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1章 自欺的进化论逻辑
自欺的进化
欺骗无处不在
自欺到底是什么
通过认知负载来发现人类的谎言
自我欺骗比语言更久远
自欺的九种类型
社会偏见的构建
虚假主体叙述
服务于欺骗的无意识模块
自欺的特征
第2章 自然界中的欺骗
欺骗者和受骗者之间激烈的协同演化
频率依赖性的自然选择:蝴蝶的例子
史诗级的协同进化角力
智力与欺骗
拟雌
假警报信号
译者序
那么由这样一个热情又耿直的天才来专门写人类的欺骗和自欺,似乎再合适不过了。本书第1章即开宗明义地指出:欺骗的本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己骗自己正是为了更好地去骗别人。欺骗无处不在,却也促进了智力的进化—因为不管是骗人的还是被骗的,想要适者生存只能不断提高智商;我们人类虽然拥有优秀发达的感觉器官,但是在精准捕捉到外界的信息后,居然会先把这些客观信息扭曲一道,然后才呈现到意识里。作者随后从自然界的例子出发,从神经心理基础、两性关系、亲子冲突、免疫功能、心理基础等多个互补的方面提出了自欺科学的假设并进行论证,幅度之广,例证之丰,观点之颠覆令人瞠目结舌。篇目中还穿插着许多作者亲身经历的苦涩例子。特里弗斯以时而严谨,时而亲切,时而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欺骗与自欺的全景图。相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您也会和我一样,不时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启发,并如本书作者所言:共同参与到自欺与欺骗的学科建设中来。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非常能拓展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识。
但是这本书也并非完美。例如在谈及历史、政治、战争、宗教时,作者难免掺杂进一些激进的观点,这点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拿捏和分辨,分清哪些是历史和政治事实,哪些是作者本身的观点。
在翻译这本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书的过程中,我要感谢许多人。首先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和编辑方琳女士、卜龙祥先生以及策划人张昕女士。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给了我许多语言和专业方面帮助的朋友,他们分别是郭璇女士、娄丹奇女士、楼阳女士、徐峥女士,以及陶泽慧先生。没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难以完成这项工作。
译者才疏学浅,译文当中难免出现错漏,还望读者多多海涵。
前言
演化生物学为自欺和欺骗的话题提供了功能观的依据:就人类的情况来说,我们骗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去骗别人。除此之外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自欺正好落在心理学的范畴里,但是如果只局限在这个学科的研究中,我们很快便会四处碰壁、抓耳挠腮,无法发现自欺的深层运作规律。在很多情况下,来自日常生活的充分认识比实验室得到的数据更有价值,但是无知和欺瞒却会蒙蔽双眼,歪曲我们对真相的认识,在涉及政治和国际关系时更是如此,但是若为避免偏见而保持沉默、完全不进行讨论的话,却又是不明智的。由于对自欺的讨论始于家庭这一单位,所以我也记录了几个我自己的故事。自然地,我想在确凿无误的科学理论和缺乏依据的骇人见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也尽力在这两者间划出清晰的界限。
我希望读者能将本书中的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进一步地拓展这些理论。我已尽量避免在某些并不确凿的说法上打转,只是点到为止。书中某些地方不可避免地存在谬误,但是我希望我所采用的逻辑和给出的事实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建立起更为深入全面的关于自欺的科学。
自欺和欺骗是一个消极的话题。这本书谈的是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假、虚、伪。尽管有时这个话题确实让人消沉,但毋庸置疑,欺骗与自欺的讨论值得见诸天日,并通过详细的科学分析研究得到发展。这是我们黑暗的一面,我们对其视而不见并付出代价的同时,却也能发现它蕴含着源源不断的幽默和奇妙,所以在饱受自欺之苦的同时,也尽可享受它能带来的乐趣。
这本书按照以下顺序发展:首先谈到自欺的进化论逻辑,以及自然界、神经心理学、家庭、两性、免疫学中的自欺和欺骗;其次是自欺的心理学原理;再次是生活中的自欺,包括航天航空事故、虚假历史叙述、战争和宗教;然后是社会科学中的自欺;最后我将会对我们该如何抗击自欺给出自己的思考。
其实在第1章之后,你可以按任意顺序阅读本书,我尽力在文中穿插前后参照,所以即使你跳过了某些内容,稍后你也能很快找到具体的章节。对于书中提到的所有事实或理论,在注释里都能定位其具体来源。注释放在网站上,包含具体的页数和内容提要。偶尔我也给某些材料附上相应的参考来源,而完整的资料参考可见于网站。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自欺这门科学的构建中来,为其添砖加瓦,毕竟其中的逻辑一目了然,证据也能信手拈来。自欺科学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其分支学科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
