国档案与各式各样州一级的
档案资料之中,搜寻那些原始的甚至手写的档案,人
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建立在新的分析技术与原先被忽
略的研究资料基础上的新观点,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的
描绘奴隶制的很多重要观点相矛盾,它颠覆了很多人
对奴隶制经济的惯有看法。
这是一部令人不安的*作,反映了许多学者诚实
作译者
目录
丛书序二(何帆)
前言
1第1章
美国奴隶制的国际背景
1大西洋奴隶贸易的起源
6美国奴隶制的演化
13解放的过程
21第2章
职业的结构
25跨地域的奴隶再分配
32奴隶市场
37第3章
利润和预期
37问题的提出
43奴隶制的利润水平和资本主义特征
51奴隶繁育之谜
57独立战争后和南北战争前:奴隶制的经济可行性
63城市奴隶与“自然限制”
69奴隶主阶级对于经济前景的乐观性
前言
黑人奴隶制所存在的时代以及其后废除了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段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代。如果说在美国人的记忆中,曾有什么令他们深以为耻,那一定是奴隶制的存在。南北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对经济的摧残,以及给国家生存所带来的威胁,远胜于美国历史上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任何一场战争。综上所述,不难理解学术界孜孜以求以期揭示导致南北战争前南北方关系紧张,最终酿成美国史上最惨烈战争背后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因素所进行的研究,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迄今为止,有大量文献对奴隶制经济的运行进行研究与阐释,数百名历史学家对这一体制的几乎每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尽管学者对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仍然各执一词,但是一系列广泛的共识已经逐步形成。到20世纪中期,这一共识被不断重复并最终强化成一种对奴隶制的传统解读。这些对奴隶制的传统解读在全美高中与大学的课堂上被讲授,这也正是为本书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的观点。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传统解读在最近15年受到了大量来自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的质疑与挑战,而后者大多接受了一系列关于量化历史研究方法的训练。这些学者在对奴隶制传统解读的反思中使用了大量的量化数据。尽管这些数据早就存在,但是用于系统地分析和解读这些数据的技术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日臻完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高速计算机的普及,经济学、统计学以及应用数学的快速发展,使得那些长期以来尘封于古老档案中的信息得以展现在新一代研究者的面前。
这些建立在新的分析技术与原先被忽略的研究资料基础上的新观点,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的描绘奴隶制中包含的很多最重要的观点相矛盾。与更正过去的错误同样重要的是,重新认识对黑人奴隶人身自由进行限制的条件。尽管这一研究过程仍在深化,但是对于奴隶制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的认识已经变得逐渐清晰起来。迄今为止,对奴隶制经济的重新解读与我们原先的普遍认识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这些新观点所带来的启发,对理解我们当前的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相信这些新发现不应该再被限制在较为艰深的学术杂志之中。
以下是对奴隶制经济传统解读的一些最重要的修正。
1.奴隶制并非是一个由那些对经济利益漠不关心或者无法关心的种植园主所维持的非理性制度。相反,对奴隶的购买是一种具有很强盈利能力的投资,其回报率甚至不亚于制造业里最具盈利能力的投资机会。
2.南北战争前夕,从经济上看奴隶制并非行将就木。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如果没有战争或者其他形式的政治干预,奴隶制会由于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消亡。事实正好相反,当南北战争到来之际,奴隶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并表现出持续巩固的趋势。
3.在南北战争爆发前的10年中,奴隶主阶层对奴隶制的未来没有丝毫悲观,而分离主义思潮恰巧伴随着这种乐观情绪而兴起。在南北战争前夕,奴隶主预期即将迎来一段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期。
4.奴隶制农业相比于自由农业并非毫无效率。规模经济、有效的管理以及对劳动与资本的密集使用,使南方奴隶制农业比北方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高35%。
5.典型的黑人农奴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懒散、无能和低效。平均意义上,黑人农奴比自由的白人农业工人更加勤奋和高效。
6.城市里奴隶制的历程并未证明奴隶制无法适应工业体系,也没有说明黑人奴隶无法在工业体制下生存。工业部门中的奴隶无论是在勤奋程度还是效率方面,均不逊色于自由工人。事实上,对奴隶的需求在城市地区要比农村地区增长得更快,而非更慢。
7.关于奴隶的繁衍、性虐待与滥交摧毁了黑人家庭的观点只是一个传说。奴隶制下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维护并巩固奴隶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种植园主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大部分奴隶也的确做到了家庭的稳定。许多奴隶交易是以整个家庭被交易的形式进行的,即使单独被交易的奴隶也大多是到了可以正常离开家庭的年龄。
