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
- 定价:¥39.00
- 校园优惠价:¥33.54 (86折) (马上了解)
- 评分:




(已有0条评价)
- 促销活动:
- 此商品暂时缺货(可留下联系方式,到货将第一时间通知您)
-
如果您急需团购,可点击“团购急调”按钮将此书加入购物车,由客服人员为您协调调货!
>> 查看详细说明
信息提示
关闭
如果您急需团购,可点击“团购急调”按钮将此书加入购物车,由我们的客服人员为您协调调货!
- 团购订单标准如下:
- 单品满30册可选择团购服务。
- 提交团购订单后,服务人员会主动和您联系,并根据您的会员等级、购买数量、金额、时间、配送要求等情况和您协商,以促成最终的成交。
- 有关团体购书的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010)63970506
基本信息
- 作者:
林健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21795
- 上架时间:2016-1-12
- 出版日期:2016 年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07
- 版次:1-1
所属分类:
教育 > 各级教育 > 高等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研究和制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案,以及推动相关高校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所形成和积累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均是“卓越计划”参与专业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接受教育部“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及实施工作检查所必须具备的。
本书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全面诠释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域具有纲领性作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标准——“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研究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借助工程教育认证支持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在分析和比较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与“卓越计划”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建立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机制。第四部分首先对“卓越计划”的10条专门要求依次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然后从参与专业和评估专家两个不同的角度,从专家考查重点、专家考查形式、专家判断达标的依据、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可能存在的误区、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等9个方面分析和研究每条专门要求。第五部分依次从影响因素、全面质量管理、保障体系、过程监控、持续改进、企业学习和质量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作译者
林健,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univeisity)管理学博士、博士后;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五邑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工程教育、薪酬与绩效管理、组织战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等。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40余篇,其中在scI,SSCI,EI,CSSC:I以及ISTP收录论文170余篇。发表论文被引次数逾5000次,其中近年发表的工程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被引次数近2500次。
先后出版《战略视角下的大学管理》、《大学薪酬管理——从实践到理论》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等4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专著。
目录
第1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11.1“卓越计划”标准体系的构成3
1.2“卓越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6
1.2.1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6
1.2.2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8
1.2.3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10
1.3“卓越计划”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13
1.3.1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13
1.3.2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14
1.3.3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16
1.4“卓越计划”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19
1.4.1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19
1.4.2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20
1.4.3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21
1.5结束语23
参考文献24
第2章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25
2.1导言26
2.2工程教育认证与教育教学理念转变27
2.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7
2.2.2强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28
2.2.3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29
2.2.4坚持全体学生共同达标30
2.2.5以持续改进促进质量不断提升30
2.3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化31
2.4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3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目录2.5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标准34
2.6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36
2.7工程教育认证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39
2.8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科教师队伍建设42
参考文献44
第3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45
3.1“卓越计划”重点任务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作用48
3.1.1“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48
3.1.2工程教育认证的作用50
3.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生VS “卓越计划”关于学生的要求51
3.2.1表格对照51
3.2.2比较分析52
3.3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 VS “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和
对培养标准的要求53
3.3.1表格对照53
3.3.2比较分析55
3.4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VS “卓越计划”本科通用
标准56
3.4.1表格对照56
3.4.2比较分析58
3.5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 VS “卓越计划”质量监控58
3.5.1表格对照58
3.5.2比较分析59
3.6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 VS “卓越计划”对课程
体系的要求61
3.6.1表格对照61
3.6.2比较分析62
3.7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资队伍 VS “卓越计划”对师资
队伍的要求63
3.7.1表格对照64
3.7.2比较分析64
3.8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条件 VS “卓越计划”对支持
条件的要求65
3.8.1表格对照66
3.8.2比较分析67
3.9“卓越计划”有别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门要求67
3.10问题与思考70
参考文献73
第4章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质量评价探析754.1导言77
4.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卓越计划”基本要求78
4.2.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生78
4.2.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79
4.2.3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79
4.2.4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79
4.2.5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80
4.2.6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资队伍81
4.2.7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条件81
4.3“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与指导思想82
4.3.1“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82
4.3.2“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目标意义83
4.3.3“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价值导向84
4.3.4“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85
4.4“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86
4.5“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主要环节与评价结果88
4.5.1主动提出申请88
4.5.2提交自评报告89
4.5.3专家现场考查89
4.5.4质量评价结果90
4.5.5“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工作流程91
4.6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工作的比较92
4.7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93
4.7.1如何安排“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接受质量评价93
4.7.2不在认证专业领域的试点专业质量评价问题94