书摘
智力同样也助纣为虐。在行为欺骗(behavioral deception)中,智力能大大提升骗术的数量和质量,举个极端的例子,人类当中行为发育迟缓的个体最多能进行有限的行为欺骗,但是却不善于复杂的言语欺骗;反过来。高智力的个体在言语欺骗和行为欺骗上都能做得很出色。谎言同时促进了欺骗者和受骗者的智力,让它们更容易在自然选择中胜出,但是对后者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举个例子,当飞蛾背上的花纹和树干越来越浑然一体时,自然并不要求飞蛾变得更聪明,但是却要求那些通过肉眼识别飞蛾的捕食者(比如鸟类和蜥蜴)提高识别能力。但是在行为欺骗中就不是这样了。
智力在欺骗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可以在一项对猴子和猿大脑的研究中显现出来。新皮层(neocorteX,或者所谓社会大脑)的面积——或者更准确说是和整个大脑相比的相对面积——同策略欺骗(tactical deception)的使用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这种类型的欺骗涵盖任何能有益于欺骗者本身的骗术。而新皮层的相对面积反过来又可以用来度量相对智力,特别是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科学家通过搜罗大量描述猴子和猿类自然行为的已发表研究资料,整合巨大的欺骗资料库,然后他们又搜集了更大的未发表文章数据库。然后,他们又设法消除了实验组大小不同、物种研究深度、证据局限于猴子和猿类所造成的偏差。最后科学家们得出了一条有力的结论,即在猴子和猿类当中,智力越高,欺骗越容易出现,同时自欺也更容易出现。我们稍后会看到,在特定的年龄段,越聪明的人类小孩越经常撒谎。这一点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我们通常认为高智商是和低自欺率挂钩的——或者至少聪明人是这么觉得的。如果事实刚好相反呢?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越聪明的人总的来说比天赋平庸的人更爱撒谎,也更喜欢骗自己。
拟雌 你可能觉得男女有别是进化的铁律,但是也存在很多同物种间男扮女装的例子(或者扮成另外一种物种的雌性)。下面我们将会看到,被拟态的对象其实都是雌性。多种萤火虫能通过性别拟态来达到捕食其他萤火虫的目的。肉食的萤火虫雌虫会模仿其他种类萤火虫雌虫的闪光模式回应雄萤火虫发出的求偶闪光,但是这样做并非出于自己的“性趣”。然后傻兮兮的雄虫开心地飞过来,以为能把对方“吃干抹净”,实际上是自己变成了人家的美餐。性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对于那些“真假不分性饥渴”的雄性来说尤其如此,而这就为欺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另一个例子是兰花,兰花种类中有整整1/3依靠欺骗来受粉——之所以说是欺骗,是因为它们从不回报授粉者,而只给对方营造一个投桃报李的幻觉。多数兰花能够模仿授粉昆虫爱吃的花蜜的味道吸引它们前来,而很小一部分(大约400种)兰花能从气味和外观两方面模仿授粉昆虫的雌性成体,以引发性兴奋雄虫进行拟交配(pseudo—copulation),兰花会刺激雄虫进入勃而不发的状态,然后雄虫饥渴地临幸一位又一位“美人”,实际上是一路在为对方义务传粉。识破了美人非“人”的雄虫并不会像在其他植物那儿吃到花蜜做报酬的雄虫那样立刻飞走,然后去到其他种类的花朵上碰运气,而是会飞到另一簇兰花上寻找真正的花蜜。所以拟雌的植物比起提供真花蜜的相近物种更容易实现远系繁殖(outbreed)——骗术给物种带来了附加益处。
自然选择似乎也一直青睐同物种内的拟雌(female mimics)雄性,这些雄性装扮成女儿身接近占据了繁殖领地的雄性,然后乘机给部分或全部真正雌性产下的卯授精,而那些以为自己当了爹的雄性却将这些受精卯视为己出仔细照料。有时威力巨大的自然选择会创造出先天性别错位的外观形态,这些家伙将终其一生招摇撞骗。经典的例子是蓝鳃太阳鱼( bluegill sunfish),一些异化的雄鱼进化出了完美模拟雌鱼形态和行为的本领,它们的体型只有占据繁殖领地的雄鱼的1/6,约等于一条雌鱼;这位“姑娘 ”专门物色占地雄鱼,在雄鱼游过来示好时回以秋波让对方喜出望外并绕着自己打转,所以当真正的雌鱼产卯后,跟在雄鱼旁边的娘娘腔就能趁机给鱼卵授精。而这时真雄鱼还做着左拥右抱的美梦呢,实际上温柔乡里有一位是和自己一样的汉子,而雌鱼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是心知肚明的。
这两种雄鱼形态上完全不同,而且不会发生互相转化,这种稳定的区别只能用这两种雄鱼的繁殖成功率长期内保持稳定来解释——也就是说,从整个进化史来看,欺骗者的基因传递率和受骗者不相上下—— 而这样的平分秋色反过来是通过概率依赖性自然选择得到进一步强化的,当拟雌雄性数量稀少的时候,它的繁殖成功率升高,当它数量变多时,骗术就不那么好使了。尚不清楚雌鱼偏好哪一种雄鱼,但是总的来说,物以稀为贵,也就是说雌鱼总会更青睐数量比较少的那一类。可能性别拟态最奇特的例子是一种寄生在散栖蜂身上的小型斑蝥。为了分散到不同的居住地上,它们会以100~2000只为单位聚集在一起,从体积、颜色、出现地点这三方面模仿宿主蜂的雌性个体,甚至会以群体为单位同时在树上移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万花筒假象,无数只有正主百分之一大小不到的小虫子汇集成了一只大虫子。那么等雄峰过来和这只“大虫子”交配时,小小的斑蝥就趁机抱住对方大腿。随后扩散到各个蜂巢里去了。
P34-36