8.奴隶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包括心理层面的)优于产业部门的自由工人。当然这并不是说,按我们现在的标准,当时的奴隶过得很好,这仅仅是强调在19世纪前期,无论是自由工人还是奴隶,所有工人的生活同样艰难。
9.针对奴隶的剥削表现为其部分应得收入被奴隶主占有了。但是,对奴隶的剥削率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低得多。对于一个典型的农奴来说,终其一生,他能获得其产生的总收入的90%。
10.南北战争前的南方经济不但没有停滞,相反增长迅速。1840~1860年,南方的人均收入增长比联邦其他地区更为迅速。到1860年,按当时的标准,南方已经成为高收入地区。事实上,像意大利这样的发达国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才达到类似的收入水平。
以上这些对传统观点仅仅一部分的修正,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原先那些对奴隶制持传统观点的学者可能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但是,那些观点正在被挑战的历史学家都是严谨并勤勉的学者,他们非常聪明并富有洞察力,他们在努力刻画南北战争前南方的真实历史状况。这些学者观点被误导的原因并不涉及私人偏见或其他非学术因素,虽然有时偏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事实上,这些观点被误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泛的方法论上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数学与统计学在历史分析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一些对传统观点的新的重要修正,正是依靠数理工具的使用。数理工具虽然晦涩,但是却对修正传统观点以及重新解读奴隶制经济至关重要。
随着数学与统计学在历史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奴隶制问题并非美国经济史上唯一需要进行彻底改写的部分。对奴隶制的重新考察仅仅是一个更宏大蓝图的一部分,这一蓝图将在严格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彻底改写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投身于这一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新经济史学家”“计量经济史学家”或“量化历史学家”。对这种新方法的严格定义与表述,首次出现在艾尔弗雷德H.康拉德和约翰R.迈耶(Alfred H. Conrad & John R. Meyer)1957年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中,当时他们还是哈佛大学年轻的助理教授。自这些文章问世以来,尝试将数学与统计学应用到历史分析的学者,从最初的寥寥几位发展到数百位之多。当然与人数一起激增的还有大量打破传统观点的新发现。
在这些新发现中,计量经济史学家淡化了技术变迁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驳斥了关于铁路对西部的移民和开放必不可少的观点;他们认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周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墨西哥与英国的发展,而非安德鲁·杰克逊的政策;同时他们还否认了南北战争极大地加速了美国工业化程度的观点。
今天,新经济史学家的这些发现及其所使用的方法,已经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以及其他顶尖大学的日常授课内容,而这些顶尖大学又不断培养这一领域新的博士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针对量化史学方法论的争议已经平息,依然有大量杰出的经济史学家对数学工具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表示怀疑。
媒体评论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书摘
如果处在紧要关头的问题总是对于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形象的提炼,那么剥削程度的问题可能会被忽视。奴隶主早就已经退出了美国的历史舞台,他们的后代也并不愿意继承祖先这一较为卑劣的方面。事实上是还原黑人真实面目的需要促使我们正视这一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生活在种植园制度下的奴隶过得异常悲惨,他们承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因为这一切逐渐堕落。以此观点为出发点,直到黑人在1865年获得自由,他们的存在都有一种文化密码的意味。在奴隶制的残酷压迫之下,黑人文化和他们的人格没有取得任何积极的发展,他们所获得的发展实质上都是严重的退步。在这样的统治鞭笞下,黑人没有丝毫提升自我的动力,反而“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由于营养不良,除非饿死,黑人开始严重缺乏完成一些极为常规工作的体力和精力,这些工作甚至因此而停滞。由于被迫使或被鼓励进行滥交,黑人在性关系方面开始变得异常混乱:性事上的竞争使得“许多奴隶居所陷入持续的动荡”“贞洁‘荡然无存”’,许多女孩在12、13甚至14岁的时候就怀上身孕。奴隶之间性关系的混乱,以及数量庞大的由奴隶主制定的政策,共同导致了黑人家庭陷入一种“文化混沌”。由于缺乏“深入而持久的感情”,父母对于孩子不仅表现得漠不关心,还直接无视他们的疾病甚至犯下杀婴的罪行。
据此观点,在这样残酷到可以同集中营和监狱比肩的管理体制下,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于被其扭曲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