4.7.3“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专家现场考查时间95
4.7.4“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专家队伍建设95
参考文献96
第5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门要求释议97
5.1“卓越计划”基本要求与专门要求98
5.2学校标准的制订——【专门要求1】释议100
5.3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改革101
5.3.1【专门要求2】释议101
5.3.2【专门要求3】释议102
5.4教师队伍建设103
5.4.1【专门要求4】释议103
5.4.2【专门要求5】释议105
5.5校企联合培养106
5.5.1【专门要求6】释议106
5.5.2【专门要求7】释议107
5.5.3【专门要求8】释议108
5.6工程教育面向世界——【专门要求9】释议109
5.7学校支持保障——【专门要求10】释议110
5.8结束语111
参考文献112
第6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门要求考查评价分析113
6.1【专门要求1】制订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115
6.1.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16
6.1.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16
6.1.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17
6.2【专门要求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合重组117
6.2.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18
6.2.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18
6.2.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19
6.3【专门要求3】着力推行研究性学习120
6.3.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0
6.3.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1
6.3.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22
6.4【专门要求4】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22
6.4.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3
6.4.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4
6.4.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25
6.5【专门要求5】6门专业课主讲教师要求126
6.5.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6
6.5.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7
6.5.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27
6.6【专门要求6】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8
6.6.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8
6.6.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9
6.6.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0
6.7【专门要求7】企业学习时间要求131
6.7.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1
6.7.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2
6.7.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2
6.8【专门要求8】毕业设计要求133
6.8.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3
6.8.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3
6.8.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4
6.9【专门要求9】多种形式面向世界开展工程教育134
6.9.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5
6.9.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5
6.9.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6
6.10【专门要求10】学校的政策措施137
6.10.1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8
6.10.2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8
6.10.3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9
6.11“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结论140
6.12“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工作流程141
参考文献142
第7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144
7.1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145
7.1.1人才培养定位145
7.1.2学科专业确定146
7.1.3专业培养方案146
7.1.4课程体系改革147
7.1.5教学方法改革147
7.1.6考核评价方式方法148
7.1.7行业企业合作148
7.1.8教师队伍建设149
7.1.9学校内部管理149
7.1.10政策机制导向149
7.2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150
7.2.1以学生的培养需要为中心150
7.2.2贯穿人才培养始末的全过程151
7.2.3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的全方位151
7.2.4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全员性152
7.2.5采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的多种方式153
7.3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54
7.3.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154
7.3.2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则156
7.3.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制订158
7.3.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159
7.3.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多元主体162
7.3.6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163
7.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164
7.4.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环节165
7.4.2单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监控167
7.4.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内部监控169
7.4.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外部监控171
7.4.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的方法和途径173
7.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176
7.5.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性质177
7.5.2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理178
7.5.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改进信息的收集与反馈179
7.5.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措施181
7.6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质量保障183
7.6.1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性质特点183
7.6.2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185
7.6.3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188
7.7大学质量文化的建设190
7.7.1大学质量文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191
7.7.2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原则193
7.7.3大学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195
7.7.4大学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建设196
7.7.5大学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建设198
7.7.6大学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199
7.8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200
7.8.1质量保障的合格性与发展性200
7.8.2质量保障的标准性与特色性201
7.8.3质量保障的全面开展与突出重点202
7.8.4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评估203
7.8.5工程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204
7.8.6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205
参考文献206
前言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至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它不仅对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而且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在国家层面,教育部不仅在该计划的基础上相继推出“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5个“卓越计划”,而且还借鉴“卓越计划”提出的标准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科专业领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均建立起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组成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在省市层面,全国半数以上省市以国家“卓越计划”为依照,结合本省人才培养实际,推出了省级“卓越计划”。在行业层面,一些行业部委领衔,建立起全国性的行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合作教育联盟。在高校层面,实施“卓越计划”对参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引领学校整体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为本校非工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样板;三是为本校进入国家其他“卓越计划”和省市“卓越计划”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四是为本校自设其他学科专业的“卓越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然而,“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并扩大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简称“卓越工程师”)。按照“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大批高校开展了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改革,但改革的成效必须只有通过人才培养质量来衡量,也就是说,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式各样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因此,统领各项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工作的目标之一。目前,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全国208所参与高校的1257个本科层次专业均将陆续接受教育部在全国展开的“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及实施工作检查。这项工作的核心在于检查“卓越计划”各项改革要求的落实情况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以衡量参与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前言量水平。通过发现“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措施,“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将促进各参与高校继续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并为实现“卓越计划”目标任务建立起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与一般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不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具有普遍性、行业性、专门性、持续性和特色性的特点。
普遍性指的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首先必须达到国际公认的、普遍接受的、系统的、规范的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使得培养出来的工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国际上认可,即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从工程人才国际化的视野看,普遍性是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卓越工程师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基本条件。目前,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具备普遍性的有效措施是引入《华盛顿协议》接受的工程教育认证。
行业性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需要行业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一方面,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到教学环节的开展都必须要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达到和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中对质量的监控和改进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专家本着用人单位对质量的认识予以把握。也就是说,行业性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一个根本性特点。
专门性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必须达到“卓越计划”针对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专门提出的要求。专门要求不仅基于我国工程教育的具体实际和工业界对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着眼于切实有效地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诸多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的综合体现。专门要求是在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本要求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上提出的,也是所有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达到的。
持续性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在过程上是一个周而复始、在质量上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整个过程贯穿着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制订和实现。一方面,标准的制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校办学条件、专业生源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段时期后对原先制订的标准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另一方面,标准的实现伴随着一系列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进行,即以标准为依据衡量每个教学环节的效果、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特色性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应该引导不同高校培养出符合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事实上,在国内外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上,各行各业对卓越工程师在类型、层次、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并始终是多样化的。因此,要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高校,本着“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积极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以及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培养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普遍性是通过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来体现;行业性既是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更是“卓越计划”强调的重点;专门性表现在“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上专有的质量要求;持续性是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改进的共同要求;特色性是“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这一共性要求的基础上所强调和追求的质量特征。由此可见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的关系,这正是本书书名副标题“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的由来。
本书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全面诠释了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标准的“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该标准是国家对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专业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具有纲领性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分析研究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即通过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促进以及工程教育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探索借助工程教育认证支持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与“卓越计划”的相关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然后从可行性、总体思路、价值导向、标准包容性、评价的主要环节和问题等方面探讨建立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机制。
第四部分首先从六个方面依次对“卓越计划”的10条专门要求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然后从参与专业和评估专家两个不同的角度,从专门要求的重要性、专家考查重点、专家考查形式、专家判断达标的依据、试点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试点专业可能存在的误区、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说明的重要问题、专门要求在实现学校标准上的贡献等9个方面分析和研究每条专门要求,以使得参与专业和评估专家对专门要求均有系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第五部分依次从影响因素、全面质量管理、保障体系、过程监控、持续改进、企业学习和质量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目前,培养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已经从国家“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为众多立志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杰出人才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作者期待本书能够为培养包括卓越工程师在内的各种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的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以及工程教育认证专家、教育质量评估专家和工程教育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同时能够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机构、企业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然而,限于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本书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期待能够得到兄弟院校的同仁和社会各界专家的批评指正。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继续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和提升卓越工程师等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尽绵薄之力。